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海洋和冰凍圈有何影響?IPCC特別報告重點評估

2020-12-04 澎湃新聞

「北極海冰正在以每十年縮小約13%的速度縮減,若地球升溫達到2°C,北極海冰有可能在某些夏天完全消失。」9月25日17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摩納哥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

IPCC稱,這份報告傳達了海洋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多年來一直在說的話:在過度捕撈、汙染、氣候惡化的壓力衝擊下,海洋開始崩潰。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Lisa Speer認為,「海洋正在失去自我維持的能力。當務之急是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大面積地保護海洋。就像一個健康的人比一個已經生病的人更能應付疾病一樣,一個健康的海洋將更能抵禦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

這份報告由來自36個國家的100多位作者共同完成。通過對約7000份最新科學文獻的分析,特別報告主要從海平面上升、北極凍土融化、冰川消退、海洋酸化、海洋漁業、氣候災害事件等方面評估氣候變化對世界海洋和冰凍圈(地球的冰凍部分,如冰蓋,冰川,永久凍土,冰架和雪)的影響。

報告評估並總結了大量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發現,例如,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海洋,海平面在加速上升;如果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100年,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將是20世紀的10倍以上;溫室氣體的高排放將在2100年使冰川平均損失量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對依賴冰川水供應的人群構成威脅;海洋生物已經受到海洋變暖的打擊,並且將繼續減少,儘管減少排放量可以減輕損害;現在,84-90%的海洋熱浪可歸因於氣候變化;多年凍土融化和海冰融化可能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進一步加速氣候變化……

IPCC稱,要使海洋生態系統得以倖存,就必須解決氣候崩潰的問題,並將升溫保持在、或儘可能接近1.5攝氏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所有國家都需要在2020年致力於新的、更雄心勃勃的計劃。

報告提到的「高排放」指的是RCF8.5,「快速減排」「排放快速減少」,指的是RCF 2.6。為了對未來氣候作出評估,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採用了四個溫室氣體濃度情景,按低至高濃度排列分別為RCP2.6(低)、RCP4.5(中低)、RCP6.0(中高)和RCP8.5(高)。

IPCC主席Hoesung Lee說:「在許多人看來,公海、北極、南極和高山似乎很遠。」「但我們依賴它們,並在許多方面直接和間接地受到它們的影響,例如天氣和氣候、食物和水、能源、貿易、交通、娛樂和旅遊、健康和福祉、文化和身份認同。」

報告稱,地球上的海洋和冰凍地區對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在高山地區的6.7億人和沿海低洼地區的6.8億人受到這些系統的直接影響。此外,還有約400萬人永久居住在北極地區,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有6500萬人。

北極海冰減少、凍土融化將造成碳釋放

北極海冰的範圍正在減少,而且冰層越來越薄。報告稱,如果全球變暖穩定在比工業化前高1.5°C的水平,則北冰洋在每100年才會出現一次無冰現象,發生在9月(冰層最少的月份);如果全球變暖2°C,這種情況可能三年就要發生一次。

在報告發布前的新聞會上,報告第一章領銜作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裡京副研究員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北極無冰對國際運輸業會帶來一定的益處,因為它縮短了亞洲到歐美的航線,減少運輸成本。「但北極無冰現象會對北極的生態產生負面影響,例如,人類運輸的汙染會對生態系統、漁業、哺乳動物等產生影響。」

成裡京表示,從物理角度,北極是全球氣候系統非常重要的穩定器。「北極的海冰是白色的,能把太陽的能量反射到宇宙中。如果北極的海冰越來越少,那麼,反射到太空中的能量變少,氣候變暖會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正反饋。正因為如此,北極變暖是全球平均變暖幅度的兩倍,全球變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就在北極。」

報導第五章協調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海洋與漁業研究所 William Cheung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北極冰對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很複雜。目前我們看到,北極冰的減少升高了溫度,物種發生遷移現象。「長期來看,北極冰減少對北極漁業的影響是很不確定的。如果導致北極漁業資源增加,那便會吸引更多人去北極發展漁業,這就會影響依賴海洋獲取食物的當地人民,還有可能對當地文化產生影響。」

即使全球變暖控制在遠低於2°C的範圍內,到2100年,近地表(3-4米深)25%的多年凍土將解凍。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大幅增加,有可能會失去約70%的近地表多年凍土。

