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0-10-11 中國高校圈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學校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這也標誌著我國新型國產眾核超算已完全具備與傳統「多核同構」相同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能力。

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發展面臨的最複雜、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通過對地球表面多圈層流體運動方程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離散編程形成的地球系統模式,可以對地球表面的氣候狀態進行數值模擬;用人類觀測系統初始化後地球系統模式可以預報預測未來氣候狀態的演變。地球系統模式是地球氣候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地球系統模式中離散流體單元的大小,即解析度,直接決定了它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和代表性;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的研發又直接受超級計算機(簡稱「超算」)能力的制約。傳統計算機核芯架構的高能耗限制了超算性能的提升,用於大規模科學計算的超算發展已到了一個瓶頸階段。我國自主設計生產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算系統採用「眾核異構」設計理念,晶片內部包含主核和從核兩種核心架構,在大規模提升運算能力的同時,能合理控制系統能耗,符合當今節能減排科技發展的世界潮流。但主從核融合的異構晶片,給以包含數據依賴循環體為基本特徵的科學計算帶來極大的算法設計挑戰。由中國海洋大學、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及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iHESP)等多家單位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三年的努力,完成了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使用最廣泛的地球系統模式之一)在 「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以及近千年的穩定積分和結果科學驗證。這標誌著新型的國產眾核超算已完全具備與傳統「多核同構」相同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能力。

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的高解析度通用地球系統模式由大氣、陸地表面、海洋、海冰和河流徑流等諸多模塊組成,能夠直接模擬熱帶氣旋、海洋渦及鋒面等中小尺度大氣海洋極端現象,從而提高對全球氣候變化更加精細化的理解,進而提升對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中這些現象變異的預測能力。與低解析度模式相比,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模擬出的年均熱帶氣旋數量大幅度地提升了與觀測數據的匹配度;在1950-2018年期間,全球平均每年觀測到的熱帶氣旋約為82個,目前廣為使用的低解析度模式僅模擬出平均每年23 個,而高解析度模擬結果是每年85 個。此外,模式在「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模擬的熱帶氣旋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等低頻氣候現象的相關關係,以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熱帶氣旋的地域變化性等,比低分變率模式模擬更符合理論預期,與客觀世界中的觀測表現更為一致。

熱帶氣旋在1950-2018年期間觀測、高解析度模擬(左下)和低解析度模擬(右下)。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熱帶氣旋強度(美國NOAA標準)。垂直虛線分隔不同的熱帶氣旋區。

地球系統科學正在實現從純基礎研究到基礎研究與社會保障服務緊密結合的轉變,為打造宜居地球作強有力的科學支撐和環境服務保障。這要求無論基礎研究,還是環境保障的預警服務平臺,都必須更關注高影響的中小尺度極端海洋大氣現象,從機理揭示到過程再現都向更加精細化方向發展,模式的解析度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成功,是一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工作,為我國地球科學研究走高精度自主發展的道路進一步掃清了障礙。

上述突破進展近期由地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地球科學模式研發》)以「Optimizing High-Resolution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on a Heterogeneous Many-Core Supercomputing Platform」/「高解析度通用地球系統模式在眾核異構超級計算平臺(神威•太湖之光)上的優化」為題在線報導,該成果由張紹晴教授領銜,清華大學付昊桓教授等來自國內多家合作單位的近50位研究者共同完成。

相關焦點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日,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近日,由該實驗室「卓越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
  • 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正式啟用
    央廣網青島5月1日消息(記者王偉)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當地時間4月24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共同建設的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城正式啟用,該實驗室將匯聚三家共建機構的專業優勢,聚焦研發新一代高解析度多尺度地球系統預測模擬框架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海水垂向運動引發的熱量輸送及其動力機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學研究的經典難題。與此同時,海洋中的垂向熱輸送決定著深層與表層海洋、表層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交換,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變率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對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盈餘的吸收能力。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中國海洋大學超快速超高解析度雙光子雷射共聚焦顯微鏡、高解析度...
    一、項目編號:SDSHZB2020-260(招標文件編號:SDSHZB2020-260)   二、項目名稱:中國海洋大學超快速超高解析度雙光子雷射共聚焦顯微鏡、高解析度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組織切片研究系統等設備採購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 【獨家翻譯】對蝦EMS病原檢測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日前宣布,在早期死亡綜合症(EMS,困擾泰國和東南亞地區並引起對蝦大量死亡的病害)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國近年地震立體監測取得進展 將進一步發展監測
    [中國日報社記者]: 請問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的立體災害監測系統還存在著哪些薄弱環節,需要有待健全?另外我國是一個災害品種繁多的國家,請問有哪些新舉措能夠提高防災減災的預警能力?謝謝。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 杜瑋]關於地震的立體監測的問題,過去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的觀測手段只能分布於地表。在近些年來,我們對立體監測也更加重視,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墨子號」的發射為通過太空「量子傳密」提供了可能。實驗表明,在1200公裡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地面光纖信道高1萬億億倍,衛星平均每秒發送4000萬個信號光子,一次實驗可生成300千比特(kbit)的密鑰,平均成碼率達1.1千比特/秒(kbps)。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陳連增 雷波: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70年
    此後,大規模海洋綜合調查與研究成為中國海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點工作。⑷海洋科學研究取得較好進展。在《1956至1967年海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及《1963至1972年海洋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全國海洋科學研究工作穩步推進,並逐漸取得顯著成果。雖然10年「文革」對海洋科學研究有較大的幹擾和衝擊,但海洋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難,堅持工作,仍然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電氣工程學院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光合裝置的天然結構狀態
  • 關於海洋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思考
    特別是《中國海洋生物名錄》,為我國海域的兩萬多種海洋生物建立了「身份證」;《中華海洋本草》作為一部本草綱目式的專著,首次對中國的海洋藥物資源進行了系統論述。在一些新興的理論探索領域,小到分子海洋學,大到地球系統科學,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都先鋒性地佔有了一席之地。 在公益性海洋調查和戰略性基礎研究領域,產生了一批新的科學發現和新的理論突破。
  • 特色立校 科學發展 樹人立新 謀海濟國——中國海洋大學改革發展...
    此為中國海洋大學特色學科的第二個源頭,開啟了中國培養高等水產人才之先河。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具有戰略眼光的華崗校長,不失時機地建設重點學科,明確辦學方向,確定「文史見長、發展生物和開拓海洋」的發展戰略。同年,學校倚重幾位歸國專家,設立專門的海洋系,開創了我國海洋教育的先河。1960年10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地學系地球系統模式研發再上新臺階
    清華新聞網8月10日電 經過多年發展,清華大學地學系聯合國內多家單位於2019年順利完成聯合地球系統模式1.1版本(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的開發。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地球系統模式會讓天氣-氣候模式走向統一嗎?
    而事實的確如此,從2014年開始,全球主要氣象預報中心,紛紛提出未來5年左右模式升級換代的計劃。其中,美國下一代全球預報系統(Next Generation Global Prediction System,NGGPS)有別於目前氣象界全球模式的概念,其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地球系統模式的內涵,因此引起了全球氣象界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