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探訪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

2021-01-16 環球科學

撰文 《環球科學》記者 丁家琦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中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搭載了十多項應用載荷,將進行空間冷原子鐘、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新型材料製備、水稻培養等多個實驗。而其中最高大上的,或許就是探索可能與黑洞形成緊密相關的,神秘的伽瑪射線暴的「天極」望遠鏡了。「天極」又名伽瑪暴偏振儀(英文名POLAR),是「天宮二號」上據說唯一中國與國際合作的實驗項目。 



發射前發射臺的現場照片。圖片來源:張雙南研究員


伽瑪暴: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 

 


常見的電磁波,波長由長到短依次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 


對中學物理知識有印象的你或許知道,伽瑪射線(γ射線)是電磁波中波長最短的一種,能量極高,穿透能力極強。它是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出的三種射線之一,屬於危險的電離輻射。伽瑪射線的來源不僅有放射性元素衰變和人工核反應,也有來自宇宙空間的宇宙射線,而宇宙中最重要的(爆發時是最大的)伽瑪射線來源就是伽瑪射線暴(Gamma-ray burst),簡稱伽瑪暴(GRB)。 


顧名思義,伽瑪暴就是伽瑪射線的大爆發。這種爆發亮度極高,在有爆發發生時,其伽瑪射線輻射的亮度比宇宙中其他所有天體的伽瑪射線亮度總和還要大。這麼強的射線爆發,只要距離夠近,殺死整個星球上的生命是分分鐘的事。事實上,有科學家就認為,曾統治地球上億年的恐龍就是死於一場伽瑪暴。不過,所幸的是,目前為止天文學家觀察到的所有伽瑪暴都發生在銀河系之外。目前,人類看到的最遙遠的伽瑪暴(編號GRB 090423)距離地球132億光年,在它發生時宇宙尚處於童年時期,僅僅6億多歲。 



藝術家描繪的在恆星形成區域爆發的明亮的伽瑪暴。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麼,伽瑪暴是怎麼產生的呢?如此密集的能量從哪裡來,又是如何被轉化為輻射並發射出來的呢?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答案。雖然還不存在公認的模型來解釋這一現象,但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它與宇宙中接近光速的相對論噴流現象有關,一些觀點認為這種噴流是在大質量恆星死亡的過程中產生的,也有人猜測是兩個緻密天體如中子星的合併產生的。這兩種過程一般都伴隨著黑洞的產生。因此,研究伽瑪暴,或許就能幫助我們揭開黑洞誕生的奧秘。 


測量偏振的「小蜜蜂」 


什麼是偏振?為什麼要測量伽瑪暴的偏振呢?偏振是電磁波的四項基本性質(時間,能量,方向和偏振)之一,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光在傳播過程中振動的方向(見下圖)。我們看3D電影時,屏幕上發出的光經過3D眼鏡的左右鏡片變成了圖像略有不同的兩種偏振光,經過我們左右眼的疊加處理就變成了立體的圖像。伽瑪射線同我們肉眼可見的可見光一樣,也帶有偏振信息,「天極」項目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在採訪中告訴《環球科學》記者:「利用伽瑪射線的偏振可以測量噴流的物質和磁場結構,反推產生噴流的黑洞及其周圍物質的性質,並且可以用來檢驗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物理理論,這些都是無法在地球實驗室能夠實現的。」中科院高能所「百人計劃」副研究員、「天極」項目科學家熊少林解釋道:「伽瑪射線的偏振性質可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伽瑪暴的物理機制,包括伽瑪射線是如何被天體輻射出來的,它們從天體傳播到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等問題。因此偏振探測是伽瑪射線天文觀測中的新手段、新窗口,很可能取得重要突破。」 



光的偏振示意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更重要的是,關於伽瑪暴的偏振探測,目前國際上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由於伽瑪射線偏振探測技術較為困難,長久以來都沒有高精度的探測。目前為止,國際上只有日本發射了一個小型的偏振探測儀(名叫GAP),但它實在太小了,探測精度不夠高;而且它工作壽命短,只探測到幾個伽瑪暴。此外,科學家們也嘗試利用普通的高能望遠鏡(如美國的RHESSI,歐洲的INTEGRAL,印度的AstroSAT)結合複雜的模擬分析,進行偏振測量,但這些望遠鏡不是為偏振測量而設計,其偏振探測能力很有限,而且往往測量誤差大,測量結果不太可靠。因此,中歐合作的「天極」已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