報告分析稱,北極和北部的多年凍土含有大量的有機碳,幾乎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如果它們解凍,可能會顯著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

如果不削減排放量,到本世紀末解凍的多年凍土可能釋放數百億噸的碳,進一步加速全球供暖(人類目前每年釋放約110億噸的碳)。目前,尚不清楚正在融化的北極多年凍土是否已經造成了二氧化碳或甲烷的淨釋放。

海洋漁業捕撈潛力降低

氣候變暖和海洋化學的變化已經擾亂了整個海洋食物網,也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報告稱,迄今為止,海洋吸納了氣候系統中超過90%的多餘熱量。到2100年,如果全球變暖控制在2°C以內,海洋吸收的熱量將是1970年到現在的2到4倍,如果排放量更高,海洋吸收的熱量將是1970年到現在的5到7倍。海洋變暖會減少海洋生物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

自1982年以來,海洋熱浪的頻率增加了一倍,而且強度不斷增加。報告稱,與工業化前的水平相比,在全球升溫2°C時,熱浪的頻率將高出20倍。

海洋變暖、海洋酸化、缺氧和營養物質供應的變化已經影響到沿海地區、公海和海底生物的分布和豐富程度。魚類種群分布的變化降低了全球的捕撈潛力。未來,熱帶海洋的地區的潛力將進一步減少,但北極等其他地區的潛力將會增加。報告認為,高度依賴海鮮的區域可能面臨營養健康和糧食安全的風險。

IPCC第二工作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認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限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這些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食物,保障我們的健康,塑造我們的文化」。「減少汙染等其他壓力,將進一步幫助海洋生物應對環境變化,同時使海洋更有彈性。」他還表示,「政策框架,例如漁業管理和海洋保護區,為區域適應變化和減少生計風險提供了機會。」

山區災害增多,下遊農業、水電等受影響

報告發現,山區居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災害和水資源變化。歐洲、東非、熱帶安第斯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山脈的冰正在變少,在高排放情況下,預計到2100年,這些地區的冰量將在目前基礎上損失80%以上。

高山冰層的退卻將持續對娛樂、旅遊業和文化資源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山區冰川的消退也在改變下遊的水資源和水質,對農業、水電等許多領域都有影響。

報告稱,全球海平面在20世紀上升了約15釐米,而目前的上升速度是兩倍多,達到每年3.6毫米,這一速度還在加快。

報告認為,海平面將持續上升幾個世紀。到2100年,即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全球變暖限制在遠低於2°C的範圍內,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還將達到30-60釐米;但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大幅增加,海平面上升可能會達60-110釐米左右。

極端事件從百年一遇變成年度事件

海平面上升將增加極端海平面事件的頻率。報告表示,有跡象表明,隨著任何程度的增溫,許多地區過去百年一遇的事件,到本世紀中葉後每年都會發生,這增加了許多沿海低洼城市和小島的風險。

