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雙星模型」破超新星難題

2020-11-22 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雲南天文臺韓佔文創新團隊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以博士研究生王博為第一作者撰寫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上。該研究成果已相繼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網站、BBC等國際媒體報導。

 

據了解,Ia型超新星具有可校準的光度,可當做標準燭光,用來測定宇宙學距離,從而探索宇宙的形狀。上世紀末,Ia型超新星測距研究使人們認識到宇宙在加速膨脹,從而推論出暗能量的存在。這不僅是天文學,更是物理學的巨大突破。Ia型超新星因其在宇宙學中的特殊地位被美國《新千年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列為近10年內恆星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

 

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研究人員已找到越來越多的Ia型超新星,並且發現約有一半的Ia型超新星的延遲時間小於1億年(Ia型超新星的延遲時間是指從雙星系統的形成到發生Ia型超新星爆炸的時間間隔)。這就意味著,還存在著更年輕的Ia型超新星。

 

科學家認為,年輕Ia型超新星的存在可能對現有的星系化學演化模型產生衝擊,因為在超新星爆炸後,它們會更早地產生大量的鐵,並將這些鐵反饋回它的寄主星系。此外,在宇宙學方面,因為Ia型超新星被用作宇宙學距離指示器,所以需要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但是,現有的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都很難對這些年輕Ia型超新星進行解釋。

 

針對這一難題,韓佔文創新團隊首次提出了Ia型超新星前身星的碳氧白矮星加上氦星的雙星模型,指出一個碳氧白矮星可以通過洛希瓣從一個氦星或者是一個處於亞巨階段的氦星吸積物質,最後達到其最大穩定質量極限,從而發生Ia型超新星爆炸。這一模型可以解釋年輕的Ia型超新星的形成並與實際觀測結果基本吻合。碳氧白矮星加上氦星雙星系統是雙星演化理論的產物,也就是說雙星演化理論可以自然地產生這樣的雙星系統,並且,在實際觀測中也存在著這樣的雙星系統。

 

此外,Ia型超新星在爆炸後會剩下一個殘留伴星。搜尋這些殘留伴星對認識Ia型超新星前身星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該創新團隊目前已經給出了銀河系內當前時刻Ia型超新星殘留伴星的詳細特徵,這些特徵有助於在實際觀測中搜尋這些殘留伴星。創新團隊計劃利用我國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對這些殘留伴星進行搜尋。該研究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

 

