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2020-11-22 騰訊網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在觀察了一個由兩顆死星組成的雙星系統20年之後,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廣義相對論另一個結果:框架拖動。在廣義相對論中,一個快速旋轉的大質量物體確實拖動了它周圍的時空結構,就像一根線纏繞著一個紡錘。

這個發現的背後的每一個科學原理都是有趣、驚人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脈衝星(稱為PSR J1141-6545)和一顆白矮星組成,它們以彼此為中心旋轉著。白矮星是類似太陽的恆星在死亡後剩下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死亡的恆星褪去外層,剩下的熾熱而稠密的內核:一般情況下,它們與地球大小差不多,但質量卻有一顆恆星那麼大。

脈衝星與白矮星的產生原理是類似的,但它產生的過程更為猛烈。它是一顆大得多的恆星爆炸形成的超新星的殘餘核心。當爆炸發生時,能量劇烈地向外噴射,核心坍縮成為一個直徑約20公裡的中子球,其質量甚至超過一顆白矮星,我們稱這樣的物體為中子星。它們有時會從兩極發出輻射束,當它們旋轉時,這些輻射束會像燈塔發出的光一樣橫掃太空。從地球上看,當光束從我們頭頂經過時,就是一個光點,因此有了脈衝星這個術語。

一顆白矮星體積如此之小,質量卻如此之大,其密度是地球的幾十萬倍,約為每毫升一百萬克,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倍。另一方面,中子星質量更大,體積更小,所以它的密度更驚人:是水的100萬億倍。一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的重量相當於美國所有汽車的重量總和。

奇怪的是,觀測結果表明白矮星在雙星系統中最先形成。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越先爆炸,所以通常中子星年紀較大。但是這個系統很奇怪,開始時,兩顆普通的恆星以彼此為中心旋轉,其中一顆比另一顆稍微大一些。兩者的質量都剛好低於超新星爆炸(約為太陽質量的8倍)產生中子星所需的質量上限。後來,更大的那顆首先死亡,變成了一顆紅巨星,它的外層脫落,最終成為白矮星。但當它膨脹時,它向另一顆恆星噴射了很多物質,導致第二顆恆星變得更大,足以爆炸並產生中子星!於是發生了和一般情況相悖的奇怪系統。

澳大利亞帕克斯射電望遠鏡觀察脈衝星(紫色的小球體發射能量束)與白矮星(藍色的大球體)在雙星軌道上的圖像。當白矮星旋轉時,它會拖拽時空,改變脈衝星光束到達地球的時間。資料來源:馬克·邁爾斯,OzGrav ARC卓越中心

最終,我們看到了如今巨大的雙星系統,一個中子星脈衝星和一個白矮星。脈衝星的旋轉速度約為每秒2.5次,對於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來說,這是比較慢的。但是白矮星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內旋轉,這對白矮星來說是非常快的。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第二顆恆星在爆炸前,膨脹成一顆紅色的超級巨星,並向白矮星傾倒物質。這些物質落在白矮星上,使它旋轉起來,使它具有目前的快速自轉速度(這就是他們如何知道白矮星首先形成的;如果中子星是先形成的,那麼另一顆恆星就會向它傾倒物質,使它旋轉起來。中子星旋轉緩慢,所以不可能是這樣)。

脈衝星是非常精確的時鐘。我們觀察到的這些脈衝與它的旋轉有關,它的旋轉是非常穩定的。這些脈衝以相同的周期到達,精確到納秒。

納秒!

中子星體積小,密度大,你可以這樣理解——把太陽的質量壓縮成一個直徑只有幾公裡的球。這幅藝術作品描繪了一個與曼哈頓相比較的地方。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然而,那些我們以為已知的規律會改變。天文學家觀察了這個系統20年,發現了脈衝周期的變化。脈衝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減慢自旋(稱為自旋下降),一個非常小的擾動。但是,脈衝的小變化也意味著其他的東西也在變化。因為這兩顆死星互相圍繞對方運行,所以脈衝星有時在軌道上向地球移動,有時則遠離地球。這將脈衝在軌道的一半向上排列,並在另一半向下排列,從而改變脈衝到達地球的時間。因為系統的軌道周期十分精確(在本例中,為0.1976509615天,或4.743623076小時),所以這是可以測量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軌道的其他方面的變化。

