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宇宙高能天體創造條件

2021-01-18 美女小倩談科學

宇宙是一個神秘的時空,真是因為這一份神秘的色彩,所以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關注。這些年宇宙科學的發展很快,我們對於宇宙的很多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當然宇宙無限廣袤,我們在研究宇宙科學的時候,還需要突破很多的科學極限。

大家知道在宇宙中存著很多的神秘天體,比如黑洞、蟲洞,這些現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結論,大家對於這些天體的認識依舊在一個表面的層次。其實宇宙高能天體研究,就是上述這些研究的一把鑰匙,可是高能天體的研究確實難度極高。

中國科學家在天文學方面,這幾年進步十分明顯,我們的研究成果直接引起世界的關注。這次中國科學家終於研究出關於高能天體的偏振的一些新發現,讓高能天體研究取得一次新的進展,從而將會給天文學帶來一個更廣闊的研究範疇,這項科學成果得到廣泛的認同。

我國的雲南天文臺毛基榮和王建成等科研人員,通過對於熱電子和非熱電子共存的研究(這是高能天體的一種現象),首次通過計算這些電子在小尺度無序磁場輻射的線偏振來進行一個全新的認知,同時研究其圓偏振特徵,以及偏振輻射轉移的過程。

這個理論最大的好處就是以後,科學家能夠通過射電望遠鏡、高能望遠鏡以及光學望遠鏡進行綜合檢測,從而能夠發現宇宙的一些自然現象,比如引力波電磁對應體,年輕超新星遺蹟等,同時也能夠發現伽馬射線暴、快速射電暴和耀變體等,一系列的天文現象。

我國的研究人員毛基榮還跟義大利團隊進行國際天文學的合作,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對一系列的引力電磁波進行研究,他們的這些研究成果,直接顯示出上述我國的研究理論,而且這些研究,也引起世界天文學界的關注,從而讓高能天體研究更加深入。

