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2021-01-08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冰凍圈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應對方案,為全球冰凍圈變化及應對提供了科學參考。

大氣冰凍圈災害方面,歐亞大陸的霜凍和冰雹災害關注較多,而北美冬季寒潮關注更多。過去幾十年來,霜凍、冰雹隨著氣候變暖呈減少趨勢,但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會導致霜凍增加,而且目前植物的物候變化情況還不清楚。同時,已有氣候模式還無法預測冰雹概率、冰雹直徑大小和總量。與冰雹類似,凍雨頻率在統計上隨氣候變暖而減少,但凍雨的冰量、持續時間在未來如何變化還不清楚。此外,北半球在未來會呈「暖北極、冷大陸」的模式,因而冬季寒潮的影響會增加。考慮到人口數量和財產的增加,大氣冰凍圈災害損失在未來會增加。

海洋冰凍圈災害主要包括海冰災害、冰山災害、北極海岸帶侵蝕和海平面上升。海冰凍結會堵塞航道,造成海上設備損壞,海冰快速融化也可能會造成海岸帶侵蝕,部分水域鹽度快速變化從而影響漁業生產。海冰快速消退後,人類活動包括漁業、航運、油氣開採和旅遊觀光也會不斷向海冰區擴展,因而海冰災害會更嚴峻。冰山數量在未來會隨著冰架冰山的崩解而增多,加上人類活動增多,冰山與船隻和海上設施碰撞的風險也會增加。海冰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沿海多年凍土退化和海浪增強都會進一步加劇北極海岸帶的侵蝕。

陸地冰凍圈災害受到的關注最多。按照災害的成因,可以分為冰川、積雪和多年凍土災害,但是實際上很多災害是多個過程同時形成的。以冰川災害為例,在全球範圍來看,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泥石流關注最多,而亞洲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洪水的關注最多。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也因為其廣泛發育的冰川而有較多的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災害報導(圖1)。

氣候變暖使積雪範圍呈減少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暴雪的頻率降低,在有些地區,暴雪頻率反而增加,說明未來暴雪災害更有可能增加。受到春季溫度升高的影響,很多地區的雪崩風險會增加。受到積雪融化時間提前和降水增加的影響,積雪洪水在未來仍可能會是重要的災害。

多年凍土災害主要是因為多年凍土融化後造成的一系列災害。在高山地區,多年凍土融化會降低山體結構的穩定性,造成山體崩塌、滑坡等災害(圖2)。地下冰融化後導致地表沉降,強烈的凍融作用會給多年凍土區的工程如公路、鐵路等造成影響。這些災害會隨著多年凍土的退化而更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發現平坦地勢下多年凍土的退化也會造成湖泊的潰決,從而引起重大災害風險。

該研究還介紹了冰凍圈災害的減緩措施。對於大氣冰凍圈災害,需要加強短期天氣預報能力,部分地區的冰雹減災可以通過人影工程來實施。海洋冰凍圈的減緩措施需要發展海冰和冰山的高精度監測方法並建立資料庫,對於海岸帶侵蝕,儘管工程成本較高,但一些工藝,比如鋼絲網籠對於保持沿岸帶的陡坡穩定性具有較好的效果。海平面上升的應對方案還應該遵循IPCC1990年提出的策略,即按照信息收集、意識提升、計劃和設計、執行、監測與評估來應對。陸地冰凍圈的災害減緩需要加強監測,特別是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冰湖潰決災害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預報範例。但是,建立陸地冰凍圈,特別是高山冰凍圈地區的災害分布圖非常必要。

該研究結果以Increasing cryospheric hazards in a warming climate為題發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中科院西部之光等項目共同資助。

