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0年南極海冰量每10年增加1% 2012年9月衛星照片
首席記者 趙憶寧 南極報導
看過BBC拍攝的《地球沉沒》記錄片嗎?影片製作了二十四世紀海平面上升120英尺的可怕場景,法國艾菲爾鐵塔和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均淹沒在水中。包括倫敦、上海、柏林等等一座座富可敵國的城市都不能倖免於難。什麼導致了如此恐怖的場景?是因為氣候變化。解說詞展開說:海平面上升的危險來自這裡—南極。這塊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總和的南極洲,既是人類最後到達的大陸,也是地球上最後一塊尚未被人類汙染的大陸。
相信電視、報紙的資訊嗎:南極的氣溫上升了6攝氏度,冰架大面積崩塌,海平面上升;南極企鵝即將消失,等等。這塊曾給人們帶來自然震撼與純淨之美的大陸,已經與人類製造的災難相連。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關注南極這塊遙遠、荒蠻的大陸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從國際南極旅遊經營者協會1990年建立遊客數據統計到2013年,全世界只有43萬遊客到訪過南極,年均人數約1.8萬人次。可見印證上述傳聞的門檻很高。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氣候變化201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確鑿無疑的。不同往次作為對事實陳述的某些發現,《第五次評估報告》報告使用的語言謹慎了很多,描述證據的可獲得性使用了「有限、中等或確鑿」;對於證據的一致性使用了「低、中等或高」;用五個限定詞表述了信度水平「很低、低、中等、高和很高」。
這一改變更是激發人們探尋受氣候變化帶給南極深度與廣度的影響。無人挑戰氣候變化對南極是否有影響,探尋的是以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可信度的水平。1月17日-2月9日,記者作了一次南極之旅,實地探訪加上採訪科學家以及數據的收集證實,媒體報導的可信度基本在「中等信度」水平。因為即便多次到過南極的人,乃至科學家們一致認為,不能以單個事件或者短時內的變化匆忙下結論,因為對南極的科學認識尚存在很多空白,認識依賴對採集證據的嚴謹分析,得出結論需要更多的時間。
南極氣溫升高了6度?
「南極氣溫在過去半個世紀裡上升了6攝氏度」,見過這個報導吧?聽起來非常可怕。《IPCC第五次評估》給出計算結果,在1880-2012年間,全球平均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升高了0.85度。南極的氣溫升高真的遠遠高於全球的平均值嗎?
如果你再看一張記者在南極未加說明的照片,也許你會相信傳言。但是提供完全信息後則不然:拍攝照片時記者脫下了所有的禦寒裝備,拍攝地點是在南極半島 (Antarctic Peninsula),這裡是南極大陸南最溫暖、降水最多的地方。拍攝時間是在南極的夏季(1月份),白天的平均溫度在-1-1攝氏度之間。
如果此時在南極其它地方,比如南極極點或者南極東部高原地區拍照,決不敢脫下禦寒裝備,哪怕只有一分鐘。去年12月(南極的夏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記錄南極東部高原氣溫低至零下93.3攝氏度,創造了新的世界低溫極值。
南極範圍很大,其大陸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這裡絕大部分的地區的氣候依舊很冷。對氣溫上升6攝氏度的傳言,正如這張照片一樣,是不完全信息的作品。極地鳥類學家法布裡斯·日內瓦(Fabrice Genevois)與冰川學家沃爾夫岡·布呂梅爾(Wolfgang Bluemel)向記者提供了關於6度的完整信息。
沃爾夫岡在極地探險「海鑽號」船的休息大廳對記者說,「從整個南極洲溫度上升情況看,與全球平均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升高0.85度差距不大。南極洲從1910年有溫度記錄以來到2010年,平均溫度上升了1攝氏度,這是IPCC前不久剛剛發布的信息。在南極大陸內部,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程度不同,處於西南角的南極半島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但是在東南極某些地增溫不明顯,甚至降溫」。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分別位於西南極和東南極,兩站的觀測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