報告稱,由於與氣候有關的海洋和冰層變化,一些島國可能變得不適合居住。如果不在適當的方面進行重大投資,沿海低洼城市和小島將面臨不斷升級的洪水風險。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太平洋上異常的地表溫度引發的天氣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加劇了乾旱和大雨,這種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極端,尤其是在溫室氣體持續高排放的情況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中國網4月29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於2019年9月25日在摩納哥正式發布。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冰凍圈的組成要素包括陸地冰凍圈的冰川(含冰蓋)、凍土(包括多年凍土、季節凍土)、積雪、河冰和湖冰,海洋冰凍圈的冰架、冰山、海冰和海底多年凍土,以及大氣冰凍圈中的凍結狀水體(如冰晶、冰核、冰雹等)。冰凍圈科學是研究自然背景條件下,冰凍圈各要素形成和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冰凍圈變化的影響和適應的新興交叉學科。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冰凍圈科學是研究自然背景條件下,冰凍圈各要素形成和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冰凍圈變化的影響和適應的新興交叉學科。冰凍圈化學是研究冰凍圈各要素化學組分的時空格局、來源、遷移、轉化、歸趨及其對氣候和環境影響的一門學科;它涉及冰凍圈化學成分的地域特性、源和匯特徵、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以及冰凍圈與其他圈層界面的化學過程等。
  • 羅勇 秦大河:方興未艾的冰凍圈科學分支學科——冰凍圈氣候學
    現代氣候學引入了氣候系統的概念,認為氣候是決定冰凍圈形成和發育的主要因子之一,氣候的變化影響冰凍圈的演化。冰凍圈可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而冰凍圈變化又對地球大氣圈的能量收支、輻射平衡和大氣環流的關鍵過程與反饋產生重大影響。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王世金 溫家洪:冰凍圈災害特徵、影響及其學科發展展望
    類似的冰凍圈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分布廣泛,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巨大。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冰凍圈災害發生的頻數和強度有增強趨勢,已成為全球常見的自然災害。頻發的冰凍圈災害嚴重影響了冰凍圈承災區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以及冰凍圈地區的工農業與畜牧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旅遊發展乃至國防安全,使承災區社會經濟系統遭受破壞。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
    氣候條件與地形因素的不同,使得冰凍圈各要素的發育、分布及其變化千差萬別,空間分布不同,生存時間各異。冰凍圈又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快速、最顯著的圈層,對氣候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反之,把佔據地球表面面積甚廣的陸地冰凍圈和海洋冰凍圈籠統地用均一下墊面來表達,這忽略了冰凍圈組成要素的變化特徵及其內在差別,會極大地限制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研究的發展。
  • 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向全球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山地積雪、冰川和多年凍土在21世紀幾乎都將呈現持續退縮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山地冰凍圈持續退縮將引起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的變化。
  • 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中國科學院
    巴爾斯聖山有氣勢恢宏的冰川地質遺蹟,被譽為「祁連山秘境」。王將攝/光明圖片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向全球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山地積雪、冰川和多年凍土在21世紀幾乎都將呈現持續退縮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山地冰凍圈持續退縮將引起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的變化。
  •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與頻發、顯見的冰凍圈災害相比,冰凍圈致利功能的減退和喪失過程較為漫長,但很有可能導致不可逆後果,需要特別關注。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旨在闡釋冰凍圈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刻畫冰凍圈及其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屬性,採用人文社會學(主要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視角和分析手段,揭示和量化冰凍圈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潛在影響。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 效存德: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與頻發、顯見的冰凍圈災害相比,冰凍圈致利功能的減退和喪失過程較為漫長,但很有可能導致不可逆後果,需要特別關注。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旨在闡釋冰凍圈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刻畫冰凍圈及其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屬性,採用人文社會學(主要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視角和分析手段,揭示和量化冰凍圈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現實和潛在影響。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 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指出:18 世紀 50 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氣溶膠、顆粒物、化學物質和其他雜質,以及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這些因素導致了全球變暖效應。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全球溫升的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信度達 95% 以上)。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指出:18 世紀 50 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氣溶膠、顆粒物、化學物質和其他雜質,以及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這些因素導致了全球變暖效應。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全球溫升的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信度達 95% 以上)。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凍圈通過存儲或調節釋放大量的能量,以及水汽、甲烷(CH4)、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和其他生源要素等反饋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並作用於生物圈、水圈等其他圈層。
  • 北極海冰的巨大變化及對全球影響,重視起來!
    2019年9月中旬,北極海冰範圍達到年內最小值,約為415萬平方公裡,比1980-2010年期間的氣候平均值(628萬平方公裡)小約34%,偏離氣候態的幅度超過90%的百分位,這一數值僅比2012年數值大,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冰範圍第二小的年份。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其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變化,還會對生態與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冰凍圈科學在地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有著特殊地位。 冰凍圈科學主要研究自然背景條件下地球冰凍圈各組成要素的形成、發育、演化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冰凍圈各要素和整體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轉化和影響;冰凍圈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全球和區域冰凍圈變化的適應、減緩和對策。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 IPCC獲諾貝爾和平獎 秦大河代表中國科學家領獎
    IPCC代表團主要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籌)主任、中國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經外交部批准代表中國科學家出席了頒獎儀式。  IPCC於1990、1995、2001和2007年先後發布了四次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而每次的評估報告都是由全世界氣候變化及其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歷時數年才得以完成。2007年完成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以比過去更準確更充分的觀測資料對過去氣候變化給予全面表述的同時,明確肯定目前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並給出了應用最新模式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