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與應對策略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羅慧

天氣氣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生態系統是其重要前提。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秦嶺氣候生態新特徵如何,如何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既要開發利用好秦嶺氣候資源,又要科學防範氣候生態風險和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及其影響

廣義的大秦嶺,跨豫、陝、甘、青、川、渝、鄂,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4%,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狹義的秦嶺,專指陝西省域內的秦嶺中段山脈,是本文關注重點。秦嶺是陝西省乃至全國維持氣候資源穩定的「生態園」和「氣候源」。通過分析評估發現,近60年(1961年至2019年)秦嶺年均氣溫呈上升趨勢,增溫幅度約為0.02℃/年,年平均氣溫為13.2℃,秦嶺北麓升溫較南麓更明顯。秦嶺年降水量無明顯趨勢性變化,從2000年起呈微弱上升趨勢,降水變率約為1.5 毫米/年,降水量均值為758.1毫米。秦嶺年總日照時數呈下降趨勢,變化率為4.2小時/年,日照時數年均值為1814.6小時。

氣候變化促使關鍵敏感區水熱資源等氣候生態時空分布格局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一系列氣候生態安全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產生影響。例如:青山綠水掩蓋下的水土流失嚴重,年流失量達0.84億噸;隨著氣溫上升和日照減少,秦嶺高山地區積雪顯著減少,其主峰太白山山區年平均氣溫升高率為0.03℃,年平均降水量減少率為1.17毫米,「太白積雪六月天」盛景已難得一見;秦嶺森林覆蓋率超66%,植被帶遷移明顯,近年來,高海拔地區冬季低溫升高,秦嶺高山區特有物種太白紅杉不斷向高山灌叢、裸巖處遷移。另外,南北麓淺山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旅遊景區開發、遊樂場所建設等人類活動,對秦嶺生態造成嚴重汙染。

近年來,秦嶺南北麓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造成河水暴漲暴落,旱澇分布不均;徑流變化波動增大,季節性河流增多;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氣候生態災害風險增大。2015年8月3日出現暴雨和分散性強對流天氣,導致秦嶺北麓西安段藍田、戶縣等河道發生山洪,秦嶺北麓寶雞、鳳翔等地降水達到極端氣候事件標準。2014年7月中旬,秦嶺南北麓出現高溫伏旱,22個市縣最高氣溫超過40℃,西安市三環內超過90%區域處於強熱效應區。特殊地質結構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多見,河床抬高和水庫淤積現象常常引發秦嶺山洪地質災害。2015年6月暴雨中心位於秦嶺南麓的佛坪、寧強、南鄭等地,流域河水猛漲、山洪暴發和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9億元。

相關應對策略建議

站在事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高度,把尊重氣候規律、適應氣候變化、保護氣候環境深刻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氣象在秦嶺山水林田湖草溼的系統工程建設、在「中央水塔」的水資源調度、在秦嶺「中國天然氧吧」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支撐保障作用,助力綠色發展,實現趨利避害減災、造福民生福祉。

建設秦嶺山水林田湖草溼的系統工程,充分發揮氣象在秦嶺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遵循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構建跨部門、寬領域、多學科的氣象保障服務秦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開展秦嶺天氣、氣候變化、氣候生態和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報預警技術研發,氣候變化對高山積雪、河流徑流及珍貴動植物環境影響評估,動態評估秦嶺以及黃河流域的生態植被覆蓋度、森林草原防火滅火、水源地水體、城市熱島、大氣環境質量等。依靠科技、立足預防,開發秦嶺區域智能網格數值預報系統和產品,開展秦嶺預報預警服務、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和南北麓城鎮交通、旅遊等氣象服務,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服務秦嶺氣候生態安全和城市鄉村多維度的安全運行。

加強秦嶺氣候生態綜合監測站網建設和應用,服務「一帶一路」沿線生態文明建設。以秦嶺為起點,在秦嶺山地、森林、水庫、南北麓城市區等主要生態敏感區域和關鍵區域,建成國家級氣候觀象臺站網,建立以遙感為主、地面為輔的秦嶺氣候生態與科學試驗立體觀測站網,縱貫太白、華山等秦嶺垂直立體監測斷面,建設較為完整、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基礎氣候數據集;利用西安氣象大數據應用中心建設,建立基於大數據云平臺,實現數據產品實時共享;聚焦秦嶺,在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區域,布設國家級氣象衛星地面站,優化調整生態氣候業務布局,建成多源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集,開展沿線沙塵、霧霾、林火、積雪、旱澇、作物長勢等氣候生態和災害監測及共享,提升衛星遙感面向秦嶺和絲綢之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監測支撐與應用,助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做好秦嶺水資源安全調度與評估,組織實施「中央水塔」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秦嶺水資源量達200多億立方米,約佔陝西省水資源總量的50%,是陝西省主要水源和我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潤澤沿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宜儘早謀划水資源安全戰略,開展秦嶺氣候生態和雲水資源變化過程、驅動因子和物理機制研究,研發秦嶺區域數值預報模式;依託中國氣象局「耕雲計劃」,加強大秦嶺旱澇預報預警、水資源科學調度和安全評估、跨省區雲水資源人工增雨(雪)聯合作業。根據水源保護需求、秦嶺高山積雪融化變化、南北麓城鎮居民供水需求,因地制宜適時開展作業,為涵養好、保護好、利用好秦嶺「中央水塔」水源提供保障。

