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左手科研 右手應用
記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

 

■本報記者 彭麗

 

2015年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團隊合影。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應」理論。

在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以下簡稱高原所)所長李躍清眼中,西南渦更是一隻吐水成雨的神秘怪獸。它在川西高原特殊地形和一定環流的共同作用下,在我國西南地區低空產生一種淺薄低渦,不僅影響本地,通過移動發展,還會給長江流域甚至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帶來強降水。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就與它直接相關。

西南渦,從「難題」到「認識」

西南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影響我國夏半年異常暴雨洪澇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九龍、巴塘、德欽、康定、昌都一帶,其次是四川盆地及小金一帶,其造成的暴雨天氣強度、頻數和範圍僅次於颱風,是我國位居第二的暴雨災害系統。

「以前我們都研究它的存在與影響,但卻難以系統認識其真實面貌與變化特徵。」高原所副所長王順久表示,長期以來,西南渦及其暴雨一直是高原天氣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搞清楚西南渦的形成機理、結構,生成、發展、移動和消亡的過程。在中國氣象局國家基本科研業務經費的支持下,2010年,高原所啟動了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該科學試驗是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的重要部分與前期計劃。

「我們考慮到在現有觀測資源的條件下,數據資料的時空分辨難以對西南渦進行有效地捕捉、監測與追蹤,也就難以對西南渦的演變過程及其影響機制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李躍清表示,此次科學試驗主要是根據西南渦的活動區域、時空分布、影響路徑等基本特徵和研究業務需求,在現有業務觀測站網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地提高整個觀測網絡的觀測頻率和新建探空站點來實現有效加密觀測。

經過前期研究與科學設計,在每年的6月21日起,高原所在西南渦系統的主要活動區域與影響區域進行連續41天的時間和空間加密觀測。通過近六年連續的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高原所獲得了寶貴的高解析度西南渦「過程觀測」資料,提升了對西南渦的整體認識,實現了對西南渦發生、發展、移動及影響過程的高時空解析度監測,特別是加密時次的高空探測資料為提高強降水天氣預報準確率提供了有力保證。

創新運作模式,解決「兩張皮」

由於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東側陡峭地形的影響,西南地區是世界上數值模式預報性能最薄弱的地區。如何改進這一複雜地形區的模式預報水平,既是一個困難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迫切的業務問題。西南渦大氣科學試驗資料應用到西南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後,憑藉可靠的資料質量和高可信度,改進了模式的初始場質量,改善了降水業務預報,尤其是區域性暴雨天氣預報。

「西南渦外場加密觀測試驗,我們始終遵循邊試驗、邊科研、邊應用的理念。」據王順久介紹,試驗觀測與資料傳輸均參照現行業務規範執行,所有資料都通過四川省氣象探測數據中心,為科研與業務人員分析提供實時共享服務,直接服務於氣象臺的天氣預報業務。

為了充分利用和發揮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數據資料的時效性,強化試驗資料對實際天氣預報業務的支撐,該所通過將西南渦試驗數據資料實時傳輸進西南區域氣象中心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使預報員能及時調用並進行分析預報。

「這種將科研與業務結合的創新運作模式,我們從西南渦試驗設計之初就充分研討過。」李躍清告訴記者,試驗數據的使用使得預報員能夠較為準確地分析出在常規觀測資料下,無法分析出地低渦、切變(輻合)線的位置及其移動,有利於更加準確地預報出暴雨的落區。

目前,從加密觀測試驗資料在西南區域中心模式系統和國家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系統中的應用分析,都可以明顯看到:同化了西南渦科學試驗加密觀測資料的降水預報評分都高於沒有同化西南渦加密觀測資料的預報,提高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水平。

在「4·20」蘆山大地震中,西南區域數值模式系統就因這一特徵,通過抗震救災氣象預報服務,在防禦暴雨洪澇、山地災害,指揮人員成功避險、財產安全轉移上,避免了傷亡和損失,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巨大,受到政府和群眾的讚揚。

