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15 海洋知圈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Church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Xuebin Zhang高級研究員和中國海洋大學在讀博士生王金平,圍繞全球海平面變化研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系統評估了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的能力。海平面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反映了來自海洋、大氣、冰川、冰蓋及陸地水儲量等不同氣候系統的綜合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簡稱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 簡稱AR5)和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簡稱SROCC)對歷史和未來時期的全球平均和區域海平面進行了模擬與預測。通過對比觀測數據,歷史時期的全球和區域海平面的模擬能力已有顯著提高,但對於未來海平面的預測能力仍未有系統的評估。研究團隊利用衛星高度計和全球海洋驗潮站觀測,首次嚴格評估了IPCC AR5和SROCC報告中對海平面在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三種代表性濃度路徑(低濃度路徑RCP2.6,中等穩定路徑RCP4.5和高濃度路徑RCP8.5)下的上升速度和加速度的預測能力。研究表明,在考慮自然變率和垂直陸地運動後,模式預測的2007-2018年間全球和區域平均海平面上升趨勢與實際觀測吻合得較好(90%置信區間),上升速度約為3.6-4.1mm yr-1。實際觀測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加速度(1993-2018;0.053 ± 0.026 mm yr-2)和驗潮站觀測的區域加權平均海平面上升加速度(1970-2018;0.063 ± 0.120 mm yr-2)高於RCP2.6(0.035 ± 0.052 mm yr-2)的預測,介於RCP4.5(0.048 ± 0.048 mm yr-2)和RCP8.5(0.067 ± 0.049 mm yr-2)的預測範圍之間,但區別並不顯著(90%置信區間)。研究指出,由於自然變率的存在,需要更長的觀測和預測數據才能夠給出更高信度的海平面上升加速度的評估。這一研究結果增強了我們對未來十年海平面模擬預測結果的信心,為政府部門面向未來海平面上升制定應對與適應性計劃提供了科學依據,體現了中國海洋大學在全球海平面變化研究方面已逐步走向國際前沿。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2月12日對上述成果發布了線上報導(標題:Reconciling global mean and regional sea level change in projections and observations,《協調模型預測和觀測中全球平均和區域海平面變化》)。這一合作研究工作由陳顯堯教授團隊成員、中國海洋大學在讀博士生王金平為第一作者,彰顯了學校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工作的積極投入和高度重視。

歷史觀測和模式預測的對比。a:2007-2018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mm],b:海平面上升速度[mm yr-1],c:海平面上升加速度[mm yr-2]。圖b、c中誤差條表示90%置信區間。

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侯霞

相關焦點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文章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朱晨玉為第一作者完成,研究首次使用北大西洋以外的氣候變量 (南大西洋鹽度「堆積」)建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變化的指標,對於理解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重要意義。
  •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免費開放 探秘海浪
    半島都市報5月19日訊(記者 魏海洋) 風浪 、海流,這是島城市民經常能夠看到的海洋現象 ,但是這些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19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免費開放,這也是青島市科技周的活動之一。記者來到這個實驗室一探究竟。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8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pecificity for Carboxyl-terminated Acyl Donors in A Bacterial Acyltransferase」(《細菌醯基轉移酶特異性選擇具有羧基末端醯基供體的分子基礎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海水垂向運動引發的熱量輸送及其動力機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學研究的經典難題。與此同時,海洋中的垂向熱輸送決定著深層與表層海洋、表層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交換,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變率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對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盈餘的吸收能力。  中尺度渦旋是海洋中最為顯著的運動形式。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醯基轉移酶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8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頂尖化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pecificity for Carboxyl-terminated Acyl Donors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海水垂向運動引發的熱量輸送及其動力機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學研究的經典難題。與此同時,海洋中的垂向熱輸送決定著深層與表層海洋、表層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交換,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變率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對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盈餘的吸收能力。
  • 中國海洋大學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學校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這也標誌著我國新型國產眾核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中國海洋大學兩院士Nature發文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耿濤以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多位知名學者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8月28日,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一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System Involved in Cinnamoyl Lipid Biosynthesis」(《獨特的II型聚酮合酶參與肉桂醯脂生物合成》)的研究成果,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博士研究生鄧梓榮為第一作者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宜加快在海洋領域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今年我會帶一份關於建設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上兩會。」羅俊對記者說,為做好中山大學「十四五」規劃,羅俊從2020年4月就開啟了全校範圍內新一輪密集調研,在調研中,羅俊多次詢問關於海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情況。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實驗室科研助理招聘...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痕量元素及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課題組擬招聘科研助理1名。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一、崗位職責1.協助實驗室科研項目申請與結題相關材料的匯總、整理和更新;2.負責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的日常維護工作;3.耗材與設備的購置與管理,報銷入庫,各種財務出帳與入帳以及定期核帳。
  • 北冰洋碳循環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發表了由美國德拉瓦大學一研究團隊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祁第、陳立奇、高眾勇等人合作撰寫的論文《Sea-ice loss amplifies summertime decadal CO2 increase in the
  • 海洋一所發布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發布了該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年度十項重要科研進展。2019年,海洋一所整合了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研究領域的6個研究團隊,於當年8月成立了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海岸帶中心」)。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講習班圓滿結束
    11月20日下午,由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LTO」)主辦,為期兩周的「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 關於全球變暖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_中國海洋外宣第...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