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博士張雙南:"闖入"宇宙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26日電(記者 王逍 通訊員 高立新) 河南省確山縣海歸張雙南是研究宇宙黑洞的世界著名科學家,1999年他被「世界日報」等海外中文媒體評為華人十大科技成就獲得者之一。

  學生時代

  張雙南1962年12月出生於確山縣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學到高中,張雙南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特別是在上高中時,多次在地、縣舉行的物理競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張雙南最感激的是他上高中時的物理教師,得益於老師的啟發誘導,耐心輔導,才使他慢慢地偏愛上了物理這門功課,這為他在清華大學學習和後來從事物理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張雙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圓了他上大學的夢。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老區確山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

  1984年大學畢業後,張雙南又考入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讀碩士研究生。其間,他的指導老師就是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的著名物理學家何澤慧院士。在何澤慧和其他老師的精心培育下,張雙南在學術研究上進步很快,只用兩年時間,便通過了博士研究生考試,轉為博士研究生。

  挑戰黑洞

  1986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物理系開展一項科研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張雙南和一位副研究員一同赴英國進行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項目完成後,張雙南被留在英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獲得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獎學金和英國海外獎學金,於1989年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89年年底,張雙南從英國應聘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1992年到美國航天與太空總署馬歇爾飛行中心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張雙南到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後,對天體物理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時他的研究成果不斷在天體物理學界引起震動,令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刮目相看。在此期間,他發明了一個新型圖像處理方法,1993年以第一作者把該研究成果在世界上最有權威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2000年,張雙南又以第一作者在美國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

  張雙南利用他發明的圖像處理方法,和同事們一起發現了銀河系內第二個「微類星體」(一種黑洞雙星系統),並將其命名為GRO J1655-40。張雙南隨後和同事們又發現了幾個其它黑洞雙星系統。他和他的同事由於在這個領域的突出成就獲得了美國航天與太空總署頒發的「集體成就獎」。

  為了測量「黑洞」的自轉性質,1997年張雙南和另外兩位華裔科學家崔偉、陳莞一起,提出了一個測量「黑洞」自轉的方法,並用此方法首先測量了一批 「黑洞」的自轉,得到「黑洞」自轉的確切證據。該論文在美國權威專業學術刊物《天體物理學》一經發表,立即引起學術界的巨大興趣。

  赤子情懷

  張雙南博士雖然旅居美國十餘年,但作為華夏兒女,他熱愛著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家鄉,他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說:「我永遠屬於祖國」。1996年以來,他先後多次回國,匯報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多次到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鄭州大學、香港大學等研究所和大學講學,作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為促進中國的科技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每次回國還到他的家鄉看望老師、親友和同學,了解家鄉科技、教育的發展情況,到家鄉的學校講學,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同學們奮發讀書,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為培養我國的科研人才,他先後從國內招收多名博士研究生和訪問學者,指導他們進行科學研究。(完)

