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所換?中國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的光榮和夢想

2020-11-2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屈婷、全曉書、喻菲)這是中國空間科學的「光榮時刻」: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被穩穩放置在太空,將展開對銀河系的巡天掃描,去探究最前沿、熱門的宇宙之謎:黑洞、脈衝星、伽馬暴……

  這也是一群高能天體物理學家夢想成真的時刻:作為中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最貴、最重、科學儀器最多的衛星,HXMT將改變空間高能天文研究長期依賴國外衛星觀測數據的狀況。

  《科學》雜誌的記者曾在採訪中問HXMT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當年為什麼選擇回國,他回答說:「在國外的教科書上看不到中國科學家的貢獻,這讓我很難受,我要改變這種狀況。」

  這句話幾乎是三代中國天體物理學家在近百年時光裡的「標準回答」。正是他們用智慧、青春乃至生命培育的「沃土」,讓這顆負笈西學求來的「科學種子」不斷發芽、生長:根莖追逐著物質世界最微小的粒子,枝幹指向以光年計算的宇宙大尺度觀測。

  星辰大海路迢迢,參天大樹待長成。

  「我們有何澤慧!」

何澤慧

  HXMT衛星被命名為「慧眼」,除了寓意著中國在太空「獨具慧眼」以外,同時也為了紀念中國已故核物理學家何澤慧院士。

  在HXMT立項面臨困難的情況下,2009年5月和8月,正是何澤慧兩次致信國家領導人,請求關心HXMT項目,「使我國抓住利用方法的原始創新,在一個新的領域取得突破的機會。」

  原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射的X射線太空望遠鏡普遍採用一種昂貴、複雜的編碼成像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需要製造出工業上接近光滑極限的鏡面,這是當時的中國做不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的物理學家李惕碚和吳枚在90年代初提出一種名為「直接解調」的成像方法,利用簡單的準直探測器掃描數據就能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並基於此提出了HXMT的構想。

  但是,這種新方法在提出之初因為「太過神奇」,甚至被懷疑是「弄虛作假」。經過十年左右的理論、實驗和數據分析工作,「直接解調」方法才被國內外學者逐漸接受。

  但何澤慧幾乎是第一時間就給予了全力支持,這件事讓78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感懷至今。他說,支持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對何澤慧這樣成就斐然的科學家是要冒「丟臉」的風險的。

  何澤慧是一位物理學界的「奇女子」,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她和「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是中國近現代科學界享譽世界的伉儷。

  197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何澤慧擔任副所長。1978年,所裡一些年輕人提出想開展空間天文觀測。何澤慧一聽就興致盎然,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科學「生長點」。

  上世紀80年代,這批年輕物理學家用高空氣球,搭載空間硬X射線探測器去開展觀測。何澤慧的學生馬宇蒨和姜魯華記得,每次發放氣球時,多在七、八月,天氣非常炎熱,但何澤慧每場必到,短則幾小時,長則半天,以示支持。

  她最為看重學術思想的創新。李惕碚回憶:「當『直接解調』成像方法取得初步成果的時候,何澤慧和錢三強先生就來到實驗室了解相關情況,給我們以熱情的鼓勵。」

  年少時,何澤慧立志「靜默地想辦法救國」;在聲名鵲起時,她毅然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到了她為人師長時,在每一個科學探索的「關鍵時刻」,李惕碚說:「我們有何澤慧!」

  「第一顆衛星,我們要儘量自己做」

  從1993年提出HXMT衛星的設想,到2011年正式立項,18年過去了。「基於掃描觀測和『直接解調』成像方法的大天區、高靈敏成像技術優勢依然存在!」李惕碚用一切機會和渠道,四處解釋和呼籲。

  他的學生、HXMT衛星有效載荷總設計師盧方軍看到「老師那麼大年紀還在為這件事操心」,也中斷在美國的博士後研究,選擇正式加入HXMT項目。

盧方軍

  同樣,當李惕碚提出希望張雙南能幫助他研製這顆衛星時,已經在NASA工作並成為「學術新星」的張雙南欣然歸國。

  作為一顆複雜的空間科學衛星,HXMT研製的每一步都歷盡艱險:探測器頻頻被汙染、電子學系統工作失常……引發這些問題的原因往往纖毫如發,排查和解決要花去數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時間。

  這其中,很多都是自主研製帶來的問題。作為國產化的積極提倡者,盧方軍坦言,自主研製不是一條捷徑,特別是在國家工業水平還比較粗放的條件下「白手起家」,會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從學科發展和實驗室建設的角度來說,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在衛星準備裝機上天的「正樣」階段,就發生過一次重大「險情」:衛星上的高壓模塊在嚴酷的空間環境篩選試驗中,可能因為反覆的熱脹冷縮導致焊點「疲勞」開裂,造成功能受損。怎麼修?連生產模塊的義大利廠家也不知道。

