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宜加快在海洋領域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1-02-25 智慧海洋圈子訂閱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今年我會帶一份關於建設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議上兩會。」

羅俊對記者說,為做好中山大學「十四五」規劃,羅俊從2020年4月就開啟了全校範圍內新一輪密集調研,在調研中,羅俊多次詢問關於海洋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情況。「我們國家是海洋大國,有著豐富海洋資源,同時也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自2015年以來,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呈逐年上升趨勢,僅2019年就達到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超過最近10年的年度平均值。「可以說提升國家海洋災害防禦水平迫在眉睫,培養海洋災害防災減災人才,是科研院所尤其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羅俊說。

羅俊代表介紹,全國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258家,其中工程、生物、醫學佔據半壁江山,國家戰略需求緊迫的海洋科學、空間科學、材料、新能源總和還不足1/4,而海洋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僅有8個,且沒有在海洋災害研究與防治領域有所布局。

廣東毗鄰南海,擁有我國最長的海岸線,所屬海區是我國經濟社會活動最頻繁的海區,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GDP和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例均約為20%。但同時,廣東一直以來也是個海洋災害大省。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廣東省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在全國一直位居前列,損失多次居全國第一。

羅俊說,既要充分利用廣東的區域優勢,也要充分重視海洋災害的長期威脅,回應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增長的科教支撐需求,建議國家在廣東布局海洋災害國家重點實驗室。

「廣東不僅有這個強烈需求,同時也有這個積累和準備。」羅俊告訴記者,前期,教育部和廣東省已經提前謀劃,在深海、深空、深地等戰略領域布局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尤其在海洋學科建設和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加強基礎研究,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設定『硬目標』。」在羅俊看來,通過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基礎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來源:光明日報  吳春燕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簡歷及學術成就 系中科院院士(圖)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簡歷資料及照片,系中科院院士,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羅俊,男,漢族,1956年11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引力物理專家,博士生導師,長江特聘教授。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3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南方海洋實驗室構築世界一流海洋人才高地
    8月28日,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這艘船將承載起中大向海求索的使命擔當、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為科考船命名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  在中大的「深藍夢」中,珠海佔據重要版圖。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 中山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第一屆學術委員會...
    ,中山大學牽頭建設和管理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以下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和第一次會議在珠海召開。成立大會由我校常務副校長、南方海洋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孫冬柏教授主持。校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並宣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組成名單。實驗室主任陳大可院士向學術委員會詳細匯報了南方海洋實驗室的建設規劃與願景。  陳春聲書記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著重打造深海、深空、深地學科群的發展戰略,並期望南方海洋實驗室能加快匯聚高水平海洋領域人才隊伍,更好的服務國家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據悉,「中山大學」號是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其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指出,時至今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如對太空的了解,原因在於海洋考察設備少、裝備弱、人才缺。
  • 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
    聯合中心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均實體化運行,分別依託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和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開展各項工作,接受雙方的共同管理,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開展人才隊伍建設、科研項目培育與各項科研管理工作。
  • 中大校長羅俊院士團隊測得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鍾哲)8月30日,《Nature》刊發了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最新測量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結果。這是目前國際精度最高的G值,對於計量學和檢測萬有引力定律及一系列相關的空間引力探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將為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中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好威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其命名剪彩,他表示,「希望『中山大學』號承續並光大中大的家國情懷,滿載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以及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作為國內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具備多個「首次」。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來源:科技日報圖集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海洋科考船綜合性能哪個強?「中山大學」號!
    近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挺進深藍,劈波斬浪,順利平安。  該船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立即開展舾裝調試,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 「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將聯手中國氣象局開展大型海上試驗
    「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中山大學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籤約儀式上表示。中大科考實習船將成為重要依託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中大與中國氣象局「牽手」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未來地球計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 (記者 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新華社上海8月28日電(記者賈遠琨)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28日在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科考實習船命名,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洋求索的使命與擔當。
  • 羅琦委員:參考美國模式,加快布局核領域國家實驗室
    「不論是從遵循國際發展的規律或慣例、從自身發展需求,還是從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講,都急需建立核領域國家實驗室。」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再次呼籲加快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
  • 他是中山大學校長,58歲副部長級,今年64歲,發表SCI論文160餘篇
    曾任華中理工大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的羅俊院士,現任中山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副部長級,今年64歲。但在當時,華中工學院沒有理論物理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羅俊到中山大學完成畢業論文答辯,由中山大學代為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1994年,他任華中理工大學教授。1999年,羅俊師從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專家許厚澤院士,獲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
  • 僅用一年多,這家硬核海洋實驗室已匯聚超900人高水平人才隊伍
    8月28日,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科考船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這艘船將承載起中大向海求索的使命擔當、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為科考船命名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說。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全國最大最強
    「我命名你為『中山大學』號,願你承續並光大中山大學永恆的家國情懷,滿載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設者的熱切期盼……」 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為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實習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學」號承載起向海求索的使命與擔當,承載起興海強國的光榮與夢想
  • 3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 藥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成立
    藥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成立儀式(圖片來源於網絡)  日前,藥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成立大會在江蘇省南京召開,32家聯盟成員單位的100多代表出席會議。  藥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是在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的倡議和指導下,由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9 個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出倡議,得到 2 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9 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港澳夥伴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