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氣象科研所完成沱沱河生態氣象野外站數據集建設

2020-09-03 青海氣象

近日,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完成沱沱河野外站數據集建設工作,野外站數據集將為研究唐古拉山地區地氣間能量和物質交換提供數據基礎,對科學認識高原自身及其下遊的天氣氣候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為深化對青藏高原陸面——大氣過程進行整體化、精細化的協同觀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合作,在沱沱河建設了大氣邊界層通量觀測站。觀測項目包括近地層梯度觀測系統和渦動相關觀測系統,觀測要素涵蓋氣壓、四分量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紅外地表溫度、5層風速、1層風向、5層空氣溫溼度和5層土壤溫溼等。沱沱河大氣邊界層通量觀測站於2018年12月份建設完成,至今已積累超過15個月的觀測數據,為了儘快將數據投入到分析研究中,省氣象科研所組織人員對該觀測站的渦動高頻數據、分鐘數據和日數據進行了分類整理和分析,形成了2019年沱沱河站數據集。(李甫 陳奇 祁棟林)

相關焦點

  • 建國前氣象災害歷史資料數據集整理完成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瑞報導 近日,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資料服務室承擔的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省級及建國前氣象災害歷史資料處理」順利通過了業務驗收,建國前和建國初期(1898~1953年)中國多個氣象觀測資料數據集整理完成。
  • 【省氣象局】氣象:主動服務在路上
    美麗青海氣象添綠  2014年,青海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氣象部門作為主要參與單位承擔「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資產評估和服務價值核算研究」、「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兩項專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舉措的編制任務。
  • 預計明年中完成氣象科學館主體建設
    吳志權介紹,天氣預報的製作發布流程包括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處理、預報會商和預報產品發布等幾個環節。首先,各地氣象觀測站以及氣象衛星、雷達等設備觀測到的數據通過一定渠道傳輸到省氣象局和國家氣象局,由大型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各種資料後,再通過網絡、衛星發送給各地氣象臺站,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 海納百川 風雲際會——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谷星月集億兆數據於一體,聚業務系統於一身,硬體、數據、流程、平臺、監控全部集約化管理,數據秒級同步、需求秒級響應……長期以來,這樣一個能夠整合氣象部門信息化資源,極大提高業務科研效率的平臺,都存在於構想中。而如今,這個夢想正在照進現實。它,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
  •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獲批成立
    8月14日,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經貴州省氣象局積極爭取,8月2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組建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全面、系統地開展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業務。  為發揮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服務於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17年7月國家國防科工局復函省政府同意依託貴州省氣象局設立高分貴州中心以來,貴州省氣象局積極做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圍繞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的總體目標,深入打造國家和省的氣候標誌。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北京世園會生態氣象展區亮點紛呈 提供氣象數據服務遊客
    北京世園會生態氣象展區亮點紛呈 提供氣象數據服務遊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9日 09:03 A-A+ 生態氣象展區由一館(生態氣象館)、一園(世界氣象組織園)、一站(生態氣象觀測示範站)和一臺(世園氣象臺)四個部分組成。
  • 河北篇:京畿潮湧 氣象遠行
    70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幾代氣象工作者的接續奮鬥,河北氣象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科研業務、人才隊伍、技術裝備、黨的建設、氣象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氣象服務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福祉安康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譜寫出服務人民、服務發展、服務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強化科技支撐 助力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氣象工作作為中國政府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承擔著氣象預測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職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
  • 黑龍江:提能力 重應用 強化風雲衛星氣象保障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任;同時又是林業大省、生態大省,是國家的重要生態「屏障」。氣象部門在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生態安全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衛星產業鏈條最完備的省份之一,黑龍江省氣象局充分利用風雲衛星數據開展及時精準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成為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 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家清: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
    展望「十四五」,氣象部門將以落實省部合作重點任務為契機,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保障湖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續做好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著力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切實做到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預警無盲區、服務無疏漏。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194個區域自動氣象站布局和功能,對設備嚴重老化的分批次升級整改;完成區域氣象觀測骨幹網組建,提高區域氣象觀測網穩定運行能力;建立農業、交通、生態、環境、旅遊等專業氣象觀測業務運行機制,實現專業觀測站網建設、運行和管理規範化。
  • 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黨支部:為自貿港建設匯入氣象力量
    他們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扛起海南自貿港建設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責任!  他們,是來自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的黨員同志。  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哪,氣象服務的「雷達」就轉向哪!  來自海南瓊海潭門的瓊瓊海漁05176號船長李奮有發言權。
  • 黑龍江:舉行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啟動儀式
    8月14日,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試運行啟動儀式在哈爾濱圓滿舉行。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潘進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楊軍出席啟動儀式。啟動儀式前,楊軍一行聽取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關於天鏡業務平臺的介紹,並參觀了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
  • 傳承北極閣文化 書寫江蘇氣象新篇章
    全省近九成的市、縣氣象局完成具有江蘇氣象科技特色、彰顯地域文化內涵的臺站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南京和大豐、東山、西連島分獲首批中國百年氣象站和五十年氣象站認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中心也將於2020年投入業務試運行。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與氣象應用深度融合,智能化、集約化、標準化、一體化氣象信息業務生態體系在江蘇初步形成。
  • 探秘「氣象大數據」
    所有實況數據的採集和傳輸幾乎都可以通過自動化完成,僅有少數幾個項目需要人工參與,比如地面能見度觀測、施放探空氣球、衛星軌道控制等。  目前,在氣象觀測站中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等物理量均由電子控制的機械設備完成,這些觀測站配有嵌入式晶片,晶片上有一個精確的時鐘,可以準時地周期性工作,例如在整點每隔5分鐘、10分鐘或1小時自動採集周圍的環境數據,並自動將採集的氣象數據編碼為二進位數據流,發送到資料庫中。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大約有50000多個這樣的地面觀測站,所有觀測站均為自動站。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出爐 生態氣象保障...
    《規劃》明確要求,聚焦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任務,完善生態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加強重大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的影響監測評估和預報預警。強化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應急處置、沙塵暴預警及有害生物防治等氣象保障服務。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裝備建設,提高生態修復型作業能力。
  •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摘編)
    重建了1951年以來高質量基礎氣象數據集,1700萬億次的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投入業務運行。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9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 五年來,氣象發展環境明顯改善。保障氣象改革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逐步完善。
  • 8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臺站完成試點建設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2月6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綜合試點建設工作總結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並部署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綜合試點建設工作,討論了試點運行方案的可行性,並對試點運行方案提出了改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