圖1.1990年到2020年10月全球各個區域冰川災害的發表論文數

圖2.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滑坡(暴露區可見地下冰)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王世金 溫家洪:冰凍圈災害特徵、影響及其學科發展展望
    2018 年 10 月16日,雅魯藏布江中下遊米林縣發生冰崩,冰崩及其攜帶的冰磧物形成冰崩堰塞湖,導致雅魯藏布江斷流、水位上漲;同年 10 月 29 日,該地再次發生冰崩堵江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類似的冰凍圈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分布廣泛,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巨大。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冰凍圈災害發生的頻數和強度有增強趨勢,已成為全球常見的自然災害。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20 世紀 80 年代,科學家提出「全球變化」概念,逐步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冰凍圈和人類圈納入「全球變化」範疇,並突出強調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環境變化。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幾十年來冰凍圈正在經歷快速退縮。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20 世紀 80 年代,科學家提出「全球變化」概念,逐步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冰凍圈和人類圈納入「全球變化」範疇,並突出強調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環境變化。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幾十年來冰凍圈正在經歷快速退縮。
  • 都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何寒潮還來得這麼兇猛?
    新華社發近日,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也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新聞裡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專家聲音氣候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實際上,氣候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
  • 羅勇 秦大河:方興未艾的冰凍圈科學分支學科——冰凍圈氣候學
    目前,冰凍圈氣候學已由單點觀測實驗、過程描述、統計分析向機理分析、氣候系統數值模擬方向迅速發展,深入研究大氣圈和冰凍圈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與反饋機制,定量評估冰凍圈在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進而科學預估未來氣候與冰凍圈變化。
  •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冰凍圈作為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之一,在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冰凍圈還是地球表層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之間長期存在著緊密聯繫。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以及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冰凍圈科學快速發展,科學內涵不斷豐富,其研究內容不僅包含冰凍圈各要素的形成、演化過程與內在機理,以及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還不斷拓展到冰凍圈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適應等自然和人文學科交叉領域。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氣候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科學界打破了傳統冰凍圈科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界限,揭示出冰凍圈與大氣圈等圈層之間能量、質量(如水量)和動量交換的相互作用過程機理。冰凍圈是氣候的產物,對溫度和降水非常敏感,氣候條件決定著冰凍圈及其各要素的生存壽命。
  • 效存德: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以及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冰凍圈科學快速發展,科學內涵不斷豐富,其研究內容不僅包含冰凍圈各要素的形成、演化過程與內在機理,以及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還不斷拓展到冰凍圈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適應等自然和人文學科交叉領域。 人類演化與進步從來伴隨著冰與雪,一路風霜,堅韌走來。
  • 丁永建:冰凍圈水文學,解密地球最大淡水庫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全球冰凍圈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冰川退縮、積雪減少、多年凍土退化、海冰範圍消退等,以及冰凍圈自身溫度的升高進而導致其不穩定性的增加。冰凍圈變化對水文過程產生了明顯影響,進而會對水資源、生態和災害等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可見儘管冰凍圈分布在人跡罕至的高海拔、高緯度地區,但其水文影響卻波及下遊和中、低緯度整個流域和廣泛領域。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 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為全面研究冰凍圈及其變化的內在機理、對其他圈層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短時期內冰凍圈科學從初創到向體系化發展,正在形成以圈層整體為核心,既綜合了各要素的共同屬性,又深入開展各要素相關過程的研究構架。冰凍圈科學研究內容涉及冰凍圈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過程,以及氣候和水文、生態和資源、工程災害、人文地緣、地理與地質地貌等多個方面。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為全面研究冰凍圈及其變化的內在機理、對其他圈層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短時期內冰凍圈科學從初創到向體系化發展,正在形成以圈層整體為核心,既綜合了各要素的共同屬性,又深入開展各要素相關過程的研究構架。冰凍圈科學研究內容涉及冰凍圈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過程,以及氣候和水文、生態和資源、工程災害、人文地緣、地理與地質地貌等多個方面。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溫度升高導致的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在2020年汛期,南方多省輪番經歷了強降雨帶來的洪澇災害,像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和重慶的綦江上遊幹流還發生了超歷史洪水。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目前地球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問題上,所以大家對這個現狀也並不陌生,並且就氣候發展趨勢來說變暖的程度也只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愈加嚴重。
  • 任賈文:冰凍圈物理研究的新視野
    、觀察重要的物理過程、揭示某些參數之間相互影響等方面的目的。 由於冰凍圈是在氣候環境等條件變化的驅動下發生變化,反過來其變化又影響氣候、水文、生態等,在冰凍圈變化和影響研究中,必然要將冰凍圈與其他圈層的模式研究進行耦合。過去長時期內,一方面冰凍圈各要素模式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因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的模式研究在時空尺度和解析度上不夠匹配,冰凍圈模式與其他圈層模式研究的耦合進展緩慢。
  • 氣候變化對海洋和冰凍圈有何影響?IPCC特別報告重點評估
    9月25日17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摩納哥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IPCC稱,這份報告傳達了海洋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多年來一直在說的話:在過度捕撈、汙染、氣候惡化的壓力衝擊下,海洋開始崩潰。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Lisa Speer認為,「海洋正在失去自我維持的能力。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根據被動微波亮度溫度遙感數據獲取的長時間序列海冰產品發現,與北極海冰快速減少不同,南極海冰過去數十年變化不大,甚至略有增加。 在北極地區,主要科學問題包括格陵蘭冰蓋快速融化、北極海冰快速減少,以及冰凍圈退縮對北極航道的影響等;此外,北極氣候放大效應、泛北極地區積雪變化、多年凍土退化產生的生態與工程效應也受到廣泛關注。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 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科學家們認為,如果大氣溫度上升2至6攝氏度,南極冰帽將基本消失。海平面將上升4—6m,除亞洲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包括恆河、湄公河、長江、珠江入口處以及印度人口密集的島嶼將淹沒外,物質損失最大的是歐洲及北美沿海城市,美國大陸48個州將減少1.6%的陸地面積,將有6%的人口遷移,同時伴隨有6%的不動產損失。氣溫上升,大氣中包含的能量增加,會使氣流更加活躍,蒸發更加旺盛,降雨也相應增加。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科學家們認為,如果大氣溫度上升2至6攝氏度,南極冰帽將基本消失。海平面將上升4—6m,除亞洲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包括恆河、湄公河、長江、珠江入口處以及印度人口密集的島嶼將淹沒外,物質損失最大的是歐洲及北美沿海城市,美國大陸48個州將減少1.6%的陸地面積,將有6%的人口遷移,同時伴隨有6%的不動產損失。氣溫上升,大氣中包含的能量增加,會使氣流更加活躍,蒸發更加旺盛,降雨也相應增加。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其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變化,還會對生態與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冰凍圈科學在地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有著特殊地位。根據被動微波亮度溫度遙感數據獲取的長時間序列海冰產品發現,與北極海冰快速減少不同,南極海冰過去數十年變化不大,甚至略有增加。 在北極地區,主要科學問題包括格陵蘭冰蓋快速融化、北極海冰快速減少,以及冰凍圈退縮對北極航道的影響等;此外,北極氣候放大效應、泛北極地區積雪變化、多年凍土退化產生的生態與工程效應也受到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