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2020-12-01 央視網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23:13 來源: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樊曦、王優玲)23日是第47個「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氣象專家表示,極地是全球氣候環境的檔案室,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極地地區,必須加強科學研究,保護人類的最後一塊淨土。
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卞林根表示,過去幾十年,極地環境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必須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開展極地科學研究。
氣象觀測發現,過去幾十年,北極永久海冰在減少,冰川和凍土在融化;南極上空春季出現了臭氧洞,其面積最大時達2800萬平方公裡,差不多有3個中國那麼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不久前發布的氣候評估報告指出,如果全球平均增暖1.9攝氏度—4.6攝氏度持續千年的話,會最終導致格陵蘭冰蓋的完全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升高約7米。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升高60米,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談到兩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表示,根據對在青藏高原上鑽取的冰芯的研究分析,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青藏高原氣溫明顯上升,溫室氣體如甲烷、二氧化碳的濃度明顯增加。
姚檀棟表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青藏高原冰川退縮、湖泊萎縮、凍土融化和草場退化。他強調,青藏高原近30年的冰川退縮程度相當於過去200年的總和。
據悉,中國將積極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學聯盟不久前發起的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除繼續執行常規的極地考察年度計劃,還將特別組織執行南極PANDA(普裡茲灣—埃默裡冰架—冰穹A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計劃、北冰洋科學考察計劃、公眾參與和宣傳計劃、國際合作計劃以及數據和信息共享計劃。

責編:毛婷

相關焦點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霧霾的「幫兇」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5日說,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的冬季霧霾問題。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這會影響中國冬季風的傳播路徑與強度,便於區域靜穩天氣形成,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讓中國東部平原人口與工業中心地區更易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侵襲。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JGR Atmospheres:熱帶地區正在擴張,氣候變化是主因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熱帶地區的擴張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變暖驅動的,而不是大氣的直接變化引起的。根據這項新研究,南半球之所以發生著更大的變化,因為它被更多的海洋所覆蓋。上圖顯示了地球上熱帶地區的傳統位置。新的研究發現,由於人類造成的海洋變化,熱帶正在向極地擴展。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氣候變化201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確鑿無疑的。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在論壇上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吳遠彬司長指出,三極不僅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同時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地緣政治都有深刻影響,是關係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履行「巴黎協定」相關責任和義務的同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更多國際力量加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近3000年來,小尺度的冷暖變化對人類社會以及包括南極企鵝在內的眾多生物影響極大。2000年,國際科學雜誌《自然》就刊登了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教授對近3000年以來南極長城站附近阿德雷島南極企鵝種群數量的波動與氣候變化有密切對應關係的研究成果。在之後的十幾年,孫立廣和他的團隊又在東南極的中山站、戴維斯站以及羅斯海等地開展研究,取得的成果為解釋氣候變化對南極企鵝生態群落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原標題: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藍建中 報導員甘璐)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於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係。  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防止大氣的散逸。
  • 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圖)
    這是2005年9月北極地區海冰景象的衛星照片。據測算,北冰洋2005年9月21日的海冰面積約為530.95萬平方公裡,為自有衛星監測以來的最小面積。由於全球變暖,北冰洋在最近幾十年發生了明顯的異常變化。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電 今日是世界氣象日。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 2020年國際極地環境變化與保護大會成功舉辦
    本次大會為期三天,來自中國、英國、法國、葡萄牙、瑞士、瑞典和挪威的20位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就北極地區環境變化與保護、南極地區環境變化和保護,以及極地可持續發展三個主題進行了發言,內容涉及全球氣候變化、極地環境汙染、海冰與北極航道
  • 「冰封」美國的極地渦旋從何而來
    氣象專家認為,造成美國「冰封」的是極地渦旋南下,而其背後的原因在於極地升溫。    「奔向美國的大泡泡」    美國最近「冷得掉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弗拉迪米爾·裡亞比寧1月9日表示,極地渦旋南下直接造成了美國「冰封」,但其深層原因在於極地升溫。「北極地區比其他地方升溫更嚴重。而極地與中緯度地區溫差縮小,減弱了極地高壓對極地渦旋的控制能力,低溫氣流因此侵入了中緯度地區。」
  • 什麼是氣候變化
    原標題: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不是颳風、下雨、天晴、起霾這樣的天氣變化。「氣候」指的是數年甚至數百年這種長時期內的天氣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由某一時段內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離差值來表徵,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熱、幹、溼等基本特徵,即地球上某一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
  • 氣候變化2001
    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如何?氣候變化已有哪些影響?將有哪些影響?面對氣候變化,人類可以採取哪些技術對策?經濟對策?;20世紀北半球地面溫度的增加幅度比近1000年其他任何世紀都大;降水方式的變化使一些地區暴雨事件增加;1900年以來,海平面上升了10至20cm;大多數非極地冰川正在退縮;北極圈夏季海冰的範圍和厚度正在減少;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溫室氣體的濃度,使大氣變暖,在某些地區,硫酸根氣溶膠使大氣變冷;近50年觀測到的大多數增溫都歸因於人類活動。
  • 一部以極地氣候變化為議題的歌劇在蘇格蘭落幕,它是個象徵
    位於蘇格蘭的皇家格拉斯哥劇院和愛丁堡國王劇院,一部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歌劇《Anthropocene》(人類世)剛落幕。以極端天氣環境作為敘事背景,內容講述一支由7人組成的遠徵科學家團隊抵達北極荒地後的冒險故事,涉及人性分歧、矛盾與對峙。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 有關氣溫、企鵝和冰架的傳言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氣候變化201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確鑿無疑的。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及早預測颱風成為人類減小災害影響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全球的氣象專家通過計算機模型提高了預報水平,該模型包括各種物理過程和數據資料。此外,各種新型的、先進的數據收集方法也應用其中,包括數據收集浮標站、氣象衛星、追蹤器集中探測、沿海觀測點和氣象雷達等。 目前,預報中通常提示,颱風將在某地到某地之間的海岸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