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科學家發現軌道的方向在改變。它搖晃著,就像桌面與桌面的摩擦減緩了陀螺的擺動。這種運動被稱為旋進,可能由以下幾個因素引起:一是這兩顆恆星並不完全是球形的。因為它們旋轉得很快,它們在赤道處由於離心力而膨脹。這兩顆恆星的平衡器沒有對齊,所以每顆恆星的凸起物都會牽拉另一顆恆星,產生扭矩。這叫做牛頓四極自旋軌道耦合。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非球面天體相互環繞的效應;這也發生在地球和月球系統,其結果是導致地球的白天逐漸變長。

脈衝星繞白矮星運行時發出的能量束;時空的扭曲被描述為圍繞它們的假想網格的變化。

脈衝星不是成比例的;白矮星要大上百倍。ESO / L。Calcada

這就是有趣的相對論效應!被稱為「蘭斯-瑟林效應」,以兩位物理學家的名字命名,紀念他們首次發現這是廣義相對論的結果。

我以前寫過這種效應,當它在黑洞周圍被探測到的時候:

黑洞以其強烈的引力而聞名,這種引力可以對其周圍的物質施加巨大的力。但事實證明,任何有重力的東西都會扭曲時空——這就是重力,是時空結構中的一個凹痕——如果這個物體也在旋轉,它就會拖拽時空,把它包裹起來。這是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個怪異結果。

如果你把一個球放在蜂蜜裡,然後旋轉它。由於摩擦,蜂蜜上會呈現被拖來拖去的漣漪。離球近的物體比離球遠的物體移動得快。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空間中旋轉的物體上;離物體最近的空間將隨著旋轉一起被拖拽。這被稱為鏡頭焦距效應,或者更通俗地說—幀拖拽。

科學家在地球周圍已經測量過這種效應,它取決於物體的質量和旋轉速度,而在死星的情況下,這兩個數值都要高得多。在這個雙星系統中,白矮星的阻力大約是地球的一億倍!這就是改變兩顆恆星軌道方向的原因,也就是脈衝的時間。雖然,科學家以前就在其他天體物理源中發現過類似現象,但從未以這種方式觀測到。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奇妙。

脈衝星/白矮星的觀測是很辛苦的。首先,科學家們必須持續觀察雙星系統數十年,然後計算出這兩顆恆星的大量特徵,同時還要排除許多其他可能干擾計算的因素。艱苦科研之後的結果是——他們發現了一個微妙的變化。它表明巨大的力量在非常微妙地發揮作用,這些力量可以改變宇宙中兩個重量級天體在幾十年時間裡相互作用的方式,所有這些都歸結——空間可以扭曲和漣漪。

