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2021-01-08 求是網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向全球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山地積雪、冰川和多年凍土在21世紀幾乎都將呈現持續退縮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山地冰凍圈持續退縮將引起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的變化。未來冰川退縮和多年凍土融化將降低山坡穩定性並增加冰湖的數量和面積,從而導致滑坡和洪水事件的發生。在高海拔區域,春季和秋季的雨雪混合型洪水發生頻率將顯著增加,而在低海拔區域發生頻率將減小。

  未來,以冰川和積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變化將對區域農業、水電和水質產生負面影響。冬季徑流將顯著增加,春季融水峰值將明顯提前,夏季徑流將會呈減少趨勢。毋庸置疑的是,在21世紀末大多數區域的冰川徑流將會在達到峰值之後持續減少,徑流減少將降低對區域農業的灌溉能力,水力發電也會受到冰雪融水量和季節性變化的影響。未來冰凍圈要素釋放的重金屬(例如汞)以及其他汙染物也會影響淡水生物群、生活用水和灌溉水質。

  未來,冰凍圈變化對高山生態系統的影響將持續並顯著加劇。高山區將成為更好的生物棲息地,為低地生物開闢新的生存環境,同時將導致高山區人口減少。對於適應了冷水環境的生物物種而言,山地冰凍圈退縮將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對於沒有基因可塑性或行為改變能力的物種,冰凍圈變化將繼續對特有的原生物種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需採取適當的保護和適應措施維持物種生存。高山生態系統的變化將會改變生態服務功能,引起大量自然擾動(例如火災和坡地侵蝕),從而影響人類生存。總之,山地冰凍圈的變化將隨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而改變淡水群落,某些物種範圍的縮小和滅絕將導致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未來,山地冰凍圈變化將會對文化資產帶來不利影響,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名錄中被冰雪覆蓋的山峰及其衍生的旅遊、娛樂和文化活動等。隨著未來冰凍圈的萎縮,以雪景旅遊為主的地區將會因積雪期縮短而造成冰雪旅遊產品消費收入的損失。相比於工業化之前,目前應對全球溫升1.5℃的適應策略(例如,用人工造雪支撐滑雪旅遊業)在歐洲、北美洲以及日本的收效甚微,且投入運營成本增大,其效果在未來2℃溫升的情況下也會進一步減小。亟須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全年活動來發展旅遊業以適應未來氣候變化。

  報告還提出了適應冰凍圈變化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山地冰凍圈資源的優化利用和綜合管理。以山地冰凍圈核心功能——水資源供給為例,其變化同時影響到上遊山區的水力發電、冰雪洪水災害風險和中下遊飲用水供給、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維繫等諸多方面。因此,需要同時考慮山地冰凍圈水資源的供給、需求和風險,提出山地冰凍圈水資源的綜合適應策略,有效應對冰凍圈變化帶來的影響。綜合適應策略不僅需要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和協同,同時也需要政府部門提供財政和公共資源支持,使其得以成功實施。

  二、有效的治理是降低山地冰凍圈變化所引起的災害風險的關鍵推動力。應對山地冰凍圈變化的災害風險需要同時考慮暴露度和脆弱性兩方面因素,這兩個因素威脅著群落的恢復力和可持續發展。減少災損,應從災害類型、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制定不同的應對策略和措施。同時,結合過去所受影響的相關經歷補充科學知識,預測未來風險。