趨利避害開發好秦嶺「中國天然氧吧」特色氣候資源,助力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稱讚秦嶺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讓氣候資源在生態優先、綠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通過開展秦嶺氣候資源普查,打造「秦嶺中國天然氧吧」「秦嶺國家氣候標誌」「秦嶺農產品氣候品質」等氣候生態品牌,建立宜居、旅遊生態、農業生態等氣候資源評估標準體系,推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打造美麗中國秦嶺樣板。開展鄉村單元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區劃和調查,推進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納入鄉村治理體系。在參與秦嶺生態保護「三線一單」、防範城鄉天氣氣候風險、防風固沙、土地沙化敏感性評估等方面,氣象均大有作為。

相關焦點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車生泉 謝長坤 ▪ 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的功能定位及應對策略 /劉長松 過刊精選: ▪ 颱風災害下城市受損樹木的空間分布特徵——以廣州為例 /肖毅強 古亞寧 林瀚坤 黃頌誼* ▪水體景觀氣候調節性研究進展與展望/卞晴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鑑於氣候和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具有多樣性的特徵,要求政府決策者在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各種災害與生態環境風險時,必須充分考慮氣候的時空尺度和氣候變化的本質特徵。目前,聯合國在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策時,缺乏對氣候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多樣性這一因素的考慮,單純僅從全球空間尺度或僅從全球百年時間尺度或是從氣候變化趨勢,制定全球統一的減緩與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不僅是不科學,而且是不合理的。
  • 陳秉正:大規模傳染病的風險特徵和應對策略 | 清華經管說 · 特輯
    因此,我們需要對大規模傳染病發生的風險進行專門的研究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1大規模傳染病是一種巨災風險巨災風險是指由巨災引起的巨大人員傷亡或財富損失的不確定性,包括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可能達到的破壞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根據這樣一個對巨災風險的理解,大規模傳染病風險無疑是一種巨災風險。
  • 細解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
    7月26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實地探究可破題神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界面,點擊彼時南方部分汛情嚴峻省份,相關災情和災害事件信息一目了然,盡在掌握之中。  由此,一份題為「2020年6月以來南方暴雨事件風險評估」的《災害風險評估快報》應運而生,詳細介紹了南方暴雨事件的量化特徵及其影響。  當然,實況分析只是該系統應用的一部分,其另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是風險預估。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發展路徑。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氣候是最活躍的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防範氣候風險》。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韓國氣候災害管理機制評鑑
    同時,國家大幅增加了災害預防投資,加強了對有災害風險的安全設施的管理,改進119服務質量。前瞻性地制定針對未來社會和氣候災害管理變化的主動應對措施,參與災害管理相關的國際合作行動等。    三、重視風險預警系統建設,提高全民防護意識    國家應急管理局(NEMA)認為事前預防與事後減緩同樣重要,而人們往往容易忽視預防工作。
  • ...看清氣候變化在災害背後的「推手」作用,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
    >2020-02-26 18:29:54來源:FX168 【未來一個月或出現新蝗群】多國遭遇的沙漠蝗蟲災害已持續數月,其規模在繼續擴大。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受氣溫變化影響,青藏高原的常年凍土活動層厚度以及季節性凍土面積變化也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特徵。準周期性由於受地震、地震影響固體物質和氣候波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活動具有波動性和一定的周期性。當極端氣候與地震活動相疊加時,常形成泥石流滑坡活動的高潮期。
  •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演變趨勢與應對策略
    >藻華災害是由微藻或大型藻類快速增殖或聚集形成有害藻華(Harmful Algal Blooms,HAB)而引起的生態災害。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持續加劇,有害藻華的影響海域不斷擴展,對沿海地區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人類健康及海洋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已經成為一類全球性的生態災害問題。針對有害藻華成因和危害的研究也成為當今海洋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
  •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201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0℃左右,位於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四位;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海洋熱含量最高的一年,海平面持續上升,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遠低於平均值;全球天氣、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以上,發生次數為1980年以來最多。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日益凸顯,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 適應與減緩並重 綜合應對氣候危機
    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方面是破壞了生態平衡,尤其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使植被覆蓋面積減少,導致全球發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並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另一方面是帶來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召開
    11月27日至29日,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及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舉行。會議由廣東省氣象學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氣象學會天氣學專業委員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和汕頭市氣象局協辦。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生態環境部門作為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要將這項工作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融合,提高治汙和減碳的效率,共同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協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區域環境容量整體下降,成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汙染天氣的重要成因之一。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鑑意義。  《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歷時近兩年共同編寫。
  • 北師大史培軍教授團隊:綜合災害風險防範凝聚力理論與實踐
    區域災害系統的脆弱性、恢復性和適應性表達的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方面,還是存在互相包含的關係(Gallopín et al.,2001)?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傾向於將恢復性的概念廣義化,即恢復性包含系統應對和承受打擊的能力(脆弱性)以及從打擊中恢復的能力,並特別強調系統恢復性的動態特徵。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這類極端氣候會對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負面影響,且嚴重拖累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阻礙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策略。因此,無論是從國家發展需求層面,還是從工程地質學科發展需求層面,如何有效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加強災害風險管理,迫切需要開展針對性研究。
  • 專訪|張建雲院士: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上方「 藍字」關注我們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夯實水生態保護基礎——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在紀念第二十八屆「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之際,圍繞「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主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