相關焦點

  • 《亦莊學院》20日開講 天文物理學家張雙南趣解黑洞奧秘
    12月20日14:00,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將開啟《亦莊學院》的首場活動,他將通過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的演講,帶領現場的觀眾在黑洞中還原引力波的真相,揭開星際穿越的秘密,探索人類未來的命運。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開講
    中新網12月21日電 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擔任演講嘉賓的《亦莊學院》活動,引發大量科技工作者和天文迷的關注和熱議。
  •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震撼開講
    本報記者 鍾玉華什麼是黑洞?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啥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擔任演講嘉賓的《亦莊學院》活動,引發大量科技工作者和天文迷的關注和熱議。
  •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黑洞形成的新觀點
    》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提出了原始黑洞的新理論。原始黑洞是指宇宙最早形成的一批黑洞,但天體物理學家對原始黑洞是在創世大爆炸發生不到一秒時間內形成還是最早一批恆星死亡期間形成的存在長期爭議。UCLA 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理論認為原始黑洞是大爆炸發生後不久在恆星還沒有閃爍前形成的。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  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  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本刊記者/杜瑋李明子10月6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頒給發現宇宙「黑洞」的三代物理學家。但業界早就對此沒有疑問,尤其是今年獲獎的兩位做觀測的科學家,他們對銀河系中心黑洞的測量,精度非常之高。他們的測量方法是通過測量銀河系中心的恆星運動,把黑洞的質量與其他性質確定下來,這就像在太陽系裡通過行星的運動來測量太陽的運動一樣。他們的成果廣泛的被學界引用,被認為是黑洞存在最堅實的證據。不過,今年的諾獎給了黑洞,張雙南還是感到比較意外,因為最近幾年天體物理學領域獲諾獎太多了!
  • 科技前沿新知講座活動《亦莊學院》20日開講 天文物理學家張雙南趣...
    12月20日14:00,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將開啟《亦莊學院》的首場活動,他將通過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的演講,帶領現場的觀眾在黑洞中還原引力波的真相,揭開星際穿越的秘密,探索人類未來的命運。
  • 科普講座「星際穿越」的科學問題——黑洞、白洞和蟲洞
    圖片源自網絡《星際穿越》,一部「燒腦神作」,片中涉及黑洞、蟲洞、相對論效應、多維空間等大量物理學前沿理論,來聽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的深度解讀吧!報告題目:「星際穿越」的科學問題——黑洞、白洞和蟲洞報告人:張雙南研究員時間:12月5日(本周五)上午9:30地點:高能所主樓C305會議室報告內容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因為無論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最主要預言,還是作為天體物理領域的最重要進展,黑洞研究確實應該獲得諾獎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黑洞研究領域,在世的科學家裡面確實沒有人能超過他們。」張雙南說。
  • 專訪首席科學家張雙南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研究員進行了採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張雙南研究員介紹說,HXMT衛星目的就是接收來自天體的X射線,當然這種天體可以是中子星,也可以是黑洞。
  • 宇宙架設起中國空間天文臺——黑洞,中國「慧眼」來了
    終於,浩瀚宇宙架起了一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大型天文望遠鏡。  6月15日,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乘坐長徵四號乙型火箭飛向蒼穹,成功躋身太空觀察員俱樂部,與蜚聲國際的「哈勃」「錢德拉」等天文望遠鏡衛星一道,「站」在大氣層之上嘗試巡天遙看一千河。自此,我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長期沒有自主觀測數據的歷史將要結束。
  • 宇宙的命運——專訪美女天體物理學家凱蒂·麥克
    她說,當她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的第一個結果出來了,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宇宙的第一個真正詳細的記錄。由於WMAP部分是由普林斯頓的人領導的,它是那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令人興奮;我感覺自己正處在宇宙學發展最激動人心的時代。 在她的學術生涯中,她目前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任教,她研究暗物質的本質,早期宇宙的物理學,星系的演化和黑洞的本質。
  • 利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多少恆星會向黑洞碰撞
    然而,科學家們仍在爭論多少這些黑洞是天生的明星,以及他們如何能夠得到足夠接近宇宙的生命周期內發生碰撞。現在,一個有前途的新研究開發的一個範德比爾特的天體物理學家可能給我們一個方法尋找可用的數量星星在宇宙的歷史,作為二進位黑洞碰撞。
  • 天體物理學家:期待未來科學界和電影藝術跨界融合
    中新網太原3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美國電影《星際穿越》的編劇和顧問就是一位名叫基普·索恩的物理學家,所以我很看好未來中國科學界和電影藝術相結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10日在山西太原表示。
  • 中國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的光榮和夢想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屈婷、全曉書、喻菲)這是中國空間科學的「光榮時刻」: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被穩穩放置在太空,將展開對銀河系的巡天掃描,去探究最前沿、熱門的宇宙之謎:黑洞、脈衝星、伽馬暴……  這也是一群高能天體物理學家夢想成真的時刻:作為中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最貴、最重、科學儀器最多的衛星,HXMT將改變空間高能天文研究長期依賴國外衛星觀測數據的狀況
  • 科學家們到底在幹嘛,居然還沒搞明白誰是宇宙的主宰?
    銀河系內還有大量的塵埃、氣體,以及很少發出可見光的各種緻密天體,比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些天體需要藉助天文望遠鏡才能看到。銀河系又僅僅是宇宙中大量星系中的一個普通星系,這些星系還會組成星系團甚至更大尺度的結構。所有這些星系中的塵埃、氣體、恆星、行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並不是宇宙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宇宙的主要組成部分。
  • 天體物理學家:揭示了史上最大的三維宇宙圖
    天體物理學家周一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3D地圖,是對超過400萬個星系和超明亮、充滿能量的類星體進行分析的結果。通過廣泛的理論模型和對宇宙微波背景——新生宇宙的電磁輻射的觀察,大爆炸之後的嬰兒宇宙目前相對得到認知。對星系和距離測量的研究也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宇宙數十億年的膨脹。
  • 天體物理學家構造出:球對稱黑洞的近似值,可以研究黑洞本身!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近似計算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理論中球對稱黑洞參數的新方法,通過將用這種方法得到的黑洞陰影半徑與精確的數值解進行比較,天體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近似在二階範圍內顯示出合理的精度。這意味著可以研究黑洞本身及其附近的現象,例如粒子運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
  • 黑洞的形成與宇宙大爆發
    天文學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與黑洞有關。我們知道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大質量恆星會留下恆星質量的黑洞作為殘留物。天體物理學家理解這個過程。但是,像人馬座A星(Sgr A*)這樣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SMBHs)又如何呢?
  • 【人民日報】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黑洞
    怎麼能夠證實它是真實存在於宇宙中的?同時,黑洞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哪些新進展?對科學的發展又有哪些作用?就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學研究部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劉繼峰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