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臺空間望遠鏡升空,曾因質疑和經費「難產」20多年

2021-01-13 澎湃新聞

 6月15日11時,中國首顆空間望遠鏡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它是世界上覆蓋能量範圍最廣的望遠鏡衛星之一,將肩負起高精度探測宇宙中黑洞和中子星的使命。

事實上,「慧眼」原本是中國計劃中的第一顆天文衛星,也是計劃中世界上第一顆硬X射線望遠鏡衛星,卻因為長達20多年的論證和經費籌措過程,升空時間一再推遲,落在了「晚輩」暗物質衛星「悟空」的後面。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 。  新華網 圖

如今,國際上在軌運行的X射線天文衛星共有7顆,研究成果纍纍,美國於2012年發射的硬X射線望遠鏡NuStar更是揭開了不少關於黑洞的謎團。「遲到」的「慧眼」,將與這些同行們競爭兼合作,努力在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方面做出新的發現。

硬X射線賦予「慧眼」,可助力引力波研究

X射線起源於天體上的高能物理過程,與高溫、高密度、強磁場、強引力場等極端物理條件相關,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天體性質的主要手段。地球大氣會吸收X射線,所以對天體的X 射線觀測只能在地球大氣之上進行。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天鵝座X-1,就是通過X射線探測到的。而X射線中波長較短、能量較強的頻段,就是硬X射線。

1970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自由號」(Uhuru),打開了X 射線巡天的大門。

從1999 年開始,不同國家紛紛派遣X射線空間望遠鏡作為「宇宙觀察員」,大大拓寬了人類在宇宙中的視野。如1999 年美國的「錢德拉」望遠鏡、歐空局的XMM-牛頓衛星、2005 年日本發射的「天體-E2」衛星和2013 年入軌的美國NuSTAR衛星等。

X射線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天體性質的主要手段。  新華網 圖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預期,與這些國際上的同行相比,「慧眼」主要可能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新工作:

一是對銀河系巡天的工作,「對有些源要進行監測性觀測,也就是要反覆地看,看它有沒有變化」,可能會發現一批以黑洞和中子星為主的新的天體源。

二是會對一批比較亮的中子星和黑洞做定點的觀測,「一次看很長時間,積累足夠統計意義的數據」,有可能對於中子星和黑洞的性質,如中子星的磁場、質量,黑洞的質量、自轉等,給出新的測量結果,了解他們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性。

三是每年可能會發現幾十個到上百個伽馬射線暴,如果其中的一些事例和引力波的事例存在聯繫,那將是很重要的進展。「比如說別人看到了新的天體,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巡天當中發現了新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就會中斷常規任務,去對這些目標進行比較詳細的觀測。」張雙南說。

「由中國開拓硬X射線巡天的機會正在迅速喪失」

其實,在20多年前,中科院院士、高能天體物理學家李惕碚就解決了「慧眼」的一項重要技術問題,這臺計劃中的望遠鏡也一度承載著作為「中國哈勃」的期望。然而,他一等就是20多年,直到退休也未能見到衛星升空。

這個重要技術問題,就是硬X射線成像技術。自1970年發射軟X射線望遠鏡衛星「自由號」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把硬X射線巡天列為重要任務。不過,美國長期未能突破技術複雜、造價昂貴的瓶頸。

李惕碚和同事在1992年提出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直接解調方法,即應用非線性的數學手段,直接解原始的測量方程實現反演成像。該方法可以使用便宜的儀器,得出更高的圖像解析度。

中科院院士、高能天體物理學家李惕碚。

1993年,基於這種「物美價廉」成像技術的非位置靈敏硬X射線探測器,通過高空氣球對黑洞候選體天鵝座X-1進行掃描觀測,獲得了比美國同行好得多的結果。

因此,高能物理所和國家天文臺建議將「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項目納入「九五」重大科學工程。然而,新的技術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論證,該項目在國內遭到反覆的質疑,直到李惕碚團隊藉助國外的衛星數據取得一系列發現。

2005年,HXMT終於入選「十一五」科學規劃,準備作為中國第一顆天文衛星發射升空。此時,HXMT的兩個競爭者,使用傳統成像技術的歐洲INTEGRAL望遠鏡和美國SWIFT望遠鏡已分別於2002年和2004年成功發射。在這之後,HXMT還經歷了重新論證、評審的風波。

