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被譽為「海洋之舟」的企鵝是一種古老的遊禽,它們大多分布於南半球。近年來,不斷傳來南極冰雪消融與企鵝數量減少的消息。一些科學家研究認為,企鵝數量的減少氣候變化「難辭其咎」。更有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不能適應南極持續上升的溫度,預計到2099年阿德利企鵝數量可年阿德利企鵝數量可能會減少58%。每年的1月2020日是企鵝宣傳日日是企鵝宣傳日,,我們在關注這個可愛的海洋生物時,更應該關注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王自磐
確切地說,大尺度全球氣候的冷暖變化以及地球物種的消長基本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近3000年來,小尺度的冷暖變化對人類社會以及包括南極企鵝在內的眾多生物影響極大。2000年,國際科學雜誌《自然》就刊登了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教授對近3000年以來南極長城站附近阿德雷島南極企鵝種群數量的波動與氣候變化有密切對應關係的研究成果。在之後的十幾年,孫立廣和他的團隊又在東南極的中山站、戴維斯站以及羅斯海等地開展研究,取得的成果為解釋氣候變化對南極企鵝生態群落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近幾十年來,南極洲的氣候變化大體上是西部南極半島區升溫明顯(平均2攝氏度~5攝氏度),出現冰蓋消融與退縮現象。而東南極溫度則相對穩定,大陸冰蓋未見異常。
當氣候發生變化時,企鵝對環境溫度的生理承受因不同的生態習性而不盡相同。在南極生活著7種企鵝,分別是帝企鵝、王企鵝、阿德利企鵝、白眉企鵝、長眉企鵝、紋頰企鵝(帽帶企鵝)和鳳頭黃眉企鵝。其中,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主要分布在南極圈內寒冷的南極大陸沿海地帶,其他5種主要棲息在極圈以外氣候相對溫和的南極半島地區尤其亞南極島嶼。以阿德雷島為例,島上棲息著白眉企鵝、阿德利企鵝和紋頰企鵝3個種類的種群。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主導的中德極地生態合作項目觀測十餘年後,發現三者的數量變化有著顯著不同:前兩者種群波動有差別,但趨勢相似;後者波動明顯,有的年份波動幅度非常大。
全球氣候升溫,對於海洋生態系統來說,絕非只是數值升高那麼簡單。大環境的持續異常,很可能導致海洋中某些物理化學因子的微妙變化。作為海洋中的脆弱物種,磷蝦首當其衝。阿德雷島的企鵝以食磷蝦為生,如果用數字來表現,其依賴程度分別為白眉企鵝85%、阿德利企鵝82%和紋頰企鵝100%。在大海中一邊遊耍一邊逐食磷蝦是企鵝的天性,而且企鵝有寧肯挨餓也不吃死蝦的習性。因此,如果缺少鮮活的磷蝦,對於紋頰企鵝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因此氣候變化將可能引發多種因素的疊加,迫使南極企鵝發生不僅是種群數量,甚至引發生態習性與生理上的種種改變。
在東南極臨近我國南極中山站的阿曼達灣,生活著約1.3萬隻帝企鵝。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極地科學家自1989年以來就對此進行長期觀察,發現那裡的帝企鵝種群並未受氣候變化的明顯影響,種群波動平穩,總體處於低速增長的態勢。2008年在中方提議下,中國與澳大利亞聯合提交設立特別保護區提案,後經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批准確認,正式編號:ASPA169。
人們不禁會問,是什麼力量使企鵝頂住氣候變化的巨大壓力在南極生存至今?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蘭伯特教授認為,地球上許多物種通常可以通過地理上的遷徙讓個體生活在最適宜的溫度中,從而成功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企鵝對於生活環境溫度變化的感受要比赤道地區的動物強烈得多。以阿德利企鵝為例,在很長時期中一直能保持相當大的種群數量,並始終都待在孤獨的南極,從沒有遷移到別處,經受了氣候變化與劇烈的溫差的考驗。蘭伯特從南極極端寒冷環境中保存下來的3.7萬年前的阿德利企鵝骨骼中提取了多份DNA樣本,並同現今生活在南極的同類企鵝母體和雛鳥的DNA樣本進行比對。結果顯示,3.7萬年來阿德利企鵝代際變化速率一直保持穩定。這一研究初步揭開了企鵝能長期堅持生活在南極的秘密。
近幾十年來,由於人類活動頻繁導致過度碳排放,不僅可能加速氣候增溫,並將危害到南極企鵝。保護人類與動物的共同家園,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