六年不懈耕耘,結出累累碩果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項目的進一步支持下,高原所將西南渦加密觀測試驗年復一年地延續下來。到2015年,已經持續開展6年,在西南渦及其暴雨的科學理論、預報關鍵技術、實際業務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推動了高原天氣理論、技術及其業務的發展,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六年間,高原所以西南渦科學試驗為基礎,建立了西南渦加密觀測數據集,不僅豐富了高原所高原氣象數據中心,也使其成為一個共享平臺,為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以及湖北、甘肅、新疆、雲南等相關部門提供了一手資料。

2012年以來,通過應用西南渦加密觀測科學試驗等資料,高原所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SCI論文6篇。這些基於西南渦加密觀測試驗的理論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並給予了很高評價,一致認為:西南渦加密科學試驗及其研究是對次天氣尺度天氣學和動力氣象學的一個堅實貢獻。

此外,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還成功地破除了高層次觀測與試驗人才非常缺乏的困局。2013年後,高原所在四川省氣象局統一部署下,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組織形式,提出了高原所負責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和試驗經費,當地氣象局負責承擔全部探空觀測任務的試驗方案。通過不斷完善,高原所培養了一大批熟悉高原氣象觀測與試驗的科研業務人員,對高原氣象綜合觀測與試驗人才隊伍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李躍清表示,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是氣象觀測、預報和科研互動的成功實踐,高原所將會努力堅持做下去,進一步揭示西南渦中尺度系統活動和發生發展的內在特徵與演變機理,提高對西南渦活動規律的科學認識,發展西南渦預測預報新技術,將更多成果應用於氣象業務。他期待著能在高原天氣系統研究中不斷取得更大突破,產生更多原始創新成果,推進高原天氣學科進步,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讓人民安居樂業。