我國科學家的高能天體研究結果,已經在【科學進展】雜誌上全面發表,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這些研究的成果,揭示出宇宙的一個新的偏振研究模式,讓宇宙科學更加的精密,同時為以後更深層次的研究,打下堅持的基礎,朋友們可以加美女小倩粉絲,一起研究探討。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偏振是高能天體多波段輻射的重要特性,對研究高能天體的物理狀態、輻射機制和輻射傳播介質的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偏振觀測已成為高能天體研究的重要手段。高能天體的輻射通常具有較高偏振度,偏振輻射主要來自高能天體中的高能電子的同步輻射,偏振特性取決於高能電子的能譜分布、輻射區的磁場結構、輻射轉移過程的介質性質等,至今缺乏詳細的理論研究,隨著高能天體偏振觀測資料的增加,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解釋和預測。
  • 中意「牽手」高能物理研究 六大合作項目值得期待
    、天體物理及相關技術方面的合作。此前,義大利教育、大學和研究部部長Stefania Giannini女士一行20餘人在義大利駐華大使Ettore Franceso Sequi先生的陪同下訪問了高能所。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對代表團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向代表團介紹高能所的情況,並回顧了中意兩國在高能物理領域的合作情況及中意的幾大聯合實驗研究項目。
  • 何澤慧:「獨具慧眼」的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科學家
    1948年回國後,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如此簡陋的實驗條件下,何澤慧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膠的製備方法,研製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1955年初,何澤慧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準備工作,1958年,中國第一臺反應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後,她擔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做出重要貢獻,使中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說,國際合作是高能物理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高能物理所在以下方面通過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粒子物理又稱高能物理,是研究物質的最小組元構成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最前沿學科,並在宇宙起源和進化、天體物理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中國首顆天文望遠鏡衛星發射 可獲高能天體動態圖景
    為什麼要觀測宇宙中的X射線?在浩瀚的宇宙中,脈衝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遺蹟、黑洞等都會輻射出X射線。如果接收到射線並加以分析,就能勾畫出這些天體的輪廓。但由於X射線無法穿越地球大氣層,科學家只能在高空或者大氣層以外觀測。也就是說,X射線望遠鏡能讓人們窺見黑洞的神秘一角。
  • 清華「極光計劃」實現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
    這是清華大學主導的首個空間天文項目,經過一年觀測,項目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捕捉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該研究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成果作為封面文章,昨日登上《自然·天文》封面。
  • 中國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的光榮和夢想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屈婷、全曉書、喻菲)這是中國空間科學的「光榮時刻」: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被穩穩放置在太空,將展開對銀河系的巡天掃描,去探究最前沿、熱門的宇宙之謎:黑洞、脈衝星、伽馬暴……  這也是一群高能天體物理學家夢想成真的時刻:作為中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最貴、最重、科學儀器最多的衛星,HXMT將改變空間高能天文研究長期依賴國外衛星觀測數據的狀況
  • 「天體物理與相關物理前沿」研討會第二輪通知
    2002年5月我們在南京成功召開了首屆「當代天體物理與相關物理前沿」研討會。轉眼間10年已經過去,我國學者已在許多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為進一步促進天體物理及相關物理中各個領域之間的交流,並祝賀陸埮院士80壽辰暨從事科研工作60周年,我們定於2012年2月23日至25日在南京再次舉辦「天體物理與相關物理前沿」研討會。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才需求招聘啟事
    {{分頁}}  粒子天體物理中心   粒子天體物理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重要的學科發展方向,是一個具有明顯交叉學科特點的研究領域。這個研究領域具有廣闊的研究對象,包括各種層次的天體,宇宙中穿行的各種粒子和宇宙本身,是聯繫微觀和宏觀的橋梁。而劇烈活動的天體,往往和極高的能量密度、極強的磁場和非常明顯的引力效應聯繫在一起,是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實驗室。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今清華團隊領銜,實現史上第二次天體X射線偏振測量
    該期刊是天文與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期刊,影響因子為 10.5。 在研究中,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通過發射小衛星,成功運行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專門的空間軟 X 射線偏振探測器。
  • 地質地球所在太陽高能粒子平均自由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太陽高能粒子(SEP)又稱為太陽宇宙線,是由太陽偶爾噴發出來的高能帶電粒子,最高可達GeV量級的能量。太陽高能粒子對於在太空中作業的太空人和衛星上的電子元器件均構成嚴重甚至致命的危害,成為影響日地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規避或減輕太陽高能粒子對人類空間探測活動和生產生活的影響,深入了解太陽高能粒子在行星際空間中的傳播過程和擴散機制是十分重要的。
  • 捕捉高能粒子,大科學工程LHAASO探索宇宙奧秘
    它的目標是捕捉宇宙中飛來的高能粒子。按照建設計劃,LHAASO到2021年才能全部完工。可到今年4月底,由1800個探測器組成的、靈敏面積達22500平方米的一號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兩臺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180臺電磁粒子探測器和80個繆子探測器已經建好,具備了初步的觀測條件。迫不及待的科學家們採用了邊建設邊運行的模式開始了他們的科學探索之旅。
  • 研究發現,來自中子星的高能射電爆發,可能揭示了宇宙起源
    ,它的身體發出了奇怪的高能輻射。這一最新的觀察至少可以解決一個圍繞著快速射電爆發的宇宙起源的謎語。至少有兩個無線電觀測站在4月底發現了最近的無線電脈衝。科學研究小組將無線電波追溯到一顆高磁性中子星-上,這是一顆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40或50倍的恆星的殘骸,他們命名為SGR 1935+2154。這顆恆星位於銀河系的圓盤深處,這裡充滿了密密麻麻死氣沉沉的天體。
  • 來自宇宙的「高能信號」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它很可能就是這顆極高能中微子的源頭。這是首次確認了宇宙中高能中微子和高能宇宙線的具體來源天體。多信使聯測,觀測天文學的「新常態」來了。這次的極高能中微子事件發生於2017年9月22日,它的能量約為 290 TeV,遠超以往的任何一次高能中微子的觀測值。
  • 訪王貽芳:打造國際領先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在目前中國引力波研究的三個主要方向上,中科院高能所便佔據一席。由其主持的「阿里計劃」與中山大學領銜的「天琴計劃」和剛剛公布的中國科學院「太極計劃」一起構成中國引力波探測多點並進新局面。憑藉「阿里計劃」,高能所的科學家期待,由自主「阿里CMB探測計劃」,能夠成功破譯「宇宙誕生」密碼,領導建設北半球首臺CMB望遠鏡。 其實,引力波探測只是高能所從事的眾多重大項目之一。
  • 「追蹤」2000萬個高能質子,精準繪製宇宙...
    中國江蘇網10月8日訊 作為從遙遠宇宙到達地球的唯一物質樣品,宇宙線攜帶著關於天體演化的重要信息,弄清它的起源、加速機制,將幫助人類走向宇宙更遠、更深處。9月28日,「悟空」號國際合作組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布有關宇宙線的最新成果——通過對高能段宇宙線質子的精準測量,在約14TeV(TeV為能量單位,即萬億電子伏特)處發現一明顯的能譜「拐折」。  「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認為宇宙線模型更趨於一條平滑的『直線』。」
  • 啟航,探索極端宇宙專題六---探索極端宇宙: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比如成功監測了2017 年8 月17 日轟動全球的雙中子星併合產生引力波事件;通過對X射線吸積脈衝星GRO J008-57 的詳細觀測,直接測量到了迄今宇宙最強磁場,該結果於2020 年8 月發表在了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學通訊》上,觀測到了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相對論噴流,其觀測結果於2020 年9 月21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發表等
  • 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所EAST大科學工程團隊研究員孫有文課題組的博士何開洋在共振磁擾動(RMP)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自主開發全軌道模擬程序結果以Full-orbit simulation of fast ion loss under reson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