那麼,南極氣溫升高了6度出自何處?法布裡斯告訴記者:「受影響最大的南極半島,在夏季的個別年份溫度上升了5度,而不是6度。而在靠近澳大利亞的南極北部只提高了1到2度;所以說,在南極半島夏季的平均溫度提高了3度」。他強調說,南極氣溫升高多少不能僅僅看夏季數據,應該是全年的均值。
即便是南極半島在夏季提高了3度,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南極半島溫度相對升高的原因是什麼?是受整個氣候變暖的影響,還是受人類在南極活動的影響?眾所周知,從1954年澳大利亞建第一個常年南極科考站,到目前為止,已有20個國家在這裡建立了40多個越冬考察站。幾乎佔整個南極150多個考察站的1/3。
法布裡斯拿著地圖向記者介紹說:「南極大陸的半島相對南極點來說離赤道更近,也就意味著離太陽越近,所以溫度相對高。南極圈的緯度是66度33分,南極半島相當一部分處在南極圈外,更靠近阿根廷大陸,這是溫度上升的原因。而越往南極大陸走,直至南極點的話,溫度上升得小一些,有些地方溫度甚至是下降的,在夏季形成溫度從0度到5度的階梯狀態。」
極地冰川學家沃爾夫岡是個南北兩極來回走的人。南北兩極只有夏季和冬季兩個季節,當北極進入冬季他就來南極,當南極進入冬季就到北極,這樣的往返,已經是第10個年頭。他對記者說:「就氣候變化來講,北極變暖比南極快得多,也嚴重得多。不僅因為北極有更多的工廠以及聚集的人更多。還因為從本質上講,北極則是一個半封閉的海洋,幾乎完全被陸地包圍。穩步升高的陸地和海洋溫度已經對北極造成了明顯影響,近年來海冰覆蓋面積不斷創下新低;而南極是一個四面冷水環繞的冰大陸,沒有工廠,人也比較少,所以對於南極來說沒有北極的氣候變化大。如果把南極分成兩部分來看,東南極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但是西南極,尤其西南極的西海岸部分還是有變化的,但是比北極還是要小很多。」
他特別說明,其表述並非否認全球氣候變暖對南極是不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科學家在陳述變化程度的事實。
企鵝真的減少了嗎?
「企鵝主要棲息地的南極半島上,阿德利企鵝數量在過去30年間急劇減少了近九成。它們在那裡的最大族群已經滅絕。南極海冰持續融化斷裂 企鵝命運進入倒計時。」這是網絡媒體給我們的信息。2008年7月,阿德利企鵝棲息地區曾爆發反常暴風雨,導致成千上萬隻新生小企鵝被凍死。
6年過去了,阿德利企鵝族群已經滅絕了嗎?事實是,在南極半島記者看到最多的就是阿德利企鵝在群棲地覓食與養育新生寶寶。當南極探險船經過南色瑟蘭群島時,我向鳥類學家法布裡斯(Fabrice Genevois)求證,氣候變化對南極企鵝的影響。法布裡斯從1989年開始做極地野外動物研究,出版《極地動物》(「The Animals of the Polar Regions」,Seuil Eds。, 2004)與《南極與南冰洋鳥類、哺乳類動物野外嚮導》等專著。
法布裡斯說:「如果從我25年前開始做極地哺乳類動物野外研究看,到現在為止,從經驗數據看,企鵝總體數量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南極企鵝家族有7種,包括帝企鵝、 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帽帶企鵝等,總共約有1.2億隻。一年有幾千個或者1-2萬個企鵝數量的減少,相對1.2億來講微不足道。報紙或者電視上所說的企鵝要消失了,其實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只是根據某一時刻的狀態描述的一個情景,你不要相信。」
目前,在南極大陸已經架設了35個攝像鏡頭,科學家們利用衛星傳輸技術實時監控企鵝種群以及數量的變化。放置攝像鏡頭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的湯姆·哈特(Tom Hart)。這個項目的目的是擴大對不同種類的企鵝監測範圍和數量數據的收集。湯姆說,「在南極這樣極端氣候條件下監測動物是具有挑戰性的,收集數據所需費用昂貴。所以迄今為止對南極企鵝聚居地的監控力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使用相機拍攝並通過衛星遠程監控,希望能夠得到有關南極企鵝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回應數據」。諸如法布裡斯研究南極動物的專家們,都在期待實時監控企鵝數量的研究結果。
