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發射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專訪首席科學家張雙南

2021-01-08 央視網

黑洞,這個吞噬一切的神秘天體,魔咒一般地吸引著我們,從未停止。但是,50多年過去了,人類對黑洞的探索仍然處於初始階段。

為了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緻密天體的基本物理性質以及對周圍時空的影響,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等單位研製了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衛星。

HXMT衛星的科學目的是什麼?它的觀測過程是怎樣的?與其它天文衛星相比有什麼特點和突破?未來會有哪些科研發現?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研究員進行了採訪。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HXMT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

張雙南研究員介紹說,HXMT衛星目的就是接收來自天體的X射線,當然這種天體可以是中子星,也可以是黑洞。我們主要是希望尋找一些以前不知道的黑洞和中子星,同時,對已經知道的也進行觀測和研究,目的是用來拓展我們對於黑洞和中子星的知識。

在宇宙中,當物質被緻密天體的引力俘獲後,會以螺旋運動掉向中心天體,速度越來越快,溫度越來越高,最後會發出強烈的、比一般X射線能量高的硬X射線。

雖然X射線穿透能力比較強,但也不能穿透地球大氣,所以我們必須要到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可能探測到來自天體的X射線。

從一窮二白到自主研發空間天文衛星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就已經開始了X射線天文觀測。中科院高能所利用高空氣球搭載X射線望遠鏡,在40公裡高空對X射線脈衝星、黑洞等類型的天體進行了觀測研究,HXMT衛星正是在氣球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和研製的。

為了完成這樣的一個科學裝置,科學家們前前後後共努力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克服了各方面出現的困難,最終才走到了今天。

第一,項目經驗不足。在HXMT衛星之前,我們國家沒有真正做過天文望遠鏡,尤其是空間天文望遠鏡,對如何推動項目發展,經驗不足。

第二,經費不足。以前我們的科研投入量比較小,但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經費逐漸能滿足需求,可以支持HXMT衛星的研製建造。

第三,人才不足。在人才隊伍方面,雖然我們國家有航天隊伍,但研究空間、天文儀器的隊伍非常小,不適應這麼大型的X射線衛星的研製。

第四,技術要求高。因為這個望遠鏡的設計思路非常創新,用了很多新的空間儀器的技術,我們需要自己研發,之後按照航天要求把它研製出來,這個過程非常複雜。

既然這麼困難,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建造它呢?

張雙南老師介紹,空間天文望遠鏡實際上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個窗口。人類在開創了這個領域之後,人類就發射了各種各樣的天文衛星,也包括我們很熟悉的哈勃天文衛星,所以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不會停止的,會一直進行的。

中國是一個航天大國,世界上其他航天大國在利用航天來做科學研究方面都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少,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是比較自然地進入空間開展基礎研究的一個領域,所以就選擇了這個領域作為突破口。

HXMT衛星運行示意圖 特點:能量覆蓋面積廣儀器幾何面積大望遠鏡視場寬

張雙南老師具體解釋說,首先,這個X射線的儀器覆蓋的範圍是比較廣的,覆蓋從1kev到300kev左右,有基本上300倍的能量覆蓋的範圍,如果再加上對伽馬射線暴的探測能力,到3000個kev,覆蓋的範圍就有3000倍,很少有這樣一個衛星能有這樣寬的光子覆蓋範圍。

另外,就是涉及到的儀器,我們儀器的幾何面積是比較大的。比如,高能段儀器的幾何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釐米,這是在這個能量段最大的面積。

此外,望遠鏡的視場是比較寬的,它適合做一些天體物理的研究。比如,我們將會對中子星和黑洞進行非常高統計量、高波段的研究,這是以前的天文望遠鏡或者X射線望遠鏡比較難做到的。由於視場相對比較寬,面積又比較大,這樣我們對於銀河系內的一些比較弱的源變化就會比較敏感,所以我們會對銀河系進行巡天的工作,來搜尋銀河系內有多少像這樣的比較暗弱、隨時間變化的天體,這對我們理解銀河系內的中子星和黑洞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和其它望遠鏡不同,並不是說它比其它的望遠鏡好,而是指在某些方面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在這些方面我們能夠做得好一些,所以我們的科學觀測也就圍繞著優勢進行。

HXMT衛星巡天觀測模式示意圖 三種觀測模式:掃描巡天、定向觀測和定點監測

HXMT衛星的觀測主要是有三種模式。簡單的說就是,掃描巡天模式、定點觀測的模式和伽馬射線暴監測模式。

首先,掃描巡天模式。我們預測銀河系裡有很多中子星和黑洞,但是它們在哪裡,都是什麼樣子的,很多都還沒有發現,所以這個衛星會對銀河系進行掃描和巡天的工作;

其次,定向觀測模式。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天體源,或者通過巡天發現的天體源,我們會用望遠鏡指向它,這就叫做定向觀測;

最後,伽馬射線暴監測模式。這相當於守株待兔的模式,如果有一些非常強烈的伽馬射線暴被發現,儀器就會監測到這個高流量的信號到達,我們會來提供一個警報來進行後續的觀測等等。

對於這三種模式,張雙南老師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就像有一個男生,在天安門廣場發現有美女,他就很仔細地在茫茫人海當中想找到一個美女,找到之後,他會仔細地盯著這個美女去欣賞,這相當於我們的第二種模式,定向觀測。然後還有可能某個地方出現了某個女神、某個電影明星,她引起了轟動,他立刻轉過去盯著這個女神看,所以這樣有一點像這三種過程,掃描以及定向和監測的過程。」

獲取一手數據未來有望取得的進展

觀測後,HXMT衛星主要在四個方面有可能取得比較大的進展:

第一,預計會發現一批新的天體源,主要是中子星和黑洞為主的新的高能天體;

