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
天氣氣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生態系統是其重要前提。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秦嶺氣候生態新特徵如何,如何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既要開發利用好秦嶺氣候資源,又要科學防範氣候生態風險和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及其影響
廣義的大秦嶺,跨豫、陝、甘、青、川、渝、鄂,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4%,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狹義的秦嶺,專指陝西省域內的秦嶺中段山脈,是本文關注重點。秦嶺是陝西省乃至全國維持氣候資源穩定的「生態園」和「氣候源」。通過分析評估發現,近60年(1961年至2019年)秦嶺年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增溫幅度約為0.02℃/年,年平均氣溫為13.2℃,秦嶺北麓升溫較南麓更明顯。秦嶺年降水量無明顯趨勢性變化,從2000年起呈微弱上升趨勢,降水變率約為1.5 毫米/年,降水量均值為758.1毫米。秦嶺年總日照時數呈下降趨勢,變化率為4.2小時/年,日照時數年均值為1814.6小時。
氣候變化促使關鍵敏感區水熱資源等氣候生態時空分布格局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一系列氣候生態安全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產生影響。例如:青山綠水掩蓋下的水土流失嚴重,年流失量達0.84億噸;隨著氣溫上升和日照減少,秦嶺高山地區積雪顯著減少,其主峰太白山山區年平均氣溫升高率為0.03℃,年平均降水量減少率為1.17毫米,「太白積雪六月天」盛景已難得一見;秦嶺森林覆蓋率超66%,植被帶遷移明顯,近年來,高海拔地區冬季低溫升高,秦嶺高山區特有物種太白紅杉不斷向高山灌叢、裸巖處遷移。另外,南北麓淺山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旅遊景區開發、遊樂場所建設等人類活動,對秦嶺生態造成嚴重汙染。
近年來,秦嶺南北麓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造成河水暴漲暴落,旱澇分布不均;徑流變化波動增大,季節性河流增多;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氣候生態災害風險增大。2015年8月3日出現暴雨和分散性強對流天氣,導致秦嶺北麓西安段藍田、戶縣等河道發生山洪,秦嶺北麓寶雞、鳳翔等地降水達到極端氣候事件標準。2014年7月中旬,秦嶺南北麓出現高溫伏旱,22個市縣最高氣溫超過40℃,西安市三環內超過90%區域處於強熱效應區。特殊地質結構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多見,河床抬高和水庫淤積現象常常引發秦嶺山洪地質災害。2015年6月暴雨中心位於秦嶺南麓的佛坪、寧強、南鄭等地,流域河水猛漲、山洪暴發和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9億元。
相關應對策略建議
站在事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高度,把尊重氣候規律、適應氣候變化、保護氣候環境深刻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氣象在秦嶺山水林田湖草溼的系統工程建設、在「中央水塔」的水資源調度、在秦嶺「中國天然氧吧」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支撐保障作用,助力綠色發展,實現趨利避害減災、造福民生福祉。
建設秦嶺山水林田湖草溼的系統工程,充分發揮氣象在秦嶺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遵循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構建跨部門、寬領域、多學科的氣象保障服務秦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開展秦嶺天氣、氣候變化、氣候生態和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報預警技術研發,氣候變化對高山積雪、河流徑流及珍貴動植物環境影響評估,動態評估秦嶺以及黃河流域的生態植被覆蓋度、森林草原防火滅火、水源地水體、城市熱島、大氣環境質量等。依靠科技、立足預防,開發秦嶺區域智能網格數值預報系統和產品,開展秦嶺預報預警服務、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和南北麓城鎮交通、旅遊等氣象服務,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服務秦嶺氣候生態安全和城市鄉村多維度的安全運行。
加強秦嶺氣候生態綜合監測站網建設和應用,服務「一帶一路」沿線生態文明建設。以秦嶺為起點,在秦嶺山地、森林、水庫、南北麓城市區等主要生態敏感區域和關鍵區域,建成國家級氣候觀象臺站網,建立以遙感為主、地面為輔的秦嶺氣候生態與科學試驗立體觀測站網,縱貫太白、華山等秦嶺垂直立體監測斷面,建設較為完整、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基礎氣候數據集;利用西安氣象大數據應用中心建設,建立基於大數據云平臺,實現數據產品實時共享;聚焦秦嶺,在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區域,布設國家級氣象衛星地面站,優化調整生態氣候業務布局,建成多源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集,開展沿線沙塵、霧霾、林火、積雪、旱澇、作物長勢等氣候生態和災害監測及共享,提升衛星遙感面向秦嶺和絲綢之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監測支撐與應用,助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做好秦嶺水資源安全調度與評估,組織實施「中央水塔」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秦嶺水資源量達200多億立方米,約佔陝西省水資源總量的50%,是陝西省主要水源和我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潤澤沿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宜儘早謀划水資源安全戰略,開展秦嶺氣候生態和雲水資源變化過程、驅動因子和物理機制研究,研發秦嶺區域數值預報模式;依託中國氣象局「耕雲計劃」,加強大秦嶺旱澇預報預警、水資源科學調度和安全評估、跨省區雲水資源人工增雨(雪)聯合作業。根據水源保護需求、秦嶺高山積雪融化變化、南北麓城鎮居民供水需求,因地制宜適時開展作業,為涵養好、保護好、利用好秦嶺「中央水塔」水源提供保障。
趨利避害開發好秦嶺「中國天然氧吧」特色氣候資源,助力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稱讚秦嶺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讓氣候資源在生態優先、綠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通過開展秦嶺氣候資源普查,打造「秦嶺中國天然氧吧」「秦嶺國家氣候標誌」「秦嶺農產品氣候品質」等氣候生態品牌,建立宜居、旅遊生態、農業生態等氣候資源評估標準體系,推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打造美麗中國秦嶺樣板。開展鄉村單元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區劃和調查,推進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納入鄉村治理體系。在參與秦嶺生態保護「三線一單」、防範城鄉天氣氣候風險、防風固沙、土地沙化敏感性評估等方面,氣象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