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2021-01-13 中國日報網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

前沿科學中心設立於2018年,是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部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的重要舉措。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據了解,中心整合海洋高等研究院和四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優勢資源和力量,依託海洋一流學科,發揮大氣、地質、化學、生物、信息等多學科綜合優勢,匯聚該領域高水平人才團隊,聚焦深海能量物質循環及其氣候效應、海底圈層耦合與板塊俯衝、深海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過程三大關鍵科學問題,以深海觀測、探測、模擬以及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率先切入深海戰略要地,進行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大膽開展「非共識項目」和「無人區」問題的探索,著力提升深海多圈層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力爭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重大前沿領域、國家深海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科技創新與服務支撐能力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據悉,中國海洋大學將中心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全方位支持中心建設,提供36000平米的海洋科技大樓作為中心的物理空間,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和人、財、物方面的最大自主權,匯聚整合全校相關創新資源,凝聚大團隊、建設大平臺、實施大計劃,以穩定的長效性投入推動中心建設,形成了以機制體制創新為核心的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海洋領域高端人才和學科群的綜合優勢,通過開展對深海重大前沿挑戰問題的協同攻關與原始創新,搶佔全球深海研究的學術高地,引領國際深海研究。(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深海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生存空間,是建立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重要窗口。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博士後楊俊超為第一作者,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霄沛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在讀博士生張鈺、海洋與大氣學院青年教師李子光等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南京大學關鍵地球物質循環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啟動運行!
    據TOP小編統計來看,目前已有16所「雙一流高校」獲批立項建設前沿科學中心。Cycling, FSC-CEMaC;以下簡稱中心)是依託南京大學學科優勢建設的地球系統科學前沿創新研究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 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 中科院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今天透露,通過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將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相關優勢研究力量,組織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深入促進科教融合,建設海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和面向國內外的系統創新基地,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為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 【新聞聚焦】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正式啟動深海研究中心建設 | 《2019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正式發布!
    胡耀傑攝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目前全國唯一的試點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年1月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
  •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滬舉行 致力推動中國地球科學轉型
    其中,海洋科學的立足點正在從海岸、海面轉入大洋深處,從海洋內部研究海洋。希望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能夠通過踏實的跨學科交流,推動中國地球科學的轉型,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汪品先說,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學術上的新方向,已經從二十年前的星星火苗燃成燎原之勢,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即可作證。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十大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濟南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邢婷)今天,以「創新海洋科技 引領產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在青島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來自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高校和科研機構700餘名專家學者相聚青島、共謀發展。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組織向大會發來賀信。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致辭,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出席。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李建平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曾在北師大工作多年
    12月18日,中國海洋大學人事處官網刊發的《關於李建平等職務任免的通知》稱,經2020年12月4日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李建平為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主任委員會副主任(試用期一年);趙瑋、胡景傑為三亞海洋研究院副院長(試用期一年)。免去:劉秦玉擔任的未來海洋學院院長職務。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這一傳統觀點,為海洋環流理論提供了新的認識。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海水垂向運動引發的熱量輸送及其動力機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學研究的經典難題。與此同時,海洋中的垂向熱輸送決定著深層與表層海洋、表層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交換,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變率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對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盈餘的吸收能力。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其中,一期佔地860畝,建設內容包括科研區深海研究中心樓、物理海洋樓及海洋地質樓、海洋綜合技術樓、國際科研交流中心、教學樓、專家公寓等;二期位於三沙路以西,佔地約737畝。2016年,中科院青島科教園在西海岸新區奠基。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研究所集群、青島科教園發展中心、產業研發單元四部分組成。到2020年,預計海洋學院園區總人數將達到2300人。
  • 國家選14所重點大學,建14所前沿科學中心
    ,建14所前沿科學中心。為了突破歐美科技封鎖,在前沿科學領域佔據主動,甚至成為「領先者」,教育部從全國範圍內選擇了14所知名高校,從不同科學領域出發,相繼建設了14所前沿科學基地。分別是清華大學的量子信息前沿科學中心;同濟大學的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天津大學的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四川大學的疾病分子網絡前沿科學中心;浙江大學的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的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
  • 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發布2019年多項研究新成果
    中新社青島1月12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稱,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
    會議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和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我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並達成...
    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丹麥等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際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代表等700餘人,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開展「頭腦風暴」,共享藍色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大會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同時,與會代表達成廣泛一致,共同發表《世界海洋科技大會青島共識》。
  • 專業解碼|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介https://zs.sdust.edu.cn/zyjs/dqkxygcxy.htm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山東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前身是1961年成立的「地質與測量教研室」。學院下設四個系:基礎地質系、礦產地質系、水文與環境系、地球物理系及一個地質科學實驗中心。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結合海洋大科學的特點,從融合中科院涉海優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先進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等方面,匯報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
  • 特色立校 科學發展 樹人立新 謀海濟國——中國海洋大學改革發展...
    此為中國海洋大學特色學科的第二個源頭,開啟了中國培養高等水產人才之先河。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具有戰略眼光的華崗校長,不失時機地建設重點學科,明確辦學方向,確定「文史見長、發展生物和開拓海洋」的發展戰略。同年,學校倚重幾位歸國專家,設立專門的海洋系,開創了我國海洋教育的先河。1960年10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
  • 觀天地 | 天津大學召開「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
    2021年1月12日,天津大學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一層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宜瑜,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於貴瑞,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克林,天津市科技局總工程師王鳳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站長、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天津大學黨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