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蘭州召開《2018年阿拉斯加地區(Alaska)冰川編目》新聞發布會。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2日電 (張婧)22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士李耀軍告訴記者,他所在實驗室成員通過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2018年衛星遙感影像和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數據,進行人工解譯,對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分布現狀進行了一次系統更新。
當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蘭州召開《2018年阿拉斯加地區(Alaska)冰川編目》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包括現有冰川27043條,總面積81285km²。
截至目前,上述實驗室已完成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目錄編制。編目數據將為研究全球變化大背景下阿拉斯加地區冰川變化評估、冰川變化的區域和全球影響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這是該實驗室繼中國第一次冰川編目(2002年)、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2014年)發布之後,首次發布北極區域的冰川資源調查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資助。
據RGI6.0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共有冰川215543條,總面積705253km²,其中,阿拉斯加地區冰川面積佔全球的12.3%,但過去50年,阿拉斯加地區冰川對海平面貢獻佔全球山地冰川總貢獻的三分之一。
李耀軍說,現有的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編目所採用的遙感數據源廣,空間解析度不一,且數據源跨越時間長,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阿拉斯加地區冰川發生了顯著退化,現有的冰川編目數據已不能滿足準確認識冰川變化等方面的實際需要,亟需進行新的冰川編目已更好的反應該地區的冰川分布現狀。
冰川是全球變化的指示器,冰川變化對於全球海平面上升、流域水資源、生態系統平衡和冰雪災害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冰川編目是按一定規範標準,調查記錄區域冰川的數量、面積、空間分布及其相關信息,是冰川研究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研究冰川變化及其影響提供本底數據。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上官冬輝介紹說,近幾十年來,由於全球變暖的影響,三極冰凍圈快速萎縮,但青藏高原與泛北極的冰川由於冰川性質、氣候特點等差異,快速退縮的表現形式差距較大。
上官冬輝說,阿拉斯加地區最新冰川編目數據的發布,對研究北極乃至全球冰川變化、水循環及水資源影響和三極冰凍圈變化對比與協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也為全球感興趣北極環境研究者提供了基礎數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