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並將繼續產生明顯影響

  觀測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河(湖)封凍期縮短、中高緯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布範圍向南、北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態系統由於適應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嚴重的、甚至不可恢復的破壞。正面臨這種危險的系統包括:冰川、珊瑚礁島、紅樹林、熱帶林、極地和高山生態系統、草原溼地、殘餘天然草地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等。隨著氣候變化頻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數目上會有所增加,其地理範圍也將增加。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與物種組成可能發生明顯變化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與全球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對應關係。自然植被分布的變化最能體現氣候變化的影響。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階段,我國植被帶明顯偏北。現今西北地區的草原與荒漠區,在全新世曾是廣闊的溫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種草原動物也非常豐富。但隨著全球氣溫的波動式下降,同時受第四紀冰期氣候波動和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隆升的影響,我國自然環境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差異,生物多樣性也隨之發生了顯著變化。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取決於氣候變化後物種相互作用的變化,以及物種遷移後與環境之間的適應性平衡。在移動過程中,生態系統並不是作為一個一個單元整體遷移的,它將產生一個新的生態結構系統,生物物種構成及其優勢物種都將會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可能會滯後於氣候變化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植被模擬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時,某些物種由於不能適應新環境而瀕臨滅絕的危險,也可能出現新的物種體系。

  全球變暖將對我國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積、結構及生產力等產生很大影響。氣候變化將改變植被的組成、結構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發生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

  冰川、凍土和積雪可能減少

  高山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冰川將隨著氣候變化而改變其規模。由於全球變暖,一些冰川出現了減少和退縮現象。如非洲乞裡馬扎羅山的冰川面積在1912~2000年間減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圍繞,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圍繞,且主要由季節性冰雪覆蓋。

  我國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自小冰期後期以來,一直處於後退狀態。1962年至1980年,冰川退縮了80米;1980年至1992年,冰川又退縮了60米。據1959年開始觀測以來所積累的資料顯示,該冰川的物質平衡虧損20世紀60年代平均為-53毫米/年,20世紀80年代增加到-346毫米/年,1990~1991年間更增至-706毫米/年。1959~1986年累積負平衡達6130000立方米,相當於冰川減薄3.25米。在烏魯木齊河流域,1964年航測地形圖上共量算到的冰川面積為48.2平方公裡,1992年再次航測冰川面積已減至40.9平方公裡,損失了15.1%。

  據資料推算,我國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積自「小冰期」以來減少了24.7%,達7000平方公裡左右。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山地冰川將繼續後退萎縮。根據小冰期以來冰川退縮的規律和未來夏季氣溫和降水量變化的預測,估計到2050年我國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2%,折合冰量約16184km3。未來50年西部地區冰川融水總量將處於增加狀態,天山北麓與河西走廊最大融水徑流預計出現在21世紀初期,其年增長量為幾百萬到千萬立方米不等;柴達木及青藏高原的內陸河流域冰川融水高峰預計出現在2030~2050年,年增長約20%~30%;塔裡木盆地周圍高山冰川2050年前徑流增加量可達25%左右。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凍土面積繼續縮小。未來50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80%~90%的島狀凍土發生退化,季節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夾層和深埋藏凍土;表層凍土面積減少10%~15%,凍土下界抬升150~250m,亞穩定及穩定凍土溫度將升高0.5~0.7℃。

  隨著全球進一步增暖,高山季節性積雪持續時間將縮短,春季大範圍積雪提前消失,積雪量將較大幅度減少,積雪年際變率顯著增大。到2050年,冬季氣溫將升高1℃~2℃,隨著降雪量緩慢增加,青藏高原和新疆、內蒙古穩定積雪區積雪深度將分別以2.3%和0.2%的速度緩慢增加。同時,雪深年振幅將顯著增大,大雪年和枯雪年的出現更為頻繁。到2100年大範圍積雪將可能於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劇,融雪對河川徑流的調節作用將大大減小。

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積萎縮的主要因素之一

  湖泊作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歷史和現代記錄,更能反映氣候變化的空間變化和區域特徵。以我國青海湖為例,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其水位下降和湖面積萎縮的因素之一。青海湖水位在15~19世紀近500年間儘管存在較大的升降波動,但出現明顯的直線式下降趨勢卻是在近百年,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僅在1908~1986年間就下降了約11米,湖面縮小了676平方公裡。有實測記錄以來,1957~1986年間下降了2~3米,湖面縮小了264平方公裡。

另外,我國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賽裡木湖外,水量平衡均處於入不敷出的負平衡狀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湖泊均向萎縮方向發展,有的甚至乾涸消亡。

  有關研究表明,在未來氣候增暖而河川徑流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平原湖泊由於水體蒸發加劇,入湖河流的來水量不可能增長,將會加快萎縮、含鹽量增長,並逐漸轉化為鹽湖,對湖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中,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小湖(如帕米爾高原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增加而擴大,後因冰川縮小後融水減少而縮小;地處山間盆地以降水、河川徑流或降水與冰川融水混合補給的大湖,其變化趨勢受人注目,如青海湖長期處於較大的負平衡狀況,湖水位呈下降趨勢。如果未來溫度繼續升高,湖區水面蒸發和陸面蒸散均會有所增加,若多年平均降水量僅增加10%,仍不足以抑制湖面的繼續萎縮,僅趨勢減緩,如降水增加20%或更多,湖泊來水量會增加,湖泊會擴大,水面上升,湖水淡化,有利於湖泊漁業和周圍地區生態與環境的改善。這樣的機遇有可能在下世紀某段時間出現。