  眼看一個細節就要導致長時間的延遲,不理解的聲音也隨之而來。「當時非常著急!」盧方軍回憶說,但HXMT衛星有效載荷副總設計師徐玉朋「特別冷靜」,找了各種各樣的資料進行研究,最後嘗試把高壓模塊上的一些「硬連接」變成「軟連接」,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一顆衛星,我們要儘量自己做,先把套路熟悉了,以後的衛星再去考慮國際合作。否則,一上來就合作,別人說什麼是什麼,我們都無從判斷。」盧方軍說。

  「這顆衛星,是一生中值得回望的山峰」

  從起草項目建議書到組織任務實施,盧方軍「日夜都在琢磨,往往整夜睡不著覺」。結果,連續的疲勞和「排山倒海般的壓力」使他兩次患上了蕁麻疹,一到天熱就犯病,必須吃藥才能控制。壓力最大時,盧方軍「一個人背著相機背著水,在山裡轉悠」,以攝影來紓解身心。

  在他的辦公室裡,大約400年前一顆恆星爆發後留下的遺蹟被列印成兩張色彩絢麗的圖片,靜靜地貼在桌子上方,仿佛時刻提醒著主人不要忘記那開在宇宙深處的花朵。

HXMT衛星的中能望遠鏡團隊自主研製的矽—PIN探測器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接手HXMT項目之前,盧方軍一直在做超新星遺蹟的研究工作。中斷在美國的博士後研究回來時,一些科學家同行奉勸他不要做硬體,告誡他研製儀器周期太長,會耽誤科學產出。

  事實上,在為HXMT忙碌的日子裡,盧方軍的確無暇顧及原來的研究課題,只是零零星星地發表了幾篇論文。

  HXMT上天后要發揮作用,還有賴於一項重要的「標定」工作。什麼是「標定」?中低能X射線標定裝置主任設計師陳玉鵬打了一個比方,就好比給探測器的各項性能提供一把「標尺」,這樣全球科學家就能根據它來「修正」觀測數據,提高觀測精度。

  由於X射線的光斑很小,只能把探測器一點一點地對準光斑,每次標一個像素點。每個像素點,要測30個能量值。對於HXMT這麼寬廣的波段範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儘管已經做了簡化,這項繁瑣而精細的基礎工作,陳玉鵬和團隊一做就是3年。

  「從個人來講,或許是有點吃虧。」盧方軍說,但發表文章帶來的個人成就感是無法和這顆衛星的成功相提並論的,因為後者凝聚了幾代科學家的努力和一個團隊持續十幾年的奮鬥,對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這一輩子,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看得見的是山峰,而不是平地。HXMT,肯定是我人生中的一座山峰,而且是迄今為止最高的山峰。」盧方軍說。  