左:昆蟲的複眼;右:「天極」望遠鏡的探測器。圖片來源:科學大院


熊少林介紹,「天極」主要利用康普頓散射來測量偏振。伽瑪光子照射到探測器物質上時會發生康普頓散射,而對於具有偏振的伽瑪射線光子,康普頓散射所產生的散射光子的出射方向具有特定的分布,通過測量該分布即可反推伽瑪光子的偏振信息。「天極」用來探測伽瑪光子的單元叫做塑料閃爍體棒,每根閃爍體棒都是一個探測器,這樣的探測器足有1600根,組成一個探測器陣列。這樣的構造很像昆蟲的複眼——比如蜜蜂的複眼就是由6000多個小眼組成的。巧合的是,蜜蜂的複眼也具有偏振測量能力,雖然它只對可見光敏感,而天極測量的伽瑪射線比可見光的能量大幾萬至幾百萬倍。正因為如此,科學家親切地給天極望遠鏡取了個小名:「偏愛伽瑪暴的小蜜蜂」。 


由於要搭載在「天宮二號」上工作,「天極」的重量、體積和功耗都有很嚴格的約束。在這些約束範圍內(比如重量約30公斤,尺寸約30cm),要做多達1600個探測器,這是「天極」設計建造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天極採用了一系列創新性設計,包括探測器材料、光電轉換器件、讀出電子學、機械結構以及各項機電熱措施,確保了在極為有限的資源下使探測器的性能滿足科學研究的要求。整個項目由中科院高能所牽頭,高能所也負責了電控箱和一半的「複眼」的研製,併合作編寫了在軌軟體。


「天宮二號」與「天極」


那麼,為什麼選擇了「天宮二號」呢?儘管伽瑪射線穿透能力很強,但它還是對地球厚厚的大氣層無能為力,因此,到空間中探測是最好的辦法。熊少林透露,「天極」理論上也可以做成一個獨立的衛星,但這樣造價會比較高,項目申請和研製周期也會很長。「天宮二號」是一個大型的空間實驗室,具有豐富的平臺資源,為「天極」望遠鏡提供了難得的搭載機會,使天極望遠鏡項目得以順利實施。首席科學家張雙南也對「天宮二號」的平臺給予了高度評價:「『天宮二號』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平臺和各種資源條件,這樣』天極』實驗團隊只需要關注伽瑪暴偏振儀器的研製、數據分析和科學研究,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探測器在發射前必然需要試驗和調試。雖然地面無法完全模擬空間中的環境,也沒有真實的伽瑪暴光子可供試驗,但根據張雙南與熊少林的介紹,科學家建造了各種可以部分模擬空間環境的設備,比如高真空、熱環境、輻射環境,甚至微重力環境,並利用了歐洲同步輻射裝置和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所產生的偏振光子,在上述模擬的空間環境中測試瞭望遠鏡設備的各項性能、驗證設計方案,並標定探測器性能指標,這些標定數據也將成為分析處理望遠鏡在軌運行觀測數據的重要基礎。


經過了近十年的艱苦研製,「天極」望遠鏡終於隨著「天宮二號」一起上天了。按照設計指標正常運行的話,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它每年可以探測幾十個到上百個伽瑪暴,對於其中比較亮的伽瑪暴,還能測量其偏振性質,從而在系統性地對伽瑪暴進行高精度偏振測量邁出重要一步。


清華大學馮驊教授在介紹X射線偏振觀測時曾說:「望遠鏡和探測器可以看做是天文學這輛火車的車頭,天文學家一方面把望遠鏡做得更大更靈敏,讓火車跑得更快,同時還在思考如何修建新的鐵路開鑿新的隧道,讓火車可以領略不同的風景。X射線偏振探測就是這樣一條新鐵路。」而伽瑪射線偏振探測也是一樣。希望「天極」在「天宮二號」上的觀測能為了解伽瑪暴偏振性質打開第一扇窗口,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這一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




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環球科學讀者交流群開放,進群請在公眾號首頁點擊「讀者群」



