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512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報導了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受觀測手段限制,迄今為止還沒有系統性、長時間跨度的對溫躍層內混合過程的直接觀測,因而也沒能揭示其發生變異的普遍規律。對溫躍層內混合過程表徵的不準確性被認為是導致當前海洋環流模式、海洋-大氣耦合模式及地球系統模式出現模擬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該研究利用研究海區所有的Argo浮標觀測數據和熱帶大氣海洋觀測陣列(TAO)的高解析度觀測數據,綜合運用多種診斷方法,確認了赤道太平洋冷舌區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內的普遍存在性,發現了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下半部分和赤道潛流下半部分的存在性,揭示了強混合過程的發生規律,即其在熱帶不穩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TIW)發生期間和在拉尼娜(La Niña)氣候狀態下發生的頻率更大,發生的層次更深。該成果可為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機理研究和數值模式改進帶來重要啟示。

  該研究由青年骨幹、研究員劉傳玉領銜完成,合作者包括德國漢堡大學Armin Köhl博士、教授Detlef Stammer及廈門大學教授劉志宇。該研究獲得了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海洋科學聯合專項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

  文章連結 

 

  圖:(a)展示了診斷獲取的赤道東太平洋區域(3ºS-6ºN)強混合過程的發生位置(綠色)及相應的躍層範圍(棕色),其中兩條細實線表示平均的躍層範圍,粗黑實線和粗藍實線分別表示躍層中心和赤道潛流流核位置;b)展示了診斷獲取的赤道東太平洋冷舌區(140ºW)月均的強混合過程的發生次數(顏色)。其中粗黑實線和粗藍實線分別表示溫躍層中心和赤道潛流流核位置,下部的綠色短線表示拉尼娜(La Niña)時期,上部的粉色短線表示熱帶不穩定波(TIW)時期。

  5月12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報導了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
  熱帶溫躍層內部的小尺度動力過程(一般稱之為湍流過程或混合過程)能夠影響溫躍層的結構和強度,而後者能夠決定厄爾尼諾(El Niño)的強弱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厄爾尼諾的發生和變異機理研究及模擬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受觀測手段限制,迄今為止還沒有系統性、長時間跨度的對溫躍層內混合過程的直接觀測,因而也沒能揭示其發生變異的普遍規律。對溫躍層內混合過程表徵的不準確性被認為是導致當前海洋環流模式、海洋-大氣耦合模式及地球系統模式出現模擬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該研究利用研究海區所有的Argo浮標觀測數據和熱帶大氣海洋觀測陣列(TAO)的高解析度觀測數據,綜合運用多種診斷方法,確認了赤道太平洋冷舌區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內的普遍存在性,發現了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下半部分和赤道潛流下半部分的存在性,揭示了強混合過程的發生規律,即其在熱帶不穩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TIW)發生期間和在拉尼娜(La Niña)氣候狀態下發生的頻率更大,發生的層次更深。該成果可為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機理研究和數值模式改進帶來重要啟示。
  該研究由青年骨幹、研究員劉傳玉領銜完成,合作者包括德國漢堡大學Armin Köhl博士、教授Detlef Stammer及廈門大學教授劉志宇。該研究獲得了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海洋科學聯合專項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
  文章連結 
 
  圖:(a)展示了診斷獲取的赤道東太平洋區域(3ºS-6ºN)強混合過程的發生位置(綠色)及相應的躍層範圍(棕色),其中兩條細實線表示平均的躍層範圍,粗黑實線和粗藍實線分別表示躍層中心和赤道潛流流核位置;(b)展示了診斷獲取的赤道東太平洋冷舌區(140ºW)月均的強混合過程的發生次數(顏色)。其中粗黑實線和粗藍實線分別表示溫躍層中心和赤道潛流流核位置,下部的綠色短線表示拉尼娜(La Niña)時期,上部的粉色短線表示熱帶不穩定波(TIW)時期。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國際知名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紀科學評論》)在線報導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李鐵剛研究組關於軌道時間尺度熱帶西太平洋溫躍層變化機制的研究成果。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大氣次季節變率研究中...
    隨著氣象中短期確定性預報和氣候概率預測能力持續提高,介於兩者之間的10~30天延伸期預報已成為「無縫隙預報」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30天極端天氣過程可預報性及預報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李奎平博士針對10~30天延伸期預報的關鍵預報因子—大氣準雙周振蕩事件開展了深入研究,在其維持與傳播機理方面取得新的科學突破,為提高延伸期預報能力奠定了理論基礎。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這一傳統觀點,為海洋環流理論提供了新的認識。  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nbsp&nbsp&nbsp&nbsp2016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海洋渦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西邊界流的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
  •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領銜、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人工智慧海洋學團隊,以熱帶不穩定波相關聯的海表溫度場為例,研發了以衛星遙感大數據驅動的針對海氣系統中複雜海洋現象的人工智慧預報模型,並在針對熱帶不穩定波相關的海表溫度時空演變預報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袁東亮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熱帶印度洋偶極子(IOD)通過印尼貫穿流影響熱帶太平洋ENSO的「海洋通道」機制(圖1)。研究人員在國際氣候學研究的學術期刊J.
  • 科學家發現海洋水層界面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
    (記者徐海、朱漢斌通訊員李淑)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唐群署聯合英國科研人員,在海洋水層界面的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上取得新進展,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  海洋水團邊界處伴隨著多樣化的運動學與動力學過程。水團內部的層結在前緣交鋒處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因層化而形成,或因湍流而破壞。
  •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 科學家揭示海洋水層界面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新聞—科學網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群署聯合英國三所高校的研究人員,在海洋水層界面的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上取得新進展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 《自然》雜誌: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
    一些人認為太陽、火山甚至汙染可能是罪魁禍首,但最新研究指出,解釋這種異常現象的關鍵是海洋。最大「嫌疑對象」是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其將大量來自海洋的熱量輸送至大氣中——這已足夠使赤道太平洋進入一個持續很久的低溫狀態,也抑制了全球變暖的速度。
  • 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im Graham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後,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於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並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1997年末,吹過太平洋的熱帶信風出現了微妙的減弱。通常情況下,這些信風將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印度尼西亞。
  • 南海海洋所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生物資源修復研究團隊採用現場綜合調查與室內培養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海草床鰻草種群的有性生殖過程及其種群補充貢獻,探討了種群間顯著性差異的主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