相關焦點

  • 何澤慧:「獨具慧眼」的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科學家
    ——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何澤慧 2017年6月15日,「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以衛星的形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顆空間X射線望遠鏡,其名稱「慧眼」不僅寓意中國在太空「獨具慧眼」,也是為了紀念推動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發展的科學家何澤慧。
  • 天體物理學家:期待未來科學界和電影藝術跨界融合
    中新網太原3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美國電影《星際穿越》的編劇和顧問就是一位名叫基普·索恩的物理學家,所以我很看好未來中國科學界和電影藝術相結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10日在山西太原表示。
  • 天體物理學家承認,有一部分中子星可能是尋找已久的夸克星
    高能微擾QCD非常成功,實驗與理論很好地吻合;但QCD的低能非微擾行為卻比較複雜,認識相對不足。事實上,當今高能物理領域極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就是研究QCD的非微擾效應。夸克物質以夸克和膠子為基本自由度。如果忽略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低溫夸克物質可以處理為費米氣。但自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開始注意到,因夸克之間存在吸引作用,夸克物質的費米面很可能是不穩定的。
  • 走近中國新一代高能物理學家
    來源:芒果TV為使祖國實現下一個研究突破,一批正在成長的科學家整裝待發,其中包括曹俊和溫良劍。曹俊自2003年起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現任大亞灣國際合作組聯合發言人,曾獲2013年亞太物理學會楊振寧獎。
  • 天體物理學家或即將破解宇宙「失蹤重子」的未解之謎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天體物理學家們就已經在開始懷疑構成宇宙的絕大部分物質都是由暗物質所組成的謎題了。暗物質可以說是一種必須存在才能夠解釋宇宙空間引力模型的未知物質,而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物質則是由重子所組成的,但科學家們並不知道這部分物質的確切比例是多少。
  • 我們終於知道高能「幽靈粒子」從何而來
    2017年9月22日探測到的所謂神秘的「幽靈粒子」,穿越了40億光年,從一個名為blazar的極具能量的天體上到達我們。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它不僅證實了火焰是高能中微子的來源,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多信使中微子天體物理學——利用不同類型的探測器來研究相同的現象。
  • 海歸博士張雙南:"闖入"宇宙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
    其間,他的指導老師就是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的著名物理學家何澤慧院士。在何澤慧和其他老師的精心培育下,張雙南在學術研究上進步很快,只用兩年時間,便通過了博士研究生考試,轉為博士研究生。  挑戰黑洞  1986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物理系開展一項科研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張雙南和一位副研究員一同赴英國進行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
  • 霍金一生都在尋找它——能讓霍金獲得諾貝爾獎的神秘天體
    史上最暢銷科普書《時間簡史》的作者,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一生致力研究黑洞,他幾乎所有的理論貢獻都與黑洞有關,而幾乎所有關於黑洞的理論和定律也跟他有關,所以稱他為「黑洞之王在廣義相對論裡,預言存在一種天體,它表面逃逸速度等於光速,以致任何信息和能量,包括光都不能從其表面向外逃逸,這種天體被稱為黑洞,它的表面稱為視界面。
  • 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宇宙高能天體創造條件
    宇宙是一個神秘的時空,真是因為這一份神秘的色彩,所以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關注。這些年宇宙科學的發展很快,我們對於宇宙的很多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當然宇宙無限廣袤,我們在研究宇宙科學的時候,還需要突破很多的科學極限。
  • 中國氣象局高原所與中科院高能所強強聯合 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創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萍報導3月4日,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籤訂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建設LHAASO大氣觀測基地,增設高原氣象觀測區,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的創新研究,加深對宇宙線特徵及其影響的深刻認識,支撐引領國際宇宙線物理學和高原氣象學的前沿發展。
  • 張文裕:名垂科學史的中國實驗物理學家
    本文將介紹他不平凡的一生,講述他載入科學史冊的成果:火花室探測器的發明、μ子原子的發現等傑出成就,以及他對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開拓性貢獻。幾十年過去,中國在高能物理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世界一流的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享有一席之地,而今又走到了發展中的關鍵時刻。
  • 首位獲諾獎女天體物理學家:高中恩師讓我受益終身……
    羅傑·潘洛斯 (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 )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米婭·蓋茲(Andrea Mia Ghez)獲獎,獲獎原因為居裡(Maria Goeppert-Mayer)和2018年唐娜(Donna Strickland)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四位女科學家,也是史上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女性天體物理學家。物理學,尤其是探索宇宙奧秘的天體物理學一向被大眾認為是男性為主導的舞臺,但蓋茲卻不予苟同。
  • 我國高能加速器事業開拓者方守賢:傾盡一生追求一個高速加能夢
    1月19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發布訃告稱,當天上午9時31分,87歲高齡的方守賢院士在京離世。方守賢,我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是我國高能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偏振是高能天體多波段輻射的重要特性,對研究高能天體的物理狀態、輻射機制和輻射傳播介質的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偏振觀測已成為高能天體研究的重要手段。高能天體的輻射通常具有較高偏振度,偏振輻射主要來自高能天體中的高能電子的同步輻射,偏振特性取決於高能電子的能譜分布、輻射區的磁場結構、輻射轉移過程的介質性質等,至今缺乏詳細的理論研究,隨著高能天體偏振觀測資料的增加,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解釋和預測。
  • 美國11歲男孩大學畢業 夢想成為天體物理學家
    Tonjua Williams)評價威廉說:「我被他以及他所做的事情深深吸引。他真的非常聰明,非常開放協作。」威廉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天賦,他的天賦是知識、科學和歷史。說起未來的計劃,他表示計劃繼續上學,下個月將在南佛羅裡達州大學上課。威廉的目標是在18歲以前完成博士學位,大多數人在這個年齡剛上大學。
  • 天體物理學家:揭示了史上最大的三維宇宙圖
    天體物理學家周一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地圖,是對超過400萬個星系和超明亮、充滿能量的類星體進行分析的結果。通過廣泛的理論模型和對宇宙微波背景——新生宇宙的電磁輻射的觀察,大爆炸之後的嬰兒宇宙目前相對得到認知。對星系和距離測量的研究也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宇宙數十億年的膨脹。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專訪五位美國物理學家:中國將成為國際高能物理重要力量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88年,當時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新建的加速器開始運行,如今,這臺加速器運行得相當好,在粲夸克粒子研究方面提供了極為精確的信息和研究,為世界物理學作出了貢獻。1988年,伯傑第一次來自中國,親身經歷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也許是伯傑對中國的興趣影響了他的小兒子。「2000年暑期,他到北京高能所附近的一所中學教英語,2001年暑期,又到北京師範大學學中文,後來到香港工作了5年,現在在美國工作。」但伯傑強調這是兒子自己的決定:「他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語言和人民非常感興趣。」
  • 登月的光榮與夢想
    登月的光榮與夢想 2002-12-06 14:55 作者:李偉 巫昂 2002年第49期 今天,中國的航天事業又將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 新十大二胡演奏家陸軼文 追求光榮夢想綻放精彩
    二胡公主 光榮隨夢想綻放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光榮綻放」十大系列音樂會在2014年春節後再度來襲,在「新十大二胡演奏家音樂會」上有著精彩表現的陸軼文不禁讓人聯想到兩個關鍵詞:精湛與驚豔。精湛的是她無可挑剔的演奏功力,驚豔於舞臺上她如公主般將光輝放射到清華大學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