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當氣象災害發生時,我們該如何進行監測識別和客觀評估?7月26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實地探究可破題神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界面,點擊彼時南方部分汛情嚴峻省份,相關災情和災害事件信息一目了然,盡在掌握之中。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研究員介紹說,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集重大災害事件監測、影響評估、災害風險預估等功能於一體,可時刻監視正在或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事件。從年初的西南乾旱,到今年6月以來的南方暴雨,再到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都被囊括在該系統的監測識別範疇內。目前,該系統支撐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益顯現。
實時監測 定量評估
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撐
7月15日,在中國氣象局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基於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提供的客觀化、定量化災害評估產品,得出南方暴雨災害的致災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等翔實的數據和結論,從縱向和橫向不同角度進行權威解讀,對於提高公眾對暴雨災害事件的科學認知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先後入梅,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災害事件頻發,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累計雨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通過該系統,我們可以實時跟蹤監測南方地區災害的發展情況,並滾動發布針對災害事件的影響評估產品和風險預估產品,為防災減災持續提供支撐服務。」王國復說。
由此,一份題為「2020年6月以來南方暴雨事件風險評估」的《災害風險評估快報》應運而生,詳細介紹了南方暴雨事件的量化特徵及其影響。
當然,實況分析只是該系統應用的一部分,其另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是風險預估。在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多份《重要氣候信息》產品中,不但揭示了未來氣候趨勢預測,還對有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及其影響作出風險預估,產品從單純提供災害性天氣預警擴展到災害性天氣預警與災害風險預估並舉等多樣化應用服務。
該系統「捕獲」的災害信息種類很多,可以提供暴雨、颱風、乾旱、高溫、低溫等主要氣象災害的實時滾動監測識別、影響評估和風險預估等服務。「系統集納了1951年以來的2800多起區域性暴雨事件和近500多起颱風事件,以及歷年高溫、低溫和乾旱事件的詳細緻災危險性因子、災情信息和影響評估數據和產品。這為決策服務和專題服務提供了最全面、最權威的信息,在汛期服務中使得對重大災害的評估更加客觀,在多維坐標中量化災害事件,為決策提供依據。」王國復說。
覆蓋六大類業務
系統應用將從國家級向省級延伸
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是隨著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王國復帶領研發團隊從2016年開始研究開發該系統,時隔四年,該系統已在國家級業務平臺運行,科技成果轉化效益顯著。
目前,經過不斷改進,該系統已成為國家氣候中心核心業務平臺之一。而對於系統的定位,王國復也明確表示,系統要解決的是災害風險產品製作、業務集成、科技轉化以及業務體系和學科發展的支撐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具備強大的功能和新技術的不斷注入。目前,該系統功能已覆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六大類業務,實現了從實時災害監測識別、影響評估,到風險預估和精細化區劃等在線分析與產品製作功能。同時,研發團隊還建設了大數據應用、模式算法、在線分析與產品製作和運營等4個中心系統,進一步增強系統功能。
「系統目前已在部分試點省份得到應用,2021年將在全國推廣使用。」研發團隊成員李瑩說,基於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團隊正在研究系統的省級版本,推動省級氣象災害風險業務發展,從而實現國省兩級協同發展。
盛天之理,鑑災之事。在全面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的過程中,該系統的支撐需求不斷增長,隨著防災減災從傳統的災後救助向關口前移和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應對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該系統將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8月10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