在氣候變化中的南極企鵝,有的種群得到益處,而有的種群面臨生存的困難。法布裡斯以海冰減少對企鵝的影響為例介紹說,科學家們發現,在南極半島北端繁殖地的金圖企鵝數量是上升的,因為它們更多的是在陸地上;而依賴海冰生活的帶帽企鵝與阿德利企鵝數量就會減少。加上氣溫升高給南極半島帶來更多的降雪,掩埋了阿德利企鵝每年春天回來築巢的巖層。他強調說,「目前還不能輕言結論,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判斷物種是否有變化。從企鵝的食物鏈以及企鵝的生活環境來講,25年或者50年的時間對於一個物種的變化來講都太短了。」
相比較冰川學家們關注積雪的融化,動物學家更加關注影響到企鵝、海豹食物鏈海水冰的變化。法布裡斯在25年間觀察到,在西南極每年的10、11月所看到的海水結冰的範圍越來越小。「企鵝所吃的磷蝦都是生活在海冰下面的,而磷蝦吃的是一種單細胞的海藻類植物,這些植物生活在海冰的下面,當海冰減少時,磷蝦就沒食物吃了,沒有磷蝦,企鵝就沒食物了」,他說。
當記者問到,目前南極磷蝦數量是否銳減?在南極捕撈磷蝦,是否會加劇對南極動物食物鏈的影響?法布裡斯回答,現在沒有數據顯示人類捕撈磷蝦導致企鵝沒有食物吃。「目前南極磷蝦儲量約維持在10億噸左右;每年允許捕撈量只有500萬噸,現在人們的實際捕撈量只達到上限的1/10左右;而且設置了磷蝦的保護範圍,所以不需要擔心」,他說。
作為極地動物專家又是如何看待氣候變化的呢?法布裡斯坦言:氣候變化實際上是100年之前就開始的事情,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和動物都不能逃脫自然法則,有的物種在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了,有的物種則消失了,就像我們知道的恐龍。但是作為人類來講,我們應該盡我們的能力維持現在的環境狀態。
冰架斷裂與冰川消退
我們經常看到有關「南極冰架崩塌」的報導,最令人震驚的是2002年從2月27日到3月5日一周不到時間,位於南極半島的拉森陸緣冰架發生了大面積塌陷,200米厚的冰架塌陷後變成小的冰山和碎塊,塌陷的陸緣冰面積約有3250 平方千米。最近一次的冰架崩塌是威爾金斯冰架,在2010年1月12日,地點仍舊是在南極半島,一塊面積相當於7個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巨大冰塊從冰架上斷裂入海。美國航天局的衛星拍攝了冰架崩塌的高清晰度照片。科學家警告說,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
BBC拍攝的《地球沉默》更是把海平面上升與南極聯繫起來,「我們設想一下最糟糕的場景,二氧化碳濃度翻了三倍,全球氣溫急速上升,南極洲開始快速融化,全球的海岸線都將被海水侵蝕,到二十三世紀末海水將上漲50英尺。」事情果真如此嗎?人人都想通過一個個事件與推測了解有關南極冰架變化現狀的全貌。
地質冰川學家沃爾夫岡告訴記者一個最重要的信息是,南極冰架與冰蓋的變化是兩個維度—有進有退。
他介紹說:「南極冰蓋通常分為三個冰蓋,有南極半島冰蓋,南極西部冰蓋和南極東部冰蓋。在南極西部確實有87%的冰線在往後退,因為冰蓋物質的補充小於消融,冰蓋呈不穩定狀態。但並不是所有地區的冰線都在後退。比如在東南極,近些年來這個地區的雪量加大,隨著降雪增多的,海冰覆蓋面積變大,冰蓋物質的補充大於消融,冰蓋不僅穩定,而且東南極洲冰蓋的部分增厚,與在西南極洲所觀察到的快速變薄形成強烈反差。這是根據從1992年-2011所收集的數據結論。」
世界在過去50年中已經變暖,而南極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則逐漸變冷,更說明氣候變化與南極關係的不可預測性。
沃爾夫岡強調,南極洲東部冰架下的海水溫度沒有明顯升高跡象。「即便南極半島冰架斷裂也並不代表冰川的融化。沒有數據證明,陸地冰蓋坍塌落入海水中的冰架致使海平面上升。冰川落入海中是由於物理的承重關係脫落,但不代表冰川融化為海水。」他的觀點與主流觀點—南極冰架加速開融,對氣候變化敏感度遠超預期截然不同。
沃爾夫岡的結論與挪威極地研究所的奧萊·安德斯·諾斯特研究小組的觀點一致。奧萊o安德斯o諾斯特研究小組在芬布爾冰架上的3個不同位置鑽了3個小洞,穿透冰層的厚度在250米至400米不等。通過傳感器測量了芬布爾冰架下的海水溫度。他們發現,海水溫度沒有明顯上升的跡象。
諾斯特稱:「芬布爾冰架下的海水溫度非常接近於冰點,為攝氏零下2.05度,這表明南極洲大環境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冰架加速融化的理論不成立。」芬布爾冰架下的實際海水溫度比計算機模型推算出來的預期溫度略低,這項研究可以使我們準確掌握實際海水溫度的變化規律。他們已經將搜集到的數據以報告的形式上交給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委員會。(編輯 王世玲)
作者:趙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