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阿拉斯加冰川編目27043條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阿拉斯加冰川編目27043條
2019-12-22 17:59: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蘭州召開《2018年阿拉斯加地區(Alaska)冰川編目》新聞發布會。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2日電 (張婧)22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士李耀軍告訴記者,他所在實驗室成員通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2018年衛星遙感影像和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數據,進行人工解譯,對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分布現狀進行了一次系統更新。

  當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蘭州召開《2018年阿拉斯加地區(Alaska)冰川編目》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包括現有冰川27043條,總面積81285km²。

  截至目前,上述實驗室已完成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目錄編制。編目數據將為研究全球變化大背景下阿拉斯加地區冰川變化評估、冰川變化的區域和全球影響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這是該實驗室繼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2002年)、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2014年)發布之後,首次發布北極區域的冰川資源調查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資助。

  據RGI6.0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共有冰川215543條,總面積705253km²,其中,阿拉斯加地區冰川面積佔全球的12.3%,但過去50年,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對海平面貢獻佔全球山地冰川總貢獻的三分之一。

  李耀軍說,現有的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所採用的遙感數據源廣,空間解析度不一,且數據源跨越時間長,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發生了顯著退化,現有的冰川編目數據已不能滿足準確認識冰川變化等方面的實際需要,亟需進行新的冰川編目已更好的反應該地區的冰川分布現狀。

  冰川是全球變化的指示器,冰川變化對於全球海平面上升、流域水資源、生態系統平衡和冰雪災害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冰川編目是按一定規範標準,調查記錄區域冰川的數量、面積、空間分布及其相關信息,是冰川研究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研究冰川變化及其影響提供本底數據。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上官冬輝介紹說,近幾十年來,由於全球變暖的影響,三極冰凍圈快速萎縮,但青藏高原與泛北極的冰川由於冰川性質、氣候特點等差異,快速退縮的表現形式差距較大。

  上官冬輝說,阿拉斯加地區最新冰川編目數據的發布,對研究北極乃至全球冰川變化、水循環及水資源影響和三極冰凍圈變化對比與協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也為全球感興趣北極環境研究者提供了基礎數據。(完)

相關焦點

  • 我國五分之一冰川消融,人類排放溫室氣體使氣溫升高是冰川消融的...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說,修訂版的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顯示,中國總計有冰川48410條,總面積為60506平方公裡。最新版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顯示,2010年左右,中國總計有冰川53778條,總面積48063.6平方公裡。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其中,約有8310條冰川完全消失。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5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6 中國科學院大學 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冰凍圈是地球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之一,其組成包括冰川(含冰蓋)、凍土、積雪、河冰、湖冰、海冰、冰架、冰山,以及大氣圈內的冰晶和過冷水雲、降雪、冰雹與霰。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而南極、北極和山地冰凍圈遙感應用具有不同區域的科學問題和技術手段。山地冰凍圈遙感主要圍繞冰川、積雪、凍土製圖與變化監測,以及這些冰凍圈要素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影響等開展遙感應用研究。南極冰凍圈遙感應用研究除了評估南極冰蓋物質平衡以外,主要針對冰架崩解、觸地線、海冰等開展遙感監測;其中,南極製圖也是一項重要的科學任務。
  • 全球變暖正在融化我們的冰川 1950年代以來萎縮18%
    歷時八年科學調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發布了《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成為世界冰川分布大國中首個實現兩次冰川編目的國家。   此次發布的中國冰川編目是在2006年啟動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成果。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 中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西北乾旱區水危機嚴峻
    根據中國兩次冰川編目統計,自1970年前後到2010年,全國冰川面積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1.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冰川,是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和預警器。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最發育的國家,其中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第三極是除南北兩極之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地區。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 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早在 20 世紀 20 年代初,竺可楨在教授《地學通論》時就設立專章講述冰川。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施雅風組織祁連山和天山現代冰川考察,後在蘭州設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為中國冰凍圈科學研究基地。20 世紀 80 年代起,冰凍圈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2007 年 4 月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際上第一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研究機構。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早在 20 世紀 20 年代初,竺可楨在教授《地學通論》時就設立專章講述冰川。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施雅風組織祁連山和天山現代冰川考察,後在蘭州設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為中國冰凍圈科學研究基地。20 世紀 80 年代起,冰凍圈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2007 年 4 月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國際上第一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研究機構。
  • 羅勇 秦大河:方興未艾的冰凍圈科學分支學科——冰凍圈氣候學
    羅勇1秦大河2, 3*翟盤茂4馬麗娟5周波濤6徐新武3,7 1 清華大學 地球系統科學系 2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 中國氣象局 4
  • 任賈文:冰凍圈物理研究的新視野
    任賈文1,2 1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 冰凍圈物理研究旨在探究冰凍圈各要素的物理性質、冰凍圈各要素形成與演化,以及冰凍圈與其他圈層相互作用等諸多過程中的物理機制
  • 陳拓:冰凍圈微生物,機遇與挑戰
    陳拓1*張威2劉光琇2李師翁2,3 1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甘肅省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3 蘭州交通大學 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 王世金 溫家洪:冰凍圈災害特徵、影響及其學科發展展望
    王世金1溫家洪2* 1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 上海師範大學 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 2008 年初,中國南部和中部 19 個省份低溫、雨雪和冰凍共同交織,持續 20 多天,造成了中國近
  • 丁永建:冰凍圈水文學,解密地球最大淡水庫
    丁永建1,2,3*張世強4,5陳仁升2 1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 中國科學院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重點實驗室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4 陝西省地表系統與環境承載力重點實驗室 5 西北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 全球淡水資源的 70% 以上儲存在冰川、冰蓋中,北半球積雪年最大水當量約為 300萬立方千米,因此,冰凍圈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 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告訴記者,這是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如果效果良好,將會把這項措施優化推廣。
  • 中國科學家蘭州追憶「中國現代冰川學之父」施雅風
    「紀念施雅風先生學術思想暨冰凍圈科學研討會」20日在蘭州舉行,來自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00多位科學家們共同緬懷和追憶了這位「中國現代冰川學之父」的傳奇一生。  施雅風1919年出生於江蘇海門,194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1944年獲浙江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2011年2月逝世。
  •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冰凍圈作為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之一,在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冰凍圈還是地球表層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之間長期存在著緊密聯繫。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以及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冰凍圈科學快速發展,科學內涵不斷豐富,其研究內容不僅包含冰凍圈各要素的形成、演化過程與內在機理,以及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還不斷拓展到冰凍圈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適應等自然和人文學科交叉領域。
  • 效存德: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王曉明2 蘇 勃1 1 北京師範大學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2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冰凍圈是地球系統中水體處於凍結狀態的負溫圈層,包括山地冰川和極地冰蓋、多年凍土和季節凍土、積雪、海/河/湖冰、冰架、冰山和大氣中的凍結狀水體等要素
  • 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向全球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山地積雪、冰川和多年凍土在21世紀幾乎都將呈現持續退縮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山地冰凍圈持續退縮將引起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的變化。
  • 高山冰凍圈退縮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中國科學院
    巴爾斯聖山有氣勢恢宏的冰川地質遺蹟,被譽為「祁連山秘境」。王將攝/光明圖片  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向全球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山地積雪、冰川和多年凍土在21世紀幾乎都將呈現持續退縮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山地冰凍圈持續退縮將引起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強度和影響範圍的變化。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是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如果效果良好,將會把這項措施優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