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高原所與中科院高能所強強聯合 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創新...

2021-01-11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萍報導3月4日,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籤訂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建設LHAASO大氣觀測基地,增設高原氣象觀測區,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的創新研究,加深對宇宙線特徵及其影響的深刻認識,支撐引領國際宇宙線物理學和高原氣象學的前沿發展。

LHAASO系《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20)》中1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國家「十二五」期間啟動建設,也是我國在西南地區的重大科技布局。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是國際物理學界「新世紀11個科學問題」之一。

LHAASO選址於四川稻城海子山,其核心科學目標是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開展相關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研究,由國內20多個著名高校和院所的上百名科學家以及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國科學家共同參與合作。其建成後,將躋身世界四大宇宙線研究中心,並佔據三個世界第一,領跑國際天體物理科技發展。「其中,大氣的觀測分析是LHAASO項目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尤其是對數據解釋、儀器標校,以及深化研究等都具有顯著作用。」高能所研究員、LHAASO項目首席科學家曹臻表示。

此次高原所與高能所基於各自科學技術資源優勢強強聯合,將共同開展宇宙線觀測的實驗技術、軟體開發,以及空間天氣與大氣、環境、生態等多個交叉領域的聯合觀測研究、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

目前,首批青藏高原東坡大氣能量與陸氣過程觀測站已於2019年年底建成,其陸氣相互作用觀測系統包括近地層梯度觀測系統、10公裡高度的溫溼結構觀測系統、能量平衡觀測系統、氣溶膠雷射雷達觀測、雲成像系統、太陽光度計等。

據項目負責人、高原所研究員李躍清介紹,隨著合作的實施,雙方可持續穩定地獲取青藏高原東坡邊界層和地氣能量交換等數據,推進青藏高原邊界層結構和地氣能量交換特徵的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與規律,並為數值預報模式陸氣過程參數化方案改善和優化提供觀測支撐,以改善數值模式預報能力,有效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

相關焦點

  •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
    氣象局局長與中科院大氣所新一屆領導班子交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4 09:17 來源: 氣象局網站    6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來訪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所長朱江一行。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科學網—中科院高能所與中山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馬學濤)日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中山大學在該所東莞分部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全部建成運行
    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該所建於四川稻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中文暱稱「拉索」)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已於2021年1月初全部建成並投入科學運行。中國自主研發的WCDA三號探測器核心部件。
  • 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莊白羽 攝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莊白羽 孫豪傑報導 12月25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籤署《氣象重大核心技術科技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加快突破制約我國氣象業務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提高氣象預報預測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 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關鍵探測器迎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建於四川稻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已於2021年1月初全部建成並投入科學運行。
  • 中科院高能所計算中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是我國大科學裝置的骨幹力量,建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空間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等大型裝置;正在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JUNO)、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批探測器投入科學觀測
    中新網成都4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於四川稻城海拔逾4400米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英文縮寫LHAASO,中文音譯「拉索」)首批探測器26日正式投入科學觀測,將開展高能宇宙線起源探索、宇宙演化和暗物質等研究。
  • 中科院高能所成功研發中國首支P波段大功率連續波速調管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該所備受關注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項目研發出650兆赫茲(MHz)速調管樣管,近日已完成脈衝功率800千瓦(kW)和連續波功率400千瓦測試。
  •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建成首個探測器陣列
    位於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海拔4410米處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已建成首個探測器陣列並投入科學運行。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標誌著該探測器陣列全部建成。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2020-12-02 青藏高原研究所 Plateau的論文,介紹了中科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西北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這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 遙感地球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
    4月8日,在「數字絲路」高寒區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芬蘭氣象研究所籤訂「中芬北極空間觀測聯合研究」合作協議。這一協議的籤訂是繼2017年5月遙感地球所和芬蘭氣象局在赫爾辛基籤訂備忘錄和今年1月遙感地球所訪問芬蘭氣象局及其北極空間中心成果的階段性後續推動,是「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高寒區任務組(DBAR-HiMAC)高寒區觀測和科學理解的數據和國際網絡中心,也是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和中科院A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宇宙線對於研究宇宙構成具有重要作用。宇宙線是宇宙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對於太陽系之外遙遠的宇宙空間,我們只能通過觀測宇宙線來獲取宇宙構成的物質樣本。研究宇宙線的成分和豐度就是研究宇宙到底由哪些物質構成。
  •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 記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新聞—科學網
  • 【科技日報】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宇宙線對於研究宇宙構成具有重要作用。宇宙線是宇宙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對於太陽系之外遙遠的宇宙空間,我們只能通過觀測宇宙線來獲取宇宙構成的物質樣本。研究宇宙線的成分和豐度就是研究宇宙到底由哪些物質構成。
  • 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姚檀棟在2020年這個全球應對COVID-19疫情的特殊年份當選AGU Fellow,彰顯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影響力以及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的國際領導力。  姚檀棟:現任「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主席,青藏高原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 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即將全面開工建設
    「拉索」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臻給記者講了一個「宇宙無限、信使有痕」的科普故事。  「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是人類智慧的永恆驅動力,我們希望通過宇宙線這個信使來了解宇宙。」曹臻說,自1912年人類發現宇宙線以來,研究宇宙線的努力從未中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