作者: Phil Plait

F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因為在星球大戰中也有類似的行星存在,它的天空中擁有兩顆太陽。
  • 科學家發現「死亡之吻」:雙星系統正在合併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消息,科學家發現VFTS 352天體系統發生了雙星合併的事件,該系統距離我們大約16萬光年。對於VFTS 352天體系統的命運,科學家認為可能形成一個巨大的恆星,或者是一個雙星黑洞。值得注意的是,VFTS 352天體系統也是迄今為止最為炙熱,質量較大的雙星,目前這兩顆恆星已經出現物質交換,因為它們的距離太近了,目前正在逐漸合併,我們有望進一步觀測到雙星合併的精彩一幕。
  • 科學家首次發現極端公轉周期的雙星系統!
    實際上在現實中我們也能看到這一場景,現在,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怪異的雙星系統,他們懷疑圍繞多顆恆星運行的奇異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偏離軌道的軌道上,遠離主軌道平面。這一發現對複雜的多恆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科學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新型脈動恆星  Connor Feng • 2020-03-11 22:25:35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發現雙星系統會產生強烈的伽瑪射線
    2013年,一個由美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公布了七個擁有沃爾夫-拉葉星的天體系統,它們屬於很可能產生伽瑪射線的恆星系統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小組發現由高亮高溫的沃爾夫-拉葉星和大質量(幾十個太陽質量)OB型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會產生強烈的星風。
  • 西媒:科學家發現類似星球大戰雙星系統 軌道現巖石碎片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 西媒稱,就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一個含7個類地行星的行星系統幾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在更遠處也許存在另外一個像科幻電影場景的系統。據西班牙《阿貝賽報》2月27日報導,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研究稱,一個科學家團隊在1000光年外的兩顆恆星周圍的行星碎片中發現了一些證據,認為那裡存在一個類似於星球大戰中天行者故鄉行星塔圖因那樣的雙星系統。新發現的行星殘骸看上去是巖石碎片,圍繞兩顆恆星運行,其中一顆是白矮星,一顆是褐矮星,研究人員將這個雙星系統命名為SDSS 1557。
  • 雙星和類木巨行星被中國科學家發現,這種緻密雙星系統你了解多少
    隨著科學家不斷的努力,現在我們觀測宇宙的方法逐漸的多了一些,雖然不能去宇宙親自研究,但是我們的科技手段,依舊可以掌握一些宇宙的秘密。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科學家對於宇宙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近期他們再次有了很大的進展。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在夏末初秋的晚上,北半球天空中從東方會冉冉升起一個星座,這個星座非常神奇,一個星座它包含了宇宙間大部分的天體的類型,它就是天鵝座,一個具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類地行星和存在於一個長得像北美洲的星雲裡面。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2011年起,科學家可以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對環繞年輕活躍雙星的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在這些雙星系統,兩顆恆星核心的氫仍在燃燒。現在,巴西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證據,證明一顆巨行星環繞較為古老的雙星KIC 10544976運行。KIC 10544976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矮星組成,其中一顆已經死亡。
  • 天文學家發現密集雙星系統 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天文學家發現了四對雙星系統時至今日,天文學家仍覺得這種密集的雙星系統不應該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最新報導,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內發現了四對似乎不可能存在的恆星組合。恆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以至於很難用通常的理論來解釋。  天文學家利用的是位於夏威夷的紅外望遠鏡發現這四對恆星的。
  • 人類對恆星系最大的錯覺,宇宙中其實大部分恆星系都是雙星系統
    真的說起來的話,我們的太陽系才是宇宙中恆星系的異類,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的文明,那麼他們看到太陽系的第一印象也會是:「居然是單星系統,怎麼可能會有生命」人類適應了日出日落,一年四季溫度無常的大自然,所以我們認為這樣的環境就是最適合生命生存的,但是對宇宙本身來講,絕對不是如此。
  • FAST望遠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在M13中發現了一顆處於雙星系統中的毫秒脈衝星PSR J1641+3627F(M13F)。同時,認證了該星團中另一脈衝星M13E為掩食雙星「黑寡婦」,還獲得了M13現有脈衝星的國際最好計時結果。這是FAST對球狀星團首次高靈敏度脈衝星搜尋與計時觀測成果,填補了對球狀星團M13中脈衝星性質及分布研究的空白。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圖片:NASA/JPL-CaltechDS Tuc雙星系統的年齡僅相當於太陽的1%,向我們展示了行星如何在其軌道受到外力幹擾之前自然地發展。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夜空中我們觀測到的所有亮點,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單一的一顆恆星,有80%以上是多星系統。在多星系統中,雙星系統又是最常見的。科學家們根據雙星系統的結構對其進行分類,並研究其對生命的演化產生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太陽是某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在這個雙星白矮星系統中,天文學家發現了引力波源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或者說是兩個物體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這樣的質量星體繞著彼此軌道運行,應該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能量—一種時空結構中的波紋或擾動。現在,科學家預測成真。
  • FAST發現的脈衝星雙星系統有啥不一樣?
    近日,FAST官宣,在武仙座球狀星團(根據梅西耶天體表,通常稱其為M13)中發現一個脈衝星雙星系統,根據命名規則,這顆脈衝星被稱為M13F。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此次發現的M13F有兩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它是一顆毫秒脈衝星;它與一顆白矮星相互繞轉,構成一個雙星系統。而這兩個特殊之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球狀星團獨特的環境。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一個食雙星系統的藝術想像圖,其中一顆成員星是造父變星北京時間11月253、柳暗花明現在,天文學家們報告發現了一個獨特的雙星系統,這將可能成為天文學家們解決這一難題的裡程碑,並允許科學家們第一次有能力分辨這兩種理論究竟哪一種更加準確。「我們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定了一顆造父變星的質量」,做出這項成果的科研小組負責人格茲霍茨·皮特任斯基(Grzegorz Pietrzyński)說。他來自波蘭華沙大學。
  • 雙星系統
    名校自主招生物理講座雙星系統文|小河題面:
  • 新引力波源:白矮星雙星系統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天體應以引力波的形式發射能量,也就是時空結構中的波動或幹擾。雖然並不是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是發現了這個可能是引力波源的雙星系統。但是,這項研究不僅會增進我們對這些雙星系統和引力波源的理解,而且對於驗證將於2034年發射(譯者:發射你個毛線)的儀器的效率也很重要。
  • 兩個太陽,宇宙中普遍現象——「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是指由兩顆恆星組成,在銀河系中,雙星的數量非常多,估計不少於單星。2013年4月1日,國外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在特別遙遠的一個星系裡,捕捉到一顆行星圍繞兩個太陽運行的第一張圖。1650年,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在大北鬥(大熊座)發現雙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