  海平面升高將影響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

  1900年以來,全球變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釐米。這將會嚴重影響珊瑚礁、珊瑚島、礁島、鹽沼以及紅樹林等海岸帶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資源,進而影響海岸帶環境和經濟。

  沿海主要驗潮站的實測資料顯示,我國海平面近50年呈明顯上升趨勢,上升的平均速率為每年2.6毫米,近幾年上升速率加快。據專家預測,我國未來海平面還將繼續上升。這將使許多海岸區遭受洪水侵襲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劇,還會引起海岸灘涂溼地、紅樹林和珊湖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的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

  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增加

  目前對氣候變暖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出現的變化了解甚少。現有的研究指出,與全球變暖關係密切的一些極端事件,如厄爾尼諾、乾旱、洪水、熱浪、雪崩和風暴、沙塵暴、森林火災等,其發生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增加。由這些極端事件引起的後果也會加劇。如乾旱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將加重草地土壤侵蝕,因而將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趨勢。

  綜上所述,全球變暖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許多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來源於2003年3月13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丁一匯)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能以負面為主。   氣候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發揮作用。氣候變化會程度不同地影響到全球和各地區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的生產、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沿海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與人類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類社會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隨其地理位置、時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條件而變化。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有史以來,自然環境及其動力過程在人類決策和社會演化過程中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因子。作為自然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要素,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始終是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背景。過去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作為人地關係演變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時間維度上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 【科教融合系列】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態位偏離
    首先,人類的生理活動與其他物種一樣,在自然條件下過冷或過熱都會降低舒適度。雖然空調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人居環境條件,但顯然人類不可能永遠待在室內。特別是從人類社會整體上來看,在佔全球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人民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享受空調,另外許許多多的從業者(是特別是農民)主要在室外工作。這些人群的生產生活受到氣候條件的強烈影響。其次,人口的分布也受到其他生物的影響。
  • 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波動
    以史為鑑,認識過去「人類—氣候—生態」系統在跨時空地理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機制與過程,以增強對當代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社會適應的理解,已成為了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GES)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此外,在工業化社會之前,化石燃料的使用無法和現代社會相提並論,因此在歷史氣候變化的研究領域中,也不涉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制度對氣候變化的反向影響。雖然如此,在對人類社會存在著負面影響這一點上,歷史氣候變化和當今氣候變暖有著相似性,所以可以提供一些可能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方案。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16日公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遠的。報告還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將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 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傳統的理論認為,氣候變暖直接促進宿主或媒介生物的發育、繁殖或生存,從而引發更多疾病,支持傳統理論的證據主要來自對短期數據的分析。在長時間尺度上,溫度不僅直接影響宿主或媒介生物,而且會通過影響降水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如影響農業生產、饑荒、人類健康從而影響疾病流行。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社會中人口的健康程度可反映出社會和自然環境狀況。長期以來,在由人類導致的環境變化中,人類社會獲益的同時也遭受了重大損失。近二十多年來,與環境相關的疾病引發的科研興趣正在增長,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發的癌症和生殖失調、與空氣汙染有關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等。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氣候變化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有了更好的條件認識自身和外界,面對複雜的氣候以及環境問題,我們已經知道這些都離不開人類的活動,在尋找解決方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氣候變暖導致人類疫病的發生或傳播。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曾遭受一定挫折。2010年, 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克裡蒂安娜·菲格雷斯女士(Christiana Figueres)接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氣候變化怎樣影響人類歷史走向
    縱觀歷史,人類的活動影響著氣候,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波及每個國家和個人。在人類發展的許多時刻,氣候常常施展威力,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無形之手。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由於塔裡木盆地河流大部分源於冰川融水和降雨,氣候的轉幹和變冷都使河流水量大大減少,河流流程縮短,塔裡木河水系瓦解。樓蘭面臨著自然的考驗,但結局並未就此註定。遺憾的是,人類將最後的機會變成了一次充滿風險的命運賭博。結果,人類輸了。最終樓蘭古國被無邊無際的沙漠吞噬。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近3000年來,小尺度的冷暖變化對人類社會以及包括南極企鵝在內的眾多生物影響極大。2000年,國際科學雜誌《自然》就刊登了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教授對近3000年以來南極長城站附近阿德雷島南極企鵝種群數量的波動與氣候變化有密切對應關係的研究成果。在之後的十幾年,孫立廣和他的團隊又在東南極的中山站、戴維斯站以及羅斯海等地開展研究,取得的成果為解釋氣候變化對南極企鵝生態群落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氣候變化的影響悄然降臨
    2020年12月2日,著名期刊《柳葉刀》發布了年度的氣候觀察報告,在《巴黎協定》籤訂後的第五年,平均氣溫已經升高1.2℃。而這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的更大。從過去20年間的數據來看,與「高溫」相關死亡率上升了53.7%。僅在2018年,由於高溫而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296000人,幾乎相當於日本鳥取縣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如果要用「勞動力」或者「錢」去衡量的話,相當於損失了3兆美元,而這,正好和今年日本政府防災抗疫的花銷持平。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