歡迎關注環球科學的微信公眾號(ID: huanqiukexue),《環球科學》9月號已上市,點擊文末讀原文即可進入微店購買。


相關焦點

  • 科技|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天宮」到底是座什麼「宮」?
    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天宮二號」究竟是座什麼「宮」?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星際之途上有何作用?新華社記者九問有關專家,帶您一起揭開「天二」的神秘面紗!    一問:天宮二號長啥樣,住在裡面舒服嗎?
  •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 預計2020年完成空間站建造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由長徵二號FT2火箭發射升空,在發射過程中第155秒助推器分離,第220秒拋出整流罩,第460秒二級主機關機,第576秒器箭分,而後太陽能帆板成功展開。中央軍委委員、天宮二號發射任務指揮長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設計在軌壽命兩年,為滿足中期駐留需要,對載人宜居環境進行了重大改善,具備支持兩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據介紹,按照發射傾角42.5度計算,在徐州至青島一線的地面可以肉眼觀看到,當然要取決於飛行路線的天氣狀況。
  • 天宮二號搭載中國文化理念
    發射成功的天宮二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第一個真正的空間實驗室從月滿中秋的這一天算起,中國進入重量級太空飛行器發射最為密集的百天:天宮二號入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並與天空二號對接;長徵五號大推力火箭首射。按照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這標誌中國正實施空間實驗室起步和銜接空間站的關鍵階段。  太空飛行器穿梭於皓月明空之中,給中秋這個凝聚了全球華人和合之美的感性場景帶來更豐富的意境。「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 天宮二號今晚發射 這些「秘密」不知道怎麼行!
    「天宮二號」裝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等相關航天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等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將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  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後,將變軌進入高度約380公裡的運行軌道,進行在軌測試。
  • 「天宮二號」:奠基中國空間站時代
    「天宮二號」的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 金秋九月,大漠深處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中國航天事業新的裡程碑: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如期升空。 全面體檢確保萬無一失 9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完成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後,火箭與「天宮二號」組合體搭載著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 央視聯合劉慈欣打造科幻虛擬系列節目
    200年後的人類看到「天宮二號」會是什麼感覺? 一定是個老古董了。空間小、沒有人工重力裝置、航天員食品像個牙膏、需要人體機能維持器械以保持航天員的身體健康……9月15日夜,在「天宮二號」發射成功之後,央視播放了一則短片,從200年後的太空人看「天宮二號」。
  • 楊利偉:「天宮二號」2016年前後發射
    楊利偉在發布會上透露,中國空間站工程穩步推進,海南發射場已具備發射條件,2016年前後我國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並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  我國空間站建造時間表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至今已於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成功對接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隨後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及與之對接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核心艙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  關於空間站  進入研製關鍵階段
  • 神舟與天宮成功對接 航天員已進入天宮二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為兩名航天員向全國人民問好中新網10月19日電 綜合消息,神舟十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半左右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在合體3個小時後,兩名航天員已經進駐天宮二號,並將按計劃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 「天舟一號」成功發射,與「天宮二號」完成對接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Tianzhou-1 CargoSpaceship)是一顆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35.361秒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中國擇機發射天宮二號 2020年前初步完成空間站建設
    天宮二號是空間實驗室任務關鍵之戰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系列空間試驗。「天宮二號」將進行地球科學觀測及應用、空間科學實驗及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的十餘項高精尖試驗任務,是載人航天曆次任務中應用項目最多的一次。
  • 「數」說天宮二號
    神箭騰飛送天宮 浩瀚宇宙迎賓朋 空間實驗多成果 一朝身退聚光榮 只待空間站建成 神州大地立新功 天宮二號 我國第1
  • 天宮二號發射前的最後時間裡,發生了什麼?
    天宮二號發射前的最後時間裡,發生了什麼?2016年的中秋之夜,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消息刷爆朋友圈,許多網友在後臺留言,說看著直播發射成功的時候,激動地流淚了。這一夜,流淚的又何止電視前的觀眾們呢。
  • 天宮二號的「傳奇一生」
    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天宮二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天宮二號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從「光榮上崗」到「功成身退」,天宮二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一生」呢?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約58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全長10.4米,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不小於2年,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關鍵技術。
  • 天宮二號即將發射:將開展十幾項世界最前沿實驗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宮二號實驗室將要開展的10多項世界最前沿實驗中,包含有空間科學物理領域的重點項目:空間冷原子鐘實驗。「空間冷原子鐘」有望實現3千萬年誤差一秒的超高精度。這將對衛星定位導航、引力波探測等空間科學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天宮二號還將進行30天的航天員中期駐留試驗。
  • 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07毫秒,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乘著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首次自動點火。21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 回顧|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昨晚發射成功,你還記的這些令人震撼的...
    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長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中下旬發射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高度為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等待交會對接。  接下來的一個月,天弓二號將在太空中等待神舟十一號的到來,兩者完成交會對接,為航天員組建「太空之家」。  屆時,航天員將在這裡工作和生活30天,這也將成為我國迄今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
  • 天宮一號備份改為天宮二號 嫦娥五號2017年發射
    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29日發射以來,先後完成了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交會對接任務,迄今在軌飛行逾29個月,超過了原來設計要求的兩年壽命。周建平表示,天宮一號圓滿完成歷史使命後,將繼續在軌開展各項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但不再迎接航天員入住。
  • 天宮二號再入成功!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天宮二號曾降低軌道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獨家回應而在完成了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相關任務之後,天宮二號又在太空裡獨自飛行了22個月。這期間,曾有外媒報導天宮二號在有一段時間裡運行軌道高度不斷降低,從通常393公裡的高度下降到295公裡,因此猜測天宮二號即將隕落。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首次向本臺記者公開了這一事件的真相。
  • 天宮二號,歡迎回家
    2016年9月15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中新社發 孫浩 攝2016年9月15日搭載天宮二號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圖片來源:新華網在天宮二號上搭載有一個迷你培養箱航天員化身為「太空菜農」每天都要用10分鐘來照顧生菜這是中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太空中種的菜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