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達人」陳儒:矢志科研 探秘「海洋黑洞」

2021-01-08 中國高新科技期刊社

1973年,美國利用「天空實驗室」太空飛行器拍攝到了大西洋西部熱帶海域內的大渦旋,這個太空飛行器還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類似的中尺度渦流。大洋中尺度渦流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海流形成機理的傳統看法。來自天津大學的陳儒,一直致力於中尺度渦的研究,希望通過科研的進步,加深人們對海洋中尺度渦旋的認識與理解,掌握中尺度渦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規律。

渦旋中的科研

陳儒與海洋專業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陳儒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被中國海洋大學錄取,開啟了海洋研究生涯。「我一直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即使在過程中失敗了,這也是對我的磨鍊,為了今後更好地成功」。陳儒說這就是自己的科研信念,從不怕失敗,一直堅持努力向前。陳儒遠赴美國,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深入地對中尺度渦進行了鑽研探索。陳儒笑稱自己的科研是在渦旋中的科研,在「科研的漩渦」中探索各種尺度渦旋的奧秘。業精於勤,陳儒的堅持與不放棄也讓她在科研中碩果纍纍。

陳儒介紹道,中小尺度渦旋是海洋研究的核心難點之一,它們遍布全球海洋,每時每刻都在生成和耗散,包含了海洋裡的大部分動能。渦旋攪拌、混合海洋中的重要示蹤物,因而對水團分布、經向翻轉流、氣候和生態系統地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由於受到計算機能力的限制,百千年尺度上的全球氣候模式的解析度不能很好地分辨海洋中的中小尺度過程,研究渦旋混合併對其準確參數化是一個重大前沿課題。混合理論的進步是改進渦旋參數化方案的關鍵。有了清晰的思路後,陳儒首先做的是瀏覽前人留下的資料,啟迪思路,精進方案。

在這過程中,陳儒發現前人提出的混合理論雖然表徵了渦旋性質和急流對混合率的影響,並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其預測值與實際混合率差異巨大。考慮到海洋運動的多尺度特徵,陳儒提出了多波混合理論。這一理論極大地改進了在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經典理論,可以更準確地估計混合率,刻畫急流對混合的抑制作用。陳儒關於混合的一系列發現改變了該領域對海洋混合的現有認知,對認識渦旋在氣候系統中的作用、改進渦旋參數化方案和提高氣候模式預報的準確性具有重大意義,得到了廣泛地關注。

除了渦旋混合之外,陳儒也為探索海洋中能量的源和匯付出了很多努力。「各種能量的轉換及其時空變化不僅有助於增進人們對海洋的基本認識,也有助於發展與能量規律相一致的氣候模式,而渦流相互作用是海洋能量循環中的重要一環。」在研究過程中,陳儒發現大氣海洋動力學研究中廣泛應用的洛倫茲能譜圖只能描述渦流相互作用的平均態,不適用於空間變化較大的海區。因此陳儒在原有的能譜圖基礎上,提出了更能刻畫大氣、海洋實際狀況(強時空變化)的新的渦流相互作用理論框架,並將其應用到高解析度全球模式中,得到了一系列的新發現。例如,在黑潮、灣流和南大洋這些能量富集的海區,渦流相互作用具有非局地的特徵。

陳儒還發現在海洋中存在兩大渦旋生成機制(正壓與斜壓不穩定)的相互抑制現象以及能量傳輸過程中的滯後現象,並提出了相關解釋機制。陳儒的這些創新性成果加深了人們對中尺度渦旋生消的認識,為渦旋參數化以及發展能量一致的模式打下了重要基礎。這些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並在各種科學問題中被成功應用。她還在研究中發現傳播中的中尺度渦的低頻部分表現為緯向急流,揭示了大洋環流對緯向急流的影響機制,提出並使用新的診斷方法,發現緯向急流對海洋能量平衡和混合的貢獻不可忽略。陳儒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之所以能夠在科研中獲得如此豐碩的成果,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其實,陳儒的幸運並非偶然: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她一路的堅持、勤奮及其對海洋科學的濃厚興趣。

做黑洞中的追光者

在陳儒看來,從事海洋科研,全面地認識海洋非常重要。海洋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湍流系統,包含不同時空尺度海洋流動的相互作用,所以觀測和準確模擬海況極具挑戰性,也制約了人類對海洋的深入認識。中小尺度過程是海洋研究的核心難點之一。中小尺度渦旋遍布全球海洋,不斷生消,其混合作用對大洋環流、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以及汙染物耗散等影響巨大。研究這一課題對了解海洋奧秘、預測氣候變化、保護海洋環境以及發展漁業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任職天津大學的陳儒,將依託學校的寬廣平臺繼續積極開展物理海洋動力學和中小尺度過程方面的前沿研究,探究能量平衡和中尺度渦旋的生消機制;根據之前的研究經驗,進一步探索海洋混合的理論機制、預報和參數化方案問題;同時進行中小尺度過程在海洋環境演變、衛星資料校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應用研究。研究認識海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服務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在教學方面,身為教授的陳儒將給予更多熱愛海洋事業的年輕人指導,讓他們與陳儒一樣成為海洋事業的追光者。