第二,對一批比較亮的中子星和黑洞進行定點觀測;

第三,我們有可能會對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的性質,比如中子星的磁場和中子星的質量、黑洞的質量和黑洞的自轉等做出新的測量,也可以了解它們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性;

第四,對宇宙進行「監視」,我們預期每年能發現幾十個到幾百個伽馬射線暴,當然如果有些伽馬射線暴將來能和引力波事件建立關係,將會成為比較重要的進展。

同時,必須指出,科學研究中不乏意外的收穫,我們也十分期待HXMT能帶給我們意外的驚喜。

圖文、視頻由科普中國出品,並授權央視網《跟著小編學科學》欄目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製作: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首席科學家揭秘給衛星取名:「慧眼」有中英文名還有暱稱!
    長江日報融媒體6月15日訊(記者高萌) 「團隊所有努力,為的就是讓我們擁有自己的『慧眼』,去活捉黑洞,去看那個潛伏在星空中極端熾熱的高能宇宙,看繁星不斷上演的生死故事,還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驚鴻一瞬。」今日11時00分,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英文縮寫「HXMT」)衛星成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 細數國際X射線空間觀測「大家庭」
    HXMT衛星上天以後,將加入到國際X射線空間觀測的大家庭中去。說起這個大家庭,成分可是相當複雜,有來自美國的「錢德拉」大表哥,來自日本的「朱雀」二表姐,來自歐洲的「牛頓」大叔……「慧眼」號這些「遠房親戚」都是何方神聖,與他們相比「慧眼」號又具有哪些獨到之處?請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一起去探探親。
  • 「慧眼」X射線天文衛星以專輯形式發布一批成果
    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高能天體物理學期刊》以專輯形式發布了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的部分技術和科學結果,共包括21篇論文。《高能天體物理學期刊》主編Diego F. Torres和「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共同撰文對該專輯進行介紹。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極光計劃」時隔40多年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完成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看到了「極光」。其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自然·天文》雜誌最新一期北京時間11日晚間發表了這一成果。
  • 宇宙架設起中國空間天文臺——黑洞,中國「慧眼」來了
    另一種被稱作「軌道觀測」,或空間天文探測,也就是發射天文衛星,到太空特定軌道,在空間開展天文探測。目前少數國家已經實現了這種觀測手段,這其中最知名的,就屬美國的空間望遠鏡「哈勃」。  如今發射升空的「慧眼」,就屬於後者。
  •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成果獲國際期刊專輯發布
    中新社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科學家們通過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最新完成的21篇科技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高能天體物理學期刊》以專輯形式發布。
  • 《亦莊學院》20日開講 天文物理學家張雙南趣解黑洞奧秘
    12月20日14:00,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將開啟《亦莊學院》的首場活動,他將通過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的演講,帶領現場的觀眾在黑洞中還原引力波的真相,揭開星際穿越的秘密,探索人類未來的命運。
  • 今清華團隊領銜,實現史上第二次天體X射線偏振測量
    該期刊是天文與天體物理領域的頂尖期刊,影響因子為 10.5。 在研究中,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通過發射小衛星,成功運行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專門的空間軟 X 射線偏振探測器。
  • 解讀中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觀測能力有多強?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結構示意圖茫茫天宇間,在軌運行的太空飛行器「中國方陣」中,除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等之外,還有一顆近日發射升空的新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HXMT)。與其他太空飛行器相比,這顆重約2.5噸,在距地面550公裡的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看起來其貌不揚,卻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 雙語:中國即將發射太空望遠鏡研究銀河系
    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實驗室的負責人、HXMT的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表示,「我們的太空望遠鏡有獨特的能力來觀察如黑洞和中子星等高能天體,我們希望用它來解決諸如黑洞的演化和中子星的強磁場等問題」。   他表示,與其他國家的x射線天文衛星相比,HXMT具有更大的探測面積、更廣泛的能量範圍和更廣闊的視野,這使得它在觀察黑洞和中子星發射出的x射線方面更有優勢,而且它能更有效地掃描星系。
  • 南大領銜研製「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  記者了解到,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5年研製成功。  該衛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探測器與高精度小型載荷平臺。
  • 南京大學成功發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
    剛剛,2020年7月25日,由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五年研製成功。
  • 「太陽,我們來了!」——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
    針對無數天文愛好者們提出的「為什麼要離開地表,去往空間探測太陽」、「如何與太陽保持安全的探測距離」、「探測太陽的實際價值」等問題,ASO-S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甘為群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一解答。
  •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探訪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
    撰文 《環球科學》記者 丁家琦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中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中國首臺空間望遠鏡升空,曾因質疑和經費「難產」20多年
    6月15日11時,中國首顆空間望遠鏡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它是世界上覆蓋能量範圍最廣的望遠鏡衛星之一,將肩負起高精度探測宇宙中黑洞和中子星的使命。
  • 南大領銜研製「龍蝦眼 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資源三號03星是一顆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將在軌與資源三號02星組網運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立體影像和多光譜數據,將為地理國情監測、國土資源調查、防災減災、農業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提供應用服務。
  • 2018考研英語雙語閱讀:中國即將發射太空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實驗室的負責人、HXMT的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表示,「我們的太空望遠鏡有獨特的能力來觀察如黑洞和中子星等高能天體,我們希望用它來解決諸如黑洞的演化和中子星的強磁場等問題」。   他表示,與其他國家的x射線天文衛星相比,HXMT具有更大的探測面積、更廣泛的能量範圍和更廣闊的視野,這使得它在觀察黑洞和中子星發射出的x射線方面更有優勢,而且它能更有效地掃描星系。
  • 南京大學領銜研製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2020年7月25日,「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五年研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