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毛基榮、王建成等人開展了系列理論研究工作,他們針對高能天體中相對論熱電子和非熱電子共存的情況,首次計算了這些電子在小尺度無序磁場輻射(顫動輻射)和大尺度偶極磁場輻射(同步加速輻射)的線偏振和圓偏振特徵,以及偏振輻射轉移過程。
-
北冕天文臺在西藏阿里發現首顆超新星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30日,我們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合作的北冕天文臺超新星搜索計劃(CSNS)在29日晚的巡天數據中發現一顆超新星候選體,亮度17.0等,位於鯨魚座,隨後立即上報至TNS,並獲得臨時編號「AT 2018 lcd」。
-
雲南天文臺在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雲南天文臺等解碼II型超新星多樣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居甲及其合作者關於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的研究成果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學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發表。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劉璐琪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多層範德華材料的彎曲》(Bending of Multilayer van der Waals Materials)為題,於9月9日作為封面論文、主編推薦論文,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一個天文臺,一個國家的巡天任務
在上個星期,我們為大家簡單介紹了什麼是超新星以及超新星發現的基本原理——依據新圖和歷史圖的對比。這周,我們就來著重談一談,自己如何才能一步一步的入門超新星的巡天!星明天文臺°要說超新星巡天,就不得不首先介紹一下國內的一個天文臺——星明天文臺。
-
自動化所成立類腦智能研究中心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整體性啟動類腦智能研究。 為推動研究所在類腦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創新科研戰略,進一步推動未來智能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所整合集結了研究所相關優勢學科方向與科研團隊,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協同進行類腦智能的科研和戰略推進。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由於新冠病毒,世界上最大的天文臺停止工作
智利的阿爾瑪天文臺因新冠肺炎而被迫終止其長期運行,並可能錯過許多重要的宇宙事件。新冠肺炎流行病擾亂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在許多國家,由於社會監管的放鬆,專家們不得不暫停工作。而且,南美的流行情況仍然很複雜。僅在智利,當前就有超過15萬例新冠肺炎病例,包括2450人死亡。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TEC),可以用來監測和研究地震大氣擾動特徵。」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說,「目前我們常用的天文觀測數據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和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觀測等,藉由它們可獲得中性大氣延遲和電離層電子總含量(TEC),可以用來監測和研究地震大氣擾動特徵。」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
國家天文臺超大型CCD控制器研製技術取得進展
經過三年努力和兩輪流片試驗,超大型電荷耦合元件(CCD)控制器研製的關鍵元件之一,CCD控制器偏壓及時鐘驅動電路ASIC,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天文光學與紅外探測器實驗室研製成功,使得國家天文臺在CCD控制器的研製技術上位居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獨立研製超大規模的CCD系統奠定了基礎。
-
高能所在Ia型超新星爆發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4月26日,美國錢德拉(Chandra)X射線天文臺科學中心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發現超新星起源的新證據」(NASA's Chandra Finds New Evidence on Origin of Supernovas)為題發布新聞,報導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美國麻省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美國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數據完成的一項有關Ia
-
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動力學暗能量證據
中青在線北京9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由該機構趙公博研究員帶領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對最新天文觀測數據的分析,發現了暗能量隨時間演化的證據。該發現表明,暗能量的本質可能不是真空能,而是某種動力學場。
-
國家天文臺確認「中國天眼」發現兩顆脈衝星,來聽1.6萬光年外的聲音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10日發布「中國天眼」FAST的首批成果:◆ FAST望遠鏡調試進展超過預期
-
我國科學家「雙星模型」破超新星難題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雲南天文臺韓佔文創新團隊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以博士研究生王博為第一作者撰寫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上。
-
由於新冠病毒,世界上最大的天文臺停止工作
2020-06-17 09:59:43 來源: 大白話的情感 舉報 智利的阿爾瑪天文臺因新冠肺炎而被迫終止其長期運行
-
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
-
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員陳國榮、閆曉理在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宇宙高能天體創造條件
宇宙是一個神秘的時空,真是因為這一份神秘的色彩,所以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關注。這些年宇宙科學的發展很快,我們對於宇宙的很多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當然宇宙無限廣袤,我們在研究宇宙科學的時候,還需要突破很多的科學極限。
-
劉寧到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調研並主持召開院士座談會
劉寧到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調研並主持召開院士座談會始終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加快推動遼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