2007年3月,中國發布《「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提出「自主研製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計劃2010年發射上天,實現我國空間天文衛星零的突破,在黑洞物理研究等領域取得突破」,在國際上引發了極大反響。同年10月,國務院批准《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求「優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自主創新項目,研製硬X射線望遠鏡」。

通過了技術論證,HXMT卻又卡在了經費這裡。經原國防科工委委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評估,HXMT工程需要人民幣10億元。「10個億的經費,財政部只承擔8個億,剩下2億要我們自籌」,李惕碚曾於2009年告訴媒體。當時,他們從「973」項目、「十一五」項目、中科院、清華拿到的經費,加上清華的借款,尚不足8000萬元。在經費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下,HXMT的立項日程一再延後。

「聽說經費問題在財政部、國防科工局和中科院之間扯皮。」李惕碚當時說道。

「硬X射線是有待人類巡天開拓的最後一個電磁波段,由中國開拓硬X射線巡天的機會正在迅速喪失。」 李惕碚心急如焚。「就好像是已經叫起跑了,卻又硬生生拉扯著強迫我們停了下來,這樣子還叫我們怎麼去爭第一?」他說道。

李惕碚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就在2007年中國公布HXMT後,NASA在同一年宣布,使用更先進成像技術的NuSTAR望遠鏡立項。

美國NuSTAR望遠鏡。

NuSTAR在2012年6月發射成功。通過對高能X射線北京的解析,NuSTAR幫助科學家們定位黑洞的分布。就在不久前,NuSTAR還捕捉到了仙女座一顆亮度驚人的脈衝星。

不斷增加的難度籌碼

2011年,HXMT項目正式立項。如今的「慧眼」,重約2.5噸,載荷重量981公斤,其上同時安裝了高、中、低能三組X射線望遠鏡,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空間天文臺。

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衛星有效載荷總設計師盧方軍介紹,這顆衛星首次實現了1-250keV的能區全覆蓋。

和應用衛星不同,空間探測衛星要做就要爭取做得最先進,才能佔據科學高點。當時間不斷流逝,科學家們(只能)選擇不斷增加籌碼,升級技術,力圖打造「最完美」的「慧眼」。畢竟,這是二十多年才爭取到的一次機會。

貴州「大鍋」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天上的「慧眼」終於「上崗」,攜手地上的「晚輩」們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和貴州「大鍋」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共同搭建起了中國空間探測的全新時代。

國際上那些「難產」的天文望遠鏡,美JWST成 「跳票之王」

「慧眼」不是第一臺「難產」的天文望遠鏡,也絕非最後一臺。美國天文物理下一個「希望之星」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就勘稱 「跳票之王」。自1989年提出哈勃望遠鏡繼任者的概念以來,JWST的設計功能不斷疊加,牽涉多來越多的機構,經費一路直飆到88億美元,光前期設計經費就突破20億美元,幾乎吃光了這20多年來NASA的家底。如今,在軌27年的哈勃望遠鏡早已超期服役,而JWST仍在最後的測試階段。

如果一切順利,JWST將於2018年下半年發射升空,回溯哈勃視線難及的「宇宙黎明」: 宇宙大爆炸後5億年到10億年間,星系開始形成的歷史時期。

「跳票之王」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

而就在此時此刻,國際天文學界還在為另一臺「難產」的天文望遠鏡頭疼。中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和日本計劃在夏威夷的莫納克亞山頂峰聯合打造一臺史無前例的超大光學望遠鏡「三十米望遠鏡」(TMT)。這個簡單粗暴的名字,點出了這臺望遠鏡一目了然的優點:口徑大,直接從現在的10米級別跳到了30米級別。鏡面越大,可以收集的光子數就越多,三十米望遠鏡的集光能力將是哈勃的10倍。然而,莫納克亞山頂峰是當地傳說中的「神山」,項目未開工就遭到了土著居民的抗議,陷入僵局。

雖然這些「難產」項目耽擱掉的時間,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對於為這些項目傾注心血的科學家來說,卻十分寶貴。

