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解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當氣象災害發生時,我們該如何進行監測識別和客觀評估?7月26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實地探究可破題神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界面,點擊彼時南方部分汛情嚴峻省份,相關災情和災害事件信息一目了然,盡在掌握之中。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研究員介紹說,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集重大災害事件監測、影響評估、災害風險預估等功能於一體,可時刻監視正在或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事件。從年初的西南乾旱,到今年6月以來的南方暴雨,再到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都被囊括在該系統的監測識別範疇內。目前,該系統支撐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益顯現。

  實時監測 定量評估

  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撐

  7月15日,在中國氣象局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基於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提供的客觀化、定量化災害評估產品,得出南方暴雨災害的致災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等翔實的數據和結論,從縱向和橫向不同角度進行權威解讀,對於提高公眾對暴雨災害事件的科學認知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先後入梅,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災害事件頻發,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累計雨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通過該系統,我們可以實時跟蹤監測南方地區災害的發展情況,並滾動發布針對災害事件的影響評估產品和風險預估產品,為防災減災持續提供支撐服務。」王國復說。

  由此,一份題為「2020年6月以來南方暴雨事件風險評估」的《災害風險評估快報》應運而生,詳細介紹了南方暴雨事件的量化特徵及其影響。

  當然,實況分析只是該系統應用的一部分,其另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是風險預估。在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多份《重要氣候信息》產品中,不但揭示了未來氣候趨勢預測,還對有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及其影響作出風險預估,產品從單純提供災害性天氣預警擴展到災害性天氣預警與災害風險預估並舉等多樣化應用服務。

  該系統「捕獲」的災害信息種類很多,可以提供暴雨、颱風、乾旱、高溫、低溫等主要氣象災害的實時滾動監測識別、影響評估和風險預估等服務。「系統集納了1951年以來的2800多起區域性暴雨事件和近500多起颱風事件,以及歷年高溫、低溫和乾旱事件的詳細緻災危險性因子、災情信息和影響評估數據和產品。這為決策服務和專題服務提供了最全面、最權威的信息,在汛期服務中使得對重大災害的評估更加客觀,在多維坐標中量化災害事件,為決策提供依據。」王國復說。

  覆蓋六大類業務

  系統應用將從國家級向省級延伸

  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是隨著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王國復帶領研發團隊從2016年開始研究開發該系統,時隔四年,該系統已在國家級業務平臺運行,科技成果轉化效益顯著。

  目前,經過不斷改進,該系統已成為國家氣候中心核心業務平臺之一。而對於系統的定位,王國復也明確表示,系統要解決的是災害風險產品製作、業務集成、科技轉化以及業務體系和學科發展的支撐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具備強大的功能和新技術的不斷注入。目前,該系統功能已覆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六大類業務,實現了從實時災害監測識別、影響評估,到風險預估和精細化區劃等在線分析與產品製作功能。同時,研發團隊還建設了大數據應用、模式算法、在線分析與產品製作和運營等4個中心系統,進一步增強系統功能。

  「系統目前已在部分試點省份得到應用,2021年將在全國推廣使用。」研發團隊成員李瑩說,基於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團隊正在研究系統的省級版本,推動省級氣象災害風險業務發展,從而實現國省兩級協同發展。

