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氣象災害歷史資料數據集整理完成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瑞報導 近日,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資料服務室承擔的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省級及建國前氣象災害歷史資料處理」順利通過了業務驗收,建國前和建國初期(1898~1953年)中國多個氣象觀測資料數據集整理完成。   

  驗收組專家認為項目建設過程規範,技術文檔齊全,達到了工程建設質量要求。項目成果通過與建國後相應的降水、氣溫觀測數據進行拼接、質量控制、缺測值插補等數據處理,形成一套時間序列較長的數據集,為研究氣候變化提供數據支持。

  項目建設過程中,資料服務室牽頭組建了技術組,制定了實施方案,設計了數據文件格式標準、質量控制方案和數據集製作規範,充分調研了國家級氣象檔案館館藏建國前及建國初期歷史資料狀況,對可數位化的歷史資料進行挖掘、整理、查重和鑑定,完成了建國前及建國初期78個重點城市氣象記錄報表的圖像掃描和數位化錄入工作,並分別建立了中國78個城市建國前及建國初期原始地面氣象觀測記錄掃描圖像數據集(1898~1953年)、中國78個城市氣溫觀測資料數位化數據集(1898~1953年)和中國78個城市降水觀測資料數位化數據集(1898~1953年)。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省氣象科研所完成沱沱河生態氣象野外站數據集建設
    近日,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完成沱沱河野外站數據集建設工作,野外站數據集將為研究唐古拉山地區地氣間能量和物質交換提供數據基礎,對科學認識高原自身及其下遊的天氣氣候影響具有重要作用為深化對青藏高原陸面——大氣過程進行整體化、精細化的協同觀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合作,在沱沱河建設了大氣邊界層通量觀測站。觀測項目包括近地層梯度觀測系統和渦動相關觀測系統,觀測要素涵蓋氣壓、四分量輻射、光合有效輻射、紅外地表溫度、5層風速、1層風向、5層空氣溫溼度和5層土壤溫溼等。
  • 《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解讀
    日前,國務院又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在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率先在科技、氣象、海洋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
  • 預計明年中完成氣象科學館主體建設
    吳志權介紹,天氣預報的製作發布流程包括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處理、預報會商和預報產品發布等幾個環節。首先,各地氣象觀測站以及氣象衛星、雷達等設備觀測到的數據通過一定渠道傳輸到省氣象局和國家氣象局,由大型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各種資料後,再通過網絡、衛星發送給各地氣象臺站,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 氣象系統氣象數據收集整理地理分布統計分析系統定製
    氣象事業是我國的公益事業,為我國家安全、防減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伴隨著氣象相關部門對各種氣象觀測工具的使用,大量數據產生並積累下來,包括天氣、氣候、農業與生態環境、大氣成分等多方面,對氣象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進而為天氣預報、氣象決策分析和專業氣象人員提供氣象歷史數據服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如何查詢歷史氣象數據?
    如何查詢歷史氣象數據? 發布時間:2014年09月24日09:21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答覆:
  • 細解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研究員介紹說,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集重大災害事件監測、影響評估、災害風險預估等功能於一體,可時刻監視正在或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事件。從年初的西南乾旱,到今年6月以來的南方暴雨,再到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都被囊括在該系統的監測識別範疇內。目前,該系統支撐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益顯現。
  • 區域災害聯防和航空氣象
    世界氣象組織(WMO)二區協(亞洲)第16次屆會於2017年2月12-16日在阿聯阿布達比召開,來自二區協24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域氣象合作,中國氣象局聯合香港天文臺在本次會議上提出了「提升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亞洲)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能力試點項目」。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全社會氣象災害防禦意識和知識水平顯著提高,各種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明顯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明顯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明顯降低。  三、主要氣象災害及風險區劃  (一)主要氣象災害及影響  根據氣象歷史資料統計,常州市發生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暴雨、颱風、雷暴、冰雹、暴雪、大風、高溫、低溫、霧霾、乾旱、連陰雨等11種。  1.