撰稿:徐 飛

(轉自《中國高新科技》雜誌2020年第13期

相關焦點

  • 全球高端美妝零售品牌 「HAYDON 黑洞」中國首店武漢店盛大開幕
    當天,時尚女王、綜藝《了不起的姐姐》出品人蘇芒女士及一眾美妝、時尚、生活方式領域達人到場,與品牌共同開啟首個「不可定義的黑洞之旅」。  認識HAYDON黑洞:森羅萬象,極致吸引  黑洞是無限宇宙空間中最神秘的天體,它對於萬物有著相對的引力場,以巨大的引力吸引粒子,奔赴流動多元、不被定義的未知領域。
  • 便便達人:一款「有味道」的 App
    作者:相信大家手機中都有「樂動力」、「Moves」、「美柚」等或記錄運動情況或記錄經期的健康類應用,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安裝一款記錄便便的應用?說到這裡,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記錄便便,記錄便便有意義嗎?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款可以記錄便便的App——便便達人。下載地址見文末便捷的記錄方式使用便便達人記錄排便情況很簡單,只需在你與告別之前,點擊「添加」界面中的相機圖標,啟動3秒倒計時,給它拍照留念即可。3秒倒計時拍攝的細節設計,免去了點按拍攝鍵導致手機不慎滑落的尷尬。如果你不想拍照的話,便便達人也提供了無圖模式,最終會以卡通圖片代替。
  •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11:41 2020/12/10 中時  藍孝威中新社報導
  • 武漢驚現首個神秘「黑洞」,「吞噬」了99%的愛美潮人!
    點開視頻,探秘「黑洞」!👇因為這個「黑洞」是靈感來源於宇宙中神秘天體的一家全球高端美妝零售品牌——「HAYDON黑洞」。其中就包括時尚女王、綜藝《了不起的姐姐》出品人蘇芒女士,以及一眾美妝、時尚、生活方式領域達人,共同開啟了「不可定義的黑洞之旅」。
  • 海洋公園百億大變身 「瘋狂過山車」「海洋劇場」將成回憶
    海洋公園連續多年錄得虧蝕,早前已經有傳公園向政府提交「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畫」建議書,申請撥款100億元作「種子基金」。(相關連結:海洋公園持續虧損 向政府申百億欲「翻身」)昨日(13日),海洋公園召開「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劃」記者會,公佈公園未來的發展藍圖:公園將以歷險為主題,定位為自然和保育為本的度假勝地,公園內場地將劃為七個主題區,並增加景點數目至逾百個。
  • 「黑洞」贏了,霍金的戰友們捧回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半的獎金。他們的科研成果都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從「規律」來看,大多數人認為今年獎項「又雙叒」頒給天體物理學有些意外。天文學家發現那裡有強大的無線電波,他們將源頭稱為「人馬座 A*」。等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人們明確發現人馬座 A * 佔據了銀河系中心,銀河系內的所有恆星都圍繞其運行。
  • 中科院海洋所直播奇妙海洋,公眾科學日推探秘之旅
    5月23日,中科院海洋所通過直播舉辦了「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公眾跟隨主持人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在「探秘海洋」科學實驗環節,「海水發電實驗」,大家了解了海洋腐蝕的電化學原理及開展海洋腐蝕防護的重要性;「一杯滄海」模擬了海洋酸化的過程,生動展示了海洋酸化的危害;通過「海藻標本製作」在線展示,公眾學習到了海藻標本製作的基本方法,可在家進行動手操作;通過展示海月水母的培養環境及各生活史階段,生動詮釋了「水母寶寶誕生記」。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奇妙海洋探秘之旅」線上公眾科學日
    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成功舉辦,豐富多彩的直播內容吸引了超過8萬名觀眾參與觀看。本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形式舉辦,並通過今日頭條、抖音進行同步直播。2個小時的直播中,公眾跟隨主持人的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並進行了生動有趣的海洋科普知識問答,可謂是開啟了一場「奇妙海洋探秘之旅」。
  • 貽貝成「海洋吸塵器」
    或許有一天,貽貝會被「派」到世界各地,用以清潔海洋。中央社報道,海洋生物學家麥斯特茲罕(Leila Meistertzheim)表示:「貽貝是海洋世界的超級過濾器,一天可過濾高達25公升的水。總而言之,牠是生物累積汙染物的真實範例。」  貽貝就像礦坑裡的金絲雀,很久以前就被當作「生物指標」,用來判斷牠們棲息的海洋、湖泊和河川水質是否健康。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一周年:我們甚至拍到了黑洞「打噴嚏」會拐彎