  盛天之理,鑑災之事。在全面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的過程中,該系統的支撐需求不斷增長,隨著防災減災從傳統的災後救助向關口前移和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應對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該系統將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8月10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韓國氣候災害管理機制評鑑
    運行機制採取以國務總理為中心,分層呼應的系統。中央安全管理委員會是災害和安全管理的最高層,國務總理是該委員會的主席,國家應急管理局(NEMA)的主管擔任秘書長。在國家層次上有三個委員會或總部,即國家災害應急總部、國家災害與安全對策中心、國家緊急救援管理委員會。在地方層次上,這三個機構也分別延伸到省級,市級和地區級,地方政府的領導也負責管理災害與安全管理中央委員會系統。
  • 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與應對策略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秦嶺氣候生態新特徵如何,如何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既要開發利用好秦嶺氣候資源,又要科學防範氣候生態風險和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及其影響廣義的大秦嶺,跨豫、陝、甘、青、川、渝、鄂,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4%,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 晨馭科技‖MCNet · 全分布式氣象災害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
    晨馭科技 深入了解《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見》中相關要求,採用自主研發生產的MCNet集分交互式可視化綜合管理平臺 ,實力打造氣象災害防禦決策指揮中心顯控系統解決方案,幫助氣象部門建立無縫隙、全覆蓋、高智能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 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貢獻「氣象」力量——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題: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貢獻「氣象」力量——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  新華社記者高敬  「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比我們預期的更為強烈和迅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近日表示,當前全球已把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人類社會面對的重大挑戰,提高社會的氣候韌性是最現實和最緊迫的任務。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2006 年修訂了《廣東省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規定》,將預警信號種類從原有的3種增加到10種。2008年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全省 21個地級以上市全部制定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認真貫徹實施《廣東省氣象管理規定》、《廣東省防禦雷電災害管理規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和《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 北京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臺的信息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  第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每五年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進行風險評估。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並向社會公布。
  • 這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多種氣象災害……
    通過普查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為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就應急管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這次普查首次實現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全集」調查。對於認識和把握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建立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實現災害風險管理等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包含兩項主要任務,即氣象災害致災危險性調查與評估、氣象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
  • 氣候變化影響加重,2020年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英國公益團體基督教救濟會28日發布報告,列舉今年十大氣象災害事件,包括澳大利亞山火失控、大西洋颶風次數創紀錄。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啟動
    1月12日,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極端天氣氣候與健康風險互聯和治理」正式啟動。該卓越中心的設立是實施聯合國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氣候變化應對巴黎協定、可持續發展議程等全球重大發展議程的重要舉措。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是由國際科學理事會(ISC)和聯合國減災署(UNDRR)共同建立的一項國際綜合研究計劃。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求是》文章:氣象災害如何防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新形勢下,不斷提高我國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災多災重的複雜形勢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呈多發重發趨勢。
  • 天津市氣候中心:
    為滿足天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需求,市氣候中心創新服務方式、強化科技支撐,開展了以設施農業為重點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通過多年努力,市氣候中心研發了一整套成熟的「日光溫室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技術」,建立起覆蓋全市主要現代農業種植基地的小氣候實時監測網和市縣一體化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實現了設施溫室作物生長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服務,與農業部門建立聯合服務機制,累計輻射服務面積達30萬畝,直通式為農服務相關技術向華北、東北的多個省、市、地、縣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招聘公告
    年1月掛牌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氣候預測、氣候監測診斷、氣候影響評估、氣候變化為一體的科研業務相結合的國家級氣候科研業務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適用於中國和東亞氣候特點的短期氣候監測、預測、評價業務系統;建立了全球大氣環流模式、海洋環流模式、海-氣耦合模式、東亞區域氣候模式、高解析度太平洋-印度洋模式等動力氣候模式業務系統,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利用氣候預測模式發布氣候預測產品的國家之一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對此,世界氣象中心(北京)(WMC-BJ)通過業務網站,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提供針對莫三比克等受此次風暴影響的非洲東南部國家的最新颱風監測和預報產品。  事實上,這樣的服務自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的那一刻起,就已在不斷推進。
  • 國家氣候中心公布2020年12-2021年5氣象災害分布地圖
    2020-12-28 11:21:50 來源: 天山植保 舉報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二)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全面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開展重大工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開展重大氣象災害災前、災中、災後評估工作;加強氣候變化影響評估。  1. 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排查氣象災害防禦隱患。充分發揮常州基層氣象信息員作用,完善氣象災情上報和收集管理制度。
  • 中國氣象局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落戶中國地質大學
    6月8日,「中國氣象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中國地質大學。該研究中心依託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我校,將結合雙方優勢,通過探索大氣低層與地表淺層(關鍵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實現大氣科學與水文地質學的學科交叉,促進科研和業務部門的融合,提升氣象行業服務國家防災減災的能力。研究中心將在極端天氣氣候-水文地質災害一體化監測、發生機理及預報預警與風險評估等三個方向,開展協同創新。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分管辦公室、計劃財務處;聯繫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中國氣象局災害監測預警評估中心)和預報系統開放實驗室。,其主要職責是:     1、牽頭組織天氣業務、生態和農業氣象業務、環境氣象業務系統設計、業務科研項目的組織實施、業務規範和標準的制訂。
  • 【專家觀點】抗旱:由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
    為滿足抗旱工作需要,水利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旱情監測,逐步建立起了旱情資料庫,開發了一系列水雨情綜合信息查詢、防汛抗旱會商、水文預報、信息發布等業務系統,以及國家水文資料庫等。此外,農業、氣象等部門,根據各自業務需要,也開展了部分旱情監測工作。  二是信息上報機制。
  •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在中國大陸設首個卓越中心,落戶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卓越中心主任湯緒教授12日上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上海在極端天氣氣候與公共健康方面的城市治理方面已有國際上領先的探索,通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將有望進一步升級,為中國在國際治理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提供支撐。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要特別防範「黑天鵝」和「灰犀牛」兩種風險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