  • 這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多種氣象災害……
    普查既涉及多個自然災害類型的致災要素調查,也涉及房屋建築、交通設施等重要承災體要素的調查,還涉及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資源(能力)的調查,這些工作與以往開展的單要素、單部門、部分地區的調查有明顯不同。這次普查首次實現從風險要素調查到綜合防治區劃的鏈條式普查,契合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內容設計上從風險要素調查、風險評估、風險區劃到防治區劃,完成普查工作,將為各地區、各部門的災害風險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 從氣象能源資料的獲取到模擬(基於EPW氣象能源數據)
    名稱|從氣象能源資料的獲取到模擬(基於EPW氣象能源數據)項目背景資料的整理,設計方案創意的生成?這些都是基於固化的設計思維而不自覺的一些思考。是否能加點料,讓方案本身更有道理?本文是一篇基於EPW氣象能源信息進行簡單的場地初始氣象情況的判定,能夠讓你更好的理解場地信息,以至於做出更加準確的設計判斷,相信不論你是學生還是在職設計師,這篇文章都會對你有所幫助的。▼1.首先我們可以在EPW氣象能源網站進行氣象數據的獲取。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在這一場場防洪防汛攻堅戰中,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湖北氣象、水利部門共同協作打造的「一圖一網」初顯成效。  2017年10月13日,已經經歷了三次強降水的湖北省十堰市又將迎來新一輪降水過程。「前期降水已經導致大部分土地吸水飽和,地質災害風險極高,一場小雨都有可能造成山體滑坡。」十堰市氣象臺臺長夏金說起這次過程,印象非常深刻。
  • MIT 更新最大自然災害圖像數據集,囊括 19 種災害事件
    :xBD 數據集。這些圖像包括了災前、災後圖像,圖像可用於構建定位和損傷評估這兩項任務。,是帶注釋的高解析度衛星圖像中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公共數據集之一。在多時間背景下,災前災後圖像都被輸入到模型中,該模型必須在後圖像上預測損傷程度。
  • 分享幾個下載歷史氣象數據的網站
    可是,我們在分析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咱們的歷史氣象數據很難找。我自己總結了一下網上的一些公開的氣象數據資源。發給大家,如果有用的話就不用到處找了。我也是相當於自己存個檔。7、中國氣象數據網 (http://data.cma.cn/)歷史氣象數據查詢,推薦 中國氣象數據網 國家氣象數據網專門對外提供氣息數據服務的官網平臺,從1981年到2010年的歷史氣象數據都可以檢索和下載,非常的簡單
  • 氣象+北鬥=?
    8月2日,一架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起飛,圓滿完成對森拉克颱風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我國最新北鬥探空系統在溫度、溼度和測風等方面的觀測準確性(動態)分別達到0.4℃、5%和0.3米/秒,幾乎可以對標國際最先進的探空系統。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全省建立起省-市-縣氣象信息高速傳輸通道和網絡連接,建成了氣象業務專用網和氣象信息公眾網。購建了1 萬億次的IBM高性能計算機,有力地保證了大數據量的災害監測資料的實時傳輸和快速處理,為防災抗災工作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 中國地面氣候資料日值數據集V3.0數據說明
    第一次拿到氣象數據,全是英文縮寫,上百度也查不出來對應的中文意思,諮詢師姐後說氣象數據網有詳細的解釋,怪我沒有好好瀏覽氣象數據網。
  • 內蒙古氣象部門部署龍捲風災害調查評估工作
    會議要求全區氣象機關業務處室、直屬單位、包頭市和達茂旗氣象局要加強組織領導,選派專業人員立即組成區、市、旗三級聯合調查小組,迅速深入受災地區開展災情調查工作;要加強科技支撐,強化無人機等高科技裝備的應用,掌握第一手災情實況信息,強化雷達觀測等資料的分析,研判龍捲風形成的天氣氣候背景及形成原因;開展歷史資料的統計分析,查清歷史上包頭地區龍捲風發生次數、損失、影響等情況;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及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龍捲風定級
  •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正確理解並掌握大數據理念、技術、方法,合理運用在從觀測數據採集到專業化氣象預報預測和服務保障的各個環節,提升氣象行業的數據管理能力和價值挖掘能力,才是正確的氣象大數據觀。氣象數據採集和處理的目的,是在對資料數據整理、分析和挖掘的過程中,得到對數據變化規律的認識,並將規律性的結論以數據模型的方式來加以描述,通過數據計算,實現對人類生存環境未來狀態的預報和預估。
  • 晨馭科技‖MCNet · 全分布式氣象災害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
    晨馭科技 深入了解《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見》中相關要求,採用自主研發生產的MCNet集分交互式可視化綜合管理平臺 ,實力打造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幫助氣象部門建立無縫隙、全覆蓋、高智能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 ...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 可查詢災害前後遙感數據集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運維的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聯合發布「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www.chinageoss.cn/cddr),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