「1965年日本學者小田率先提出一種定位太空中X射線源的方法,次年便將探測器發射上天,測得了第一個宇宙X射線源的位置;於是NASA立即認識到它的重要意義,4年後便將第一顆天文衛星Uhuru送入太空,實現了X射線巡天的開拓。」2009年,李惕碚在接受採訪時,曾再一次講到這個他重複了無數遍的例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觀日衛星將攜三臺太陽望遠鏡明年升空
    而在太陽系中,太陽是真正的主宰者,它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可見物質量的99.86%,所以它也是太陽系的絕對引力中心,所有的太陽系天體都在圍繞它運行,是不可挑戰的統治者,它的所有動向都在決定著太陽系的空間環境變化,對我們地球的大氣層、日光照射強度、太空飛行器運行空間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
  • 成為傳奇的哈勃望遠鏡,曾經被當做笑話
    我們都知道今年是哈勃望遠鏡升空的30周年,這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太空儀器」的最初構想要追溯到1946年。一位名叫萊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的天體物理學家撰寫了一篇名為《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觀測優勢》論文,論文中明確指出了提出把望遠鏡放入太空以消除地球大氣層遮蔽效應的建議,以及這麼做對於人類探索地球以外的空間的諸多好處。
  • 哈勃望遠鏡的「前世今生」,歷經五次維修,超長服役30年
    美國國會對空間望遠鏡的預算提出了很多質疑,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由於要削減一系列的經費開支,美國政府取消了進行空間望遠鏡建設的一切預算,這表明這個計劃即將夭折了。,美國國家科學院也出版了相關的報告支持他們的說法,最後,決議恢復此前取消的一半預算,這樣的話,建設空間望遠鏡的預算只有原本打算的一半了,但有總歸比沒有要好。
  • 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
    歐盟和中國分別計劃在2050年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美國的「碳中和」目標也令科學家們「拭目以待」。各新冠疫苗效果會更加明朗2020年,首批獲準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推出,而幾種新疫苗的有效性將在2021年初變得更加明朗。美國Novavax製藥公司和強生公司開發的疫苗Ⅲ期臨床試驗結果備受期待。
  • 哈勃望遠鏡之母:空間天文學領域的「滅絕師太」
    羅曼望遠鏡的藝術想像圖 | 來源:NASA羅曼空間望遠鏡是NASA未來最重要的空間項目之一,經費預算高達3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280億元。在NASA未來項目中,除了耗資近百億美元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之外,羅曼空間望遠鏡可以算得上排名靠前的燒錢項目了。在WFIRST被改名之前,羅曼就已經被譽為「哈勃空間望遠鏡之母」,簡稱「哈勃之母」。
  • 哈勃望遠鏡之母:空間天文學領域的「滅絕師太」
    這次選擇使羅曼從一個天文學家轉變為行政主管,因為NASA的這個職位只允許最多使用20%的時間做研究,實際上可能沒有任何時間做研究。事實上,她此後確實無法繼續做研究了。多年後,羅曼回憶起這個選擇,說自己從未後悔,因為她在當時就認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可以影響未來天文學50年的重要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空間天文學。
  • 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成功發射
    2018年10月25日(農曆2018年9月17日),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成功發射。今日(10月25日)凌晨6時57分,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與研製的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首臺空間路由器正式進入在軌驗證試驗階段。
  • 哈勃太空望遠鏡30歲生日快樂!我們看到的宇宙因你而不同
    並不順利的升空之路 在參與建造的天文學家眼中,哈勃太空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強大、最複雜的光學望遠鏡。 但這個強大的傢伙,升空之路並不順利。 20世紀70年代,NASA開始考慮一個大計劃:發射大型太空望遠鏡。
  • 我國首顆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解開黑洞謎團
    6月15日,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它將揭示宇宙中驚心動魄的圖景:黑洞吞噬被撕裂的星星、脈衝星瘋狂旋轉、宇宙深處猛烈的爆炸……項目內部人士表示,6月15日發射升空的尖端科技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
  • 我國首臺免圓頂空間碎片觀測望遠鏡可提供衛星...
    隨著太空飛行器與空間碎片不斷地增加,如何避免碰撞並發出預警變得十分必要。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成功了國內首臺免圓頂空間碎片觀測望遠鏡,用於地球同步軌道空間碎片的覆蓋性掃描,不僅可以為在軌工作的衛星提供碰撞預警,還能在近地小行星給地球帶來潛在威脅時發出預警。
  • 阿雷西博望遠鏡塌了!這裡為大家科普一波望遠鏡小知識