  三、國際合作和公約(條約)有利於應對與氣候相關的冰凍圈變化風險,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了有效應對全球變化,一系列國際公約(條約)已經被制定,包括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仙臺減災框架、《巴黎協定》等。在一些跨境山區,也制定了相關協定以實現跨境水資源分配、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然而,目前這些公約(條約)還缺乏對山地冰凍圈的考慮,條約的約束性也相對鬆散。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山地冰凍圈變化的潛在影響和風險,使山地冰凍圈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福祉和社會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中國科學院
    王將攝/光明圖片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向全球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山地積雪、冰川和多年凍土在21世紀幾乎都將呈現持續退縮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山地冰凍圈持續退縮將引起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的變化。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20 世紀 80 年代,科學家提出「全球變化」概念,逐步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冰凍圈和人類圈納入「全球變化」範疇,並突出強調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環境變化。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幾十年來冰凍圈正在經歷快速退縮。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特別是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人口劇增,人類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等重大問題。20 世紀 80 年代,科學家提出「全球變化」概念,逐步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冰凍圈和人類圈納入「全球變化」範疇,並突出強調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環境變化。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幾十年來冰凍圈正在經歷快速退縮。
  • 陳拓:冰凍圈微生物,機遇與挑戰
    冰凍圈是地球上對全球變化最敏感的圈層;地球變暖正在導致冰凍圈的快速減少,包括冰川退縮和凍土消融。然而,冰凍圈的退縮將對其中的微生物生物多樣性,以及下遊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產生何種影響,人們仍然一無所知。佔地球陸地面積約 1/4 的凍土是地球重要的碳庫。全球溫升將加速凍存於凍土中的有機碳和營養物質微生物轉化,導致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甲烷和 一氧化二氮釋放。
  •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與冰凍圈服務相對應,冰凍圈也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其致災效應包括因所有冰凍圈要素變化引起的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損害,如山洪、冰川泥石流、風雪流、雪崩/冰崩、冰川躍動、凍脹與融沉等。冰凍圈致災效應揭示了人類對冰凍圈災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災害風險(圖 1)。人們希望建立風險最小化途徑,以避免潛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負面影響。
  • 效存德: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隨著全球變暖和冰凍圈加速退縮,冰凍圈功能及其服務在一些地區已經呈現減弱跡象,預估這種情況可能繼續加劇,從而導致冰凍圈功能進一步的衰退和喪失(圖 1);同時,由於冰凍圈融化伴隨著釋能、釋水和釋碳等極端或異常過程,引發的冰凍圈災害也呈加劇態勢,加之冰凍圈及其影響區域人口和經濟體量較以往越來越大,這些過程對人類社會的致災影響正在產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 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區域尺度上,冰川的加速退縮在短時間內可增加冰川徑流,但長時間內將導致徑流量減少;水文過程發生改變,影響流域水循環和淡水資源的供給,尤其對高度依賴冰凍圈水資源的區域影響最大,給糧食安全、人體健康、維繫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亞洲水資源利用產生的總收入為 2 050 億美元,而其產生的總外部成本卻達到 6 600 億美元,約為總收入的 3 倍。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生態系統的變化對環北極原住民的生活也有極大影響,不僅其謀生方式和社交方式出現改變,甚至本土語言文化也存在流失的危機。冰凍圈—人類圈—地緣政治冰凍圈持續退縮也引起國際地緣政治問題。北極海冰減少和北極航道的開通改變了航運格局,商業利益和環境效應明顯,能源和礦產價值突出,軍事和戰略博弈也愈發明顯。
  • 羅勇 秦大河:方興未艾的冰凍圈科學分支學科——冰凍圈氣候學
    冰凍圈是氣候的產物,對溫度和降水非常敏感,氣候條件決定著冰凍圈及其各要素的生存壽命。氣候條件與地形因素的不同,使得冰凍圈各要素的發育、分布及其變化千差萬別,空間分布不同,生存時間各異。冰凍圈又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快速、最顯著的圈層,對氣候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冰凍圈作為相對獨立又與其他四大圈層有密切聯繫的第五大圈層,其變化自然對其他圈層乃至整個地球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決定了地表過程的重大調整、生物圈的凋零與繁榮乃至物種的演替與進化。 我們現在處於全新世相對暖溼的時段,這個時段是整個第四紀氣候環境演化的延續。第四紀冰凍圈的研究可以使我們了解第四紀氣候環境變化的幅度、頻率及其原因與後果。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
    氣候條件與地形因素的不同,使得冰凍圈各要素的發育、分布及其變化千差萬別,空間分布不同,生存時間各異。冰凍圈又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快速、最顯著的圈層,對氣候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反之,把佔據地球表面面積甚廣的陸地冰凍圈和海洋冰凍圈籠統地用均一下墊面來表達,這忽略了冰凍圈組成要素的變化特徵及其內在差別,會極大地限制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研究的發展。
  • 丁永建:冰凍圈水文學,解密地球最大淡水庫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全球冰凍圈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冰川退縮、積雪減少、多年凍土退化、海冰範圍消退等,以及冰凍圈自身溫度的升高進而導致其不穩定性的增加。冰凍圈變化對水文過程產生了明顯影響,進而會對水資源、生態和災害等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可見儘管冰凍圈分布在人跡罕至的高海拔、高緯度地區,但其水文影響卻波及下遊和中、低緯度整個流域和廣泛領域。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 王世金 溫家洪:冰凍圈災害特徵、影響及其學科發展展望
    、環境退化、人口遷徙、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等是冰凍圈災害風險動態變化的重要驅動因子。 海平面加速上升被認為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之一,特別是海岸帶社區、沿海城市和低洼小島嶼面臨嚴峻挑戰。
  •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阿拉斯加冰川編目27043條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2日電 (張婧)22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士李耀軍告訴記者,他所在實驗室成員通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2018年衛星遙感影像和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數據,進行人工解譯,對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分布現狀進行了一次系統更新。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氣候條件與地形因素的不同,使得冰凍圈各要素的發育、分布及其變化千差萬別,空間分布不同,生存時間各異。冰凍圈又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快速、最顯著的圈層,對氣候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反之,把佔據地球表面面積甚廣的陸地冰凍圈和海洋冰凍圈籠統地用均一下墊面來表達,這忽略了冰凍圈組成要素的變化特徵及其內在差別,會極大地限制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研究的發展。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其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變化,還會對生態與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冰凍圈科學在地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有著特殊地位。而南極、北極和山地冰凍圈遙感應用具有不同區域的科學問題和技術手段。山地冰凍圈遙感主要圍繞冰川、積雪、凍土製圖與變化監測,以及這些冰凍圈要素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影響等開展遙感應用研究。南極冰凍圈遙感應用研究除了評估南極冰蓋物質平衡以外,主要針對冰架崩解、觸地線、海冰等開展遙感監測;其中,南極製圖也是一項重要的科學任務。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的變化與氣候、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其不僅直接影響全球氣候、海平面、湖泊和河流的變化,還會對生態與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冰凍圈科學在地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有著特殊地位。未來,該類技術將在提升空間解析度方面取得突破,其他新型遙感技術(如微光遙感)也嘗試用於冰凍圈要素提取。 冰凍圈遙感應用研究進展 遙感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獲取大範圍冰凍圈要素的信息,最為顯著的成就為利用多源遙感數據評估全球冰川物質平衡及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