    一年前拍攝到的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照片一年前,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發布了 M87 星系核心黑洞的第一張照片。現在,團隊又從「事件視界望遠鏡」的數據裡發掘出了關於一顆遙遠類星體,3C 279 的新信息。他們觀測到了這個類星體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發射出來的噴流,並且將同類觀測的「畫質」提升到了鵝妹子嚶的程度。
  • 「降維攻擊」,網際網路創新的「三體」法則
    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最早出現了「降維攻擊」一詞,因其概念與網際網路行業的某些商業競爭實踐異曲同工,所以也時常被大家拿來形容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顛覆型創新。
  • 創新工場「數據下毒」論文入選NeurIPS 2019,AI安全問題需要引起...
    換言之,各方可以在在不共享數據的情況下,共享數據產生的知識,達到共贏。創新工場 AI 工程院十分看好聯邦學習技術的巨大應用潛力,今年3月,「數據下毒」論文作者、創新工場南京國際人工智慧研究院執行院長馮霽代表創新工場當選為 IEEE 聯邦學習標準制定委員會副主席,著手推進位定 AI 協同及大數據安全領域首個國際標準。創新工場也將成為聯邦學習這一技術「立法」的直接參與者。
  • 「暗星·物理學」演義
    如今我們所說的 「黑洞」,是相對論預言的天體,然而在19世紀末,歐洲的兩位學者就曾根據牛頓力學預言過黑洞的存在,不過他們當時沒有稱其為「黑洞」,只是討論過這種質量巨大發光很強、但是遠方觀測者又看不見的 「暗星」。
  • 竟被誤會成「超大黑洞」,多年地球最近入口處曝光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蟲洞」概念是天文學家們一直都想解開的秘密,儘管蟲洞至今還未被證明是否真實存在,但俄羅斯的普爾科沃天文臺(PulkovoObservatory)最近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與蟲洞有著類似特質的黑洞或許是蟲洞的入口,而進入了這個入口的物體將穿越至另一個時空。
  • 又一視頻社交產品落地,「騰訊新聞極速版」變身為「有味」App
    近日,據媒體消息,騰訊將「騰訊新聞極速版」App升級改造為一款名叫「有味」的產品,後者的定位是「美好生活分享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從產品內容來看,「有味」以視頻內容為主,但視頻的篇幅則不再局限於1分鐘以內的短視頻,更多的則是3分鐘以上乃至超過10分鐘的視頻。
  •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神魔之塔》全新「科研序論」系列即將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犬大噠時間:2019-02-08 分享到: 《神魔之塔》營運團隊宣布,距離《神魔之塔》17.0 版本「跨越神境的元素科學」更新尚餘數天,全新「
  • 短視頻和電商的「618 探戈」、「吸金黑洞」字節跳動以及優衣庫的...
    「高管輪崗」新聞曝光兩天後,快手就公布了和京東的戰略合作,快手的用戶可以在「快手小店」不用跳轉,直接購買來自京東的商品。趕在 6·18 大促之前,京東的心思可以說非常明顯了。據說快手電商今年的目標是 2500 億元,對於電商平臺的 GMV 來說雖然還有差距,但已經是不能被忽視的重要場景。
  • 探秘廣東北回歸線風景帶
    據廣東省林業局透露,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體系已建立,近年來廣東在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了30個植物多樣性永久監測樣地,布設了51條動物監測樣線,共拍攝記錄到野生動物110多種,在所拍攝的野生動物中,白鷳、鼬獾和野豬等為優勢種,其次為蘇門羚、赤麂、果子狸和豹貓等。
  • 天文學家首度確認了「中等」大小的黑洞的存在
    傳統上,天文學家所發現的黑洞會落入兩個類別當中的一個:恆星黑洞(由恆星塌縮而成)及構成星系核心的超巨型黑洞前者一般質量在太陽的五倍到數十倍之間,而超巨型黑洞則是太陽的數百萬到數十億倍。然而問題是,至今為止在這兩個天差地遠的類別之外,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介於其中的黑洞大小。這在今天迎來了改變—— 一個國際合作的團隊宣布使用了分布在美國和義大利的三個LIGO 儀器,觀測到了一個太陽142 倍質量的黑洞形成時所產生的重力波。
  • 愛因斯坦「重力波」預言獲証實
    LIGO總監賴茨在記者會上宣佈:「我們發現了重力波,我們成功了。」他表示,LIGO是在去年9月14日美國東岸時間上午5時51分(香港時間下午5時51分),偵測到由兩個黑洞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兩個黑洞距離地球13億光年,各為29個和36個太陽質量,直徑約15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