《科學時報》 (2009-4-15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高考模型:雙星模型
    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測量出引力常量,其值    G=6.67×10-11 N·m²/kg²雙星模型:兩顆質量可以相比的星球相互繞著旋轉的現象,叫雙星。雙星問題是萬有引力在天體運動中的實際應用,也是科學家探索天體奧秘的一種方法。速記口訣:雙星共心,周期相同;半徑質量,乘積相等;線速質量,乘積相等。
  • 科學家在遙遠星系中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超新星
    根據定義,超新星是一個巨大的事件;畢竟,我們說的是恆星爆炸。儘管如此,一些超新星比其他超新星更大,天文學家最近就發現了我們曾經觀測過的最大的超新星。該事件被稱為SN2016iet,它包括持續時間長、不尋常的化學特徵,以及留給我們更多的難題,研究人員相信這顆超新星可能會挑戰我們對已知恆星死亡的演變過程。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我國「天眼」又立功,這次發現的是「跳華爾茲」的脈衝雙星-虎嗅網
    近日,中國科學家宣布利用我國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武仙座球狀星團中發現一顆脈衝雙星。相關論文即將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學刊物《天體物理學報》上。這一顆脈衝星還有三個關鍵詞:脈衝雙星,毫秒脈衝星,球狀星團脈衝星。一、它是一顆「脈衝雙星」天文學上把兩顆挨得很近的恆星稱為「雙星」。
  • 硬核解說:宇宙中璀璨的明珠——超新星 | 賽先生天文
    在2014年,科學家還發現了一顆有史以來最奇特的超新星iPTF14hls(=SN 2016bse)。清華大學超新星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帕洛瑪山超新星工廠團隊共同發現和研究了該超新星。我們先以Ia型超新星為例。如前所述,Ia型超新星來自碳氧白矮星的熱核爆炸,然而白矮星是如何增加自身質量到錢德拉塞卡質量極限的?目前被廣泛討論的前身星模型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單簡併星模型,另一個是雙簡併星模型。
  • 高考考點:雙星系統;學會應用「雙星」模型解決複雜問題
    本題求解要應用「雙星」模型的相關規律,你若是在高考考場上一著急想不起來,這二十分就沒了。還有第二問,我已經試過多次了,每次讓學生做這道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會出錯。我們先複習有關「雙星」的相關知識。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日消息,天文學上精確測定恆星和星系的距離長期以來一直是讓天文學家們困擾的難題,除去三角視差等經典方法,有一類特殊的天體,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量天尺」。2、測量造父變星質量的歷史由於缺乏觀測數據,科學家們一直不能理解造父變星的質量和其光度變化之間存在何種對應關係。從上世紀60年代起,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試圖測定其質量,但結果都讓他們感到沮喪。目前針對這一問題,天文學界有兩個主流的理論模型,但是它們產生的預測結果差異懸殊。其中一種方法是基於恆星的演化理論,而另一種則基於變星的物理特性。
  • 「異域孔雀」雙星螺旋的驚人奧秘
    兩年前,澳大利亞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教授Peter Tuthill領導的團隊發現了一個沃爾夫-拉耶特(Wolf-Rayet)雙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阿普」(Apep)。沃爾夫-拉耶特恆星在所有宇宙恆星中出現的概率是一億分之一,它們極亮且極熱,會在超新星爆炸後坍縮並留下黑暗的緻密殘留物(如黑洞或中子星)。而更為罕見的是這種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如果條件合適,它們能夠在極端恆星風的驅動下釋放出大量的碳塵。
  • 白矮星為何會發生爆炸成超新星?或因吞噬巨星伴侶
    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9日報導,一個國際空間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他們認為是雙星系統爆炸產生超新星後的殘留物的證據
  • 科學家終於有了答案!
    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終於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時,就會發生這些爆炸。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產生GRB的關鍵在於雙星系統——也就是說,一顆恆星需要一個伴星才能產生宇宙中最亮的爆炸,也就是說這是重要的兩個條件,即一顆主星,一顆伴星,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 科學家預測2022年將出現超新星爆發組圖
    當發生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亮度是當前天空中最明亮恆星的數萬倍,超新星是非常強烈的爆炸,導致巨大恆星生命終結,或者導致兩顆恆星開始合併。這個雙星系統距離地球大約數百萬光年,但是它們存在不可預知性。目前,天文學家最新預測顯示,2022年將出現一顆耀眼的超新星。美國一位專家現已研究了一個雙星系統,兩顆恆星彼此環繞,聲稱它們不久將開始合併。
  • 兩顆恆星先合併成藍超巨星,然後再變成超新星爆炸!
    從那時起,科學家們一直在深入研究這顆被稱為SN1987A的超新星,以了解這顆恆星的性質及其命運。這類超新星的前身通常是一顆紅色超巨星,但觀測表明SN1987A是由一顆緻密的藍超巨星引起。在合併期間,較大的恆星會從較小伴星中剝離物質,而較小的伴星向內盤旋,直到完全被吸收,形成一個快速旋轉的藍色超級巨星,這是第一次對這顆超新星的鎳塊進行雙星合併情景測試,模擬準確地再現了鎳塊的高速運動以及兩股噴出物。模擬還可能有助於找到超新星期間形成的中子星,儘管搜索了30年,它仍然沒有找到。
  • 科學家發現「死亡之吻」:雙星系統正在合併
    VFTS 352天體系統發生了雙星合併的事件,該系統距離我們大約16萬光年。對於VFTS 352天體系統的命運,科學家認為可能形成一個巨大的恆星,或者是一個雙星黑洞。值得注意的是,VFTS 352天體系統也是迄今為止最為炙熱,質量較大的雙星,目前這兩顆恆星已經出現物質交換,因為它們的距離太近了,目前正在逐漸合併,我們有望進一步觀測到雙星合併的精彩一幕。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高能所在Ia型超新星爆發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型超新星爆發的研究成果。Ia型超新星是一類特別的天體,具有一致的峰值光度,被作為標準燭光廣泛應用於宇宙學距離測定之中,對Ia型超新星的觀測直接導致了宇宙加速膨脹和暗物質的發現。但是,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性質和爆發機制仍不清楚。目前主要的Ia型超新星爆發模型有兩類,即單簡併模型和雙簡併模型。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恆星暮年,壯心不已 ——揭開超新星的神秘面紗
    依靠動態的3D模型,科學家重建了遙遠超新星的爆發過程,揭示了超新星爆發的細節,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又一扇窗口。科學家眼中的超新星每一秒鐘,總有一顆恆星在宇宙的某個角落以暴力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科學家們不再從那些遙遠的「光斑」處尋找答案,轉而將目光就近投向了銀河系中超新星的遺蹟。遺蹟中的碎片含有大量的氧、硫、矽、鐵等重元素,記載了豐富的信息。科學家們根據超新星遺蹟的觀測結果建立模型,期望重現超新星的爆炸過程。最受人矚目的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仙后座A,也許是銀河系中超新星遺蹟的最佳樣本。
  • 萬有引力定律之雙星、三星模型
    萬有引力定律之雙星模型雙星模型示意圖如上圖所示,質量分別為m1、m2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在雙星系統j0806中,兩顆白矮星繞著對方每321秒轉一圈。一對雙星可以同時屬於好幾種不同的類型,例如,有些光譜雙星也是食雙星。雙星系統的演化雙星系統的形成:有些恆星在星系中流浪,它可能被一顆大質量的恆星捕獲,形成雙星系統,但這種情況屬於小概率事件。通常情況下,一顆恆星氣體和塵埃等物質從其表面分裂,形成兩顆或更多的恆星。
  • 科學家提出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副研究員劉亮等人在相接雙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