    阿雷西博是美國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曾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科技工程之首,建成之後五十七年裡,阿雷西望遠鏡發現了水星的自轉周期,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發現了第一個脈衝雙星,第一個毫秒脈衝星,第一次直接觀測到小行星影像,輔助發現了第一批系外行星……直到今年,它還在近地小行星防禦上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而它最著名的兩個成就,還是阿雷西博信號,和SETI探索外星人計劃。
  • 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出廠(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石家莊2月6日電 (記者佘惠敏)由中方主導研發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正樣樣機(SKA-P),今天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所(以下簡稱中國電科54所)工程現場舉行出廠儀式。
  • 多次瀕臨夭折的哈勃望遠鏡,曾被稱作15億的錯誤,它是如何復活的
    因此,NASA也將2003年發射升空的太空望遠鏡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就是今年剛剛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196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也提交了一份報告,認為空間望遠鏡應該作為一項重要的天文視野來發展。於是,在1965年的時候,NASA成立了一個致力於建造空間望遠鏡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委員長即是斯皮策。
  • 哈勃空間望遠鏡升空30周年,歷年哈勃官方生日賀圖巡禮(上)
    30年前,1990年哈勃空間望遠鏡升空,為人類打開一個凝視深空的大眼,這臺兩米多口徑的光學望遠鏡由於避開了地面濃密的大氣,本將成為人類最清晰的千裡眼。可惜發射升空後才發現由於加工過程的失誤,它的焦點不對,成像相當模糊,在升空三年後,NASA科學家才修復了這個問題,人類終於擁有了一隻看向深空的眼睛,修復前後的效果見圖: 在哈勃空間望遠鏡修復後,哈勃有了比較清晰的圖像,於是,在1995年5月,升空的四年後,哈勃發布了這張海王星圖片,1994年10月10日到11月2日拍攝的三張海王星圖片,記錄了上面的氣候變化情況。
  • 歐洲空間引力波計劃LISA:2034年發射,經費10億歐
    空間項目一向價格不菲,經費日趨拮据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放棄獨立的空間引力波計劃,轉而尋求與歐空局合作,提出了LISA計劃。LIGO的本質是兩臂等長4公裡的L型真空管,引力波經過會微小地扭曲真空管中的時空,使兩臂各自發射的雷射出現光程差。
  • 德國視得樂首臺微光測距望遠鏡問世中國市場
    1700米雷射測距同類更強 廣州2014年3月27日電 /美通社/ -- 2014年3月,作為「世界望遠鏡專家」德國視得樂(STEINER)中國總代理,歐格爾(http://www.ogear.net)正式在中國市場推出視得樂夜鷹雷射測距望遠鏡
  •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這裡為大家科普一波望遠鏡小知識
    阿雷西博是美國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曾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科技工程之首,建成之後五十七年裡,阿雷西望遠鏡發現了水星的自轉周期,證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發現了第一個脈衝雙星,第一個毫秒脈衝星,第一次直接觀測到小行星影像,輔助發現了第一批系外行星……直到今年,它還在近地小行星防禦上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而它最著名的兩個成就,還是阿雷西博信號,和SETI探索外星人計劃。
  • 中國"慧眼"望遠鏡監測引力波 全球僅四臺能測到
    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追蹤探測到首例引力波事件光學信號。在這次國際重大科學發現中,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南極巡天望遠鏡,我國的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這次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監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電磁對應體的物理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出廠
    原標題: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首臺天線出廠   「第一臺天線樣機的成功研製不僅是SKA工程研發的一個重大成果,它還展現了中國智慧,代表了我國持續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的決心。」在6日舉行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天線樣機出廠儀式上,科技部副部長黃衛說。
  • 教育家夏培肅辭世 曾研製中國首臺計算機(圖)
    教育家夏培肅辭世 曾研製中國首臺計算機(圖) 2014-08-29 08:06:20來源:長江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夏培肅  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逝世  27日,中國計算機之母、著名計算機專家和教育家夏培肅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辭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