《中國科學報》 (2016-02-01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布高原「天目」 網西南暴雨
    30年後,身為所長的李躍清帶領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讓這種預報困境有了改變:如當年李躍清這般年紀的預報員,在面對複雜天氣系統時,使用高原所獲得的觀測試驗資料和研發的數值模式,成功做出了比其他任何預報模式都更為精準的預報。此刻,他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個團隊的意義:氣象業務上的高壓,正在經他們的科研之手,一步一步地在緩解。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6月10日,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驗收會上,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平講述數年「摘星之路」,也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比過去更清晰的青藏高原大氣圖景。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外場綜合觀測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第三次向「高地」出發在氣象乃至地球科學領域,青藏高原不僅意味著海拔數據之高,更如同待攀登的科學「高地」,極其重要卻也迷霧重重。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在中國氣象局領導和有關職能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氣科院」)按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的要求和專家指導組的指導建議,加強與試驗參與單位的密切合作,推進天-地-空和新型設備相結合的立體觀測與資料共享應用,加強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及其對我國天氣氣候影響的原創性研究,目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數據共享平臺和網站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果
  •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開展氣象試驗,會經歷什麼
    與此同時,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地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立體綜合加強觀測試驗選定的其他7個站點,也紛紛傳來探空氣球順利升空的消息。 這已經是今年該項試驗的第三個階段,為的是與今年5月開展的季風前期立體綜合加強觀測試驗和7月開展的季風中期試驗進行補充和對比,從而定量認識青藏高原水汽和熱量傳輸的變化規律,研究青藏高原水熱變化及其對周邊天氣氣候的影響,揭開「亞洲水塔」形成的機理和變化趨勢。
  • 連續強降雨 肇事者叫「西南低渦」(組圖)
    就在昨天,許多重慶人的朋友圈裡都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西南低渦。這個對普通人來說很陌生的氣象名詞,因為這次強降雨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何謂西南低渦,它有什麼特點,它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圍繞西南低渦,重慶晨報記者採訪了重慶市氣象臺副臺長陳貴川。
  • 中國氣象局高原所與中科院高能所強強聯合 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創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萍報導3月4日,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籤訂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將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建設LHAASO大氣觀測基地,增設高原氣象觀測區,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的創新研究,加深對宇宙線特徵及其影響的深刻認識,支撐引領國際宇宙線物理學和高原氣象學的前沿發展。
  • 省氣象科研所完成沱沱河生態氣象野外站數據集建設
    近日,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完成沱沱河野外站數據集建設工作,野外站數據集將為研究唐古拉山地區地氣間能量和物質交換提供數據基礎,對科學認識高原自身及其下遊的天氣氣候影響具有重要作用為深化對青藏高原陸面——大氣過程進行整體化、精細化的協同觀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合作,在沱沱河建設了大氣邊界層通量觀測站。觀測項目包括近地層梯度觀測系統和渦動相關觀測系統,觀測要素涵蓋氣壓、四分量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紅外地表溫度、5層風速、1層風向、5層空氣溫溼度和5層土壤溫溼等。
  • 成都造雙尾蠍無人機「追風」完成海上觀測作業
    在大多數人「避風頭」的時候,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組織多家機構在南海中北部聯合開展國內首次多平臺的颱風科學試驗,其中就包括「成都造」雙尾蠍無人機。根據觀測要求,成都企業四川騰盾科技派出大型雙髮長航時雙尾蠍無人機攜帶包括氣象雷達、雷射測風雷達、光電偵察吊艙和溫溼壓探測器等多種氣象探測設備,參加颱風海上觀測作業任務,多種載荷同時裝機和同時作業,充分發揮該型無人機載重能力強、供電功率大、載荷可模塊化加改裝的優勢。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乾旱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研成果「中國西北乾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減災技術」榮獲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首次由氣象部門專業研究所主持的項目榮獲國家級獎項。  中國氣象局專業氣象研究所2016年度評估報告評價,乾旱所在乾旱氣象和防災減災技術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作為一個專業研究所,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實屬不易。  走進乾旱所,探尋乾旱研究的前沿陣地。
  • 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通訊員段婧報導 日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天氣氣候的影響」的飛機探測專題「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2019年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 無人機無人艇衛星追風車齊上陣 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科學試驗成功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唐碧報導10月13日,今年第16號颱風「浪卡」在海南省瓊海市沿海登陸。針對「浪卡」的生成發展,一場地海空天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的科學試驗於12日至14日在南海中北部(瓊海附近)海域成功開展。
  • 【走進中科院蘭州分院】 高由禧:高原氣象學研究的先驅
    當時,他有幸聆聽了竺可楨、趙九章、涂長望等教授的演講,對氣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轉入地理系專攻氣象專業,從此與氣象結下了不解之緣,並立志科學救國。  經涂長望、竺可楨介紹,1945年底,高由禧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當助理研究員,在趙九章的指導下,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除研究工作外,他還負責天氣圖分析工作。
  • ——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新模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發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區域加密觀測功不可沒。它面向用戶需求,使科研與業務有機結合,顯著提高了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日前,這一工作被評為2012年氣象部門創新工作。  「加密觀測獲得的高頻次衛星雲圖大大提高熱帶氣旋監測的時效性,並能及時捕捉熱帶氣旋結構和環流細微變化。」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至今積累了長達近 40 年的觀測數據,記錄著我國南方喀斯特高原表生過程環境變化(如石漠化土地退化和植被恢復)信息。2006 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貴州省科技廳基於長期定位開展喀斯特觀測科學研究、應對我國氣候變化、西南石漠化治理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需求,在普定原有工作基礎上共建普定站。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科考計劃的第一階段為期4年,構建了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三維點-面結合綜合觀測系統,實現高原陸面、邊界層、對流層的地基、空基和天基一體化觀測,得到記錄高原地-氣邊界層及地表特徵的飛機、雷達、土壤水分等綜合觀測數據及其融合分析產品。
  • 成都還會下暴雨嗎?成都氣象告訴你!
    從天氣系統角度來講,6、7月由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位置偏南,暖溼氣流在成都聚集少,且高原低值系統停留時間短,導致成都降雨偏少。 8月,成都的持續性強降水過程有幾個方面 一是副高西伸至四川盆地,成都位於副高邊緣,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斷輸送過來,形成有利的熱力和水汽條件; 二是東移的高原低值系統受副高阻擋,低空急流持續加強,並誘發西南低渦,為持續強降水提供有利的動力條件; 三是盆地西部地形對氣流起到了持續的抬升作用
  • 中國氣象局公布25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名單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3月2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了25個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名單。增設這批試驗基地,將進一步提升觀測業務能力,為實現氣象現代化提供支撐。
  • 2020年度十大氣象好新聞揭曉!一睹為快!
    近日,由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中國行業報協會共同主辦,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承辦的第四屆全國氣象優秀新聞作品評選活動已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