-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博士後楊俊超為第一作者,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霄沛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在讀博士生張鈺、海洋與大氣學院青年教師李子光等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海洋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專項經費等項目支持下,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首次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實現了惡劣海況下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有效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時效性,取得諸多在國際上具有重要顯示度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透明海洋」工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奠定了我國在「兩洋一海」(即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動力環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中國海洋大學校友梁鑫峰獲得2018年度美國斯隆研究獎
中國海洋大學2003屆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生梁鑫峰獲此殊榮。該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獎勵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本年度獲獎者共126位,分屬化學、計算與進化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數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物理學等8個領域。每位獲獎者將獲得65000美元的獎金。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十大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濟南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邢婷)今天,以「創新海洋科技 引領產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在青島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來自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高校和科研機構700餘名專家學者相聚青島、共謀發展。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組織向大會發來賀信。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致辭,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出席。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並達成...
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丹麥等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際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代表等700餘人,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開展「頭腦風暴」,共享藍色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大會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同時,與會代表達成廣泛一致,共同發表《世界海洋科技大會青島共識》。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中國海洋大學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學校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這也標誌著我國新型國產眾核
-
我國深海探索再突破,10619米深潛,將會帶來怎樣的海洋格局
"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項目支持下,由天津大學團隊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設計研發的新型萬米級輕型水下觀測系統,是譜系化"海燕"水下滑翔機深度譜系中的重要成員,可同步採集溫鹽、溶解氧、聲學和視頻資料,在海洋深淵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然而,海洋層化效應和底流影響使深海水動力環境特性具有複雜性,關於海底熱液羽流的上升擴散規律和物質輸移機制尚不清楚。
-
中科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召開 | 海洋領域專題研究...
2020年11月12日,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在青島組織召開中國科學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暨研究所「十四五」規劃交流會。發展規劃局局長謝鵬雲,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楊為進,前沿科學與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務局、科技促進發展局、發展規劃局有關部門負責人,海洋領域專題研究組組長、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所長王凡,海洋所黨委書記王輝、侯保榮院士、孫松研究員、孫黎研究員,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林間,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李碩,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代亮,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峰研究員,聲學研究所張春華研究員及院屬相關單位代表等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創新達人」陳儒:矢志科研 探秘「海洋黑洞」
來自天津大學的陳儒,一直致力於中尺度渦的研究,希望通過科研的進步,加深人們對海洋中尺度渦旋的認識與理解,掌握中尺度渦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規律。渦旋中的科研陳儒與海洋專業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陳儒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被中國海洋大學錄取,開啟了海洋研究生涯。「我一直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即使在過程中失敗了,這也是對我的磨鍊,為了今後更好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