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圖)

2021-01-21 搜狐網

  這是2005年9月北極地區海冰景象的衛星照片。據測算,北冰洋2005年9月21日的海冰面積約為530.95萬平方公裡,為自有衛星監測以來的最小面積。由於全球變暖,北冰洋在最近幾十年發生了明顯的異常變化。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電 今日是世界氣象日。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在氣象日來臨之際撰文表示,這個主題明確表達了國際氣象界對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重視,考察研究極地對於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秦大河說,南北極尤其南極,是目前全球受人類活動影響和環境汙染最少的地區,是研究各種大氣物理現象和日地關係的理想場所,極地大氣化學特徵等的分析和研究,對了解人類活動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係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極地包括南極和北極地區,在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23:13 來源: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樊曦、王優玲)23日是第47個「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在論壇上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 極地飛行的氣象條件
    大家知道,北極地區常年冰雪覆蓋,對流層高度與中緯度相比比較低,對流層頂高度平均只有8-9KM,而在極地航路上飛行的飛機其巡航高度大多在對流層以上平流層內飛行,所以宇宙輻射對飛行影響較大;航線上的低溫會造成燃油結冰。
  • 「中國計劃」再探極地奧秘 極地熱在全球掀起
    人民網訊  「極地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極地科考需要國際大協作。    現在,探索和認識極地不僅僅為各國的科學家們所熱衷,冰雪極地在公眾中也掀起了一股熱潮。可以說,「極地熱」正在世界範圍內掀起。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圖)
    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地球頂端的氣象
    正是極地所具有的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作用,決定了進行極地考察與研究的重要意義。  我國位於北半球,人們對來自北極地區的冷空氣活動的影響感受比較明顯,而事實上,來自南半球的冷空氣活動對北半球的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也有較大影響。極地是全球大氣的主要冷源,對全球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的形成,南北半球熱量、動量和水汽等物理量的交換起重要作用。
  • 極地研究關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否享有發言權
    第1頁:今年考察南極的「熊貓計劃」成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核心計劃之一第2頁:中國要強大,要在世界上有發言權,兩極科考至關重要第3頁:全球氣候變化與兩極氣象變化相互影響第4頁:人類在煎熬自己的地球   【編者按】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學:認識其全球影響」。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中國首部《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極地影響力提升
    《南北極地圖集》  人民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段欣毅)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南北極地圖集》日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圖集的首發儀式於22日下午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
  • 歐洲第二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Metop-B發射升空
    9月17日,歐洲第二顆極地軌道衛星Metop-B搭乘俄「聯盟」號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一旦入軌,該衛星將為英國氣象局等天氣預報機構提供關鍵數據。該衛星將在離地面大約800公裡的極地軌道運行,與該系列衛星中的首顆衛星Metop-A一起對溫度、溼度、雲層特徵、積雪和冰蓋、海平面溫度和地面植被等進行測量。
  • 面對全球變暖 普通人的「節能帳」該怎麼算?
    新聞背景:世界氣象日的由來  新華網北京3月22日電 1947年9月,國際氣象組織在華盛頓召開了有45個國家氣象局長參加的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1950年3月23日該公約正式生效,同時該組織將名稱改為世界氣象組織。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話    《南北極地圖集》由序圖組、南北極概覽圖組、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附錄七個部分組成。序圖組主要反映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南北極概覽圖組主要以各類專題地圖表示南北極的資源與環境,以及人類在南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等;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和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按照南極洲的「地」和北極的「邊緣海」,分別反映南極洲和北極地區的地理特徵;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北極考察地區圖組重點反映了我國在南北極的測繪科學考察與研究成果;附錄包括中國南北極測繪大事記、中國命名的南極地名、南極條約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資料圖:中國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模型亮相珠海航展,它們研製、發射升空後,將替代目前在軌運行的第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歷年氣象日主題
    1961年 氣象 1962年 氣象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貢獻 1963年 交通和氣象(特別是氣象應用於航空) 1964年 氣象——經濟發展的因素 1965年 國際氣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氣監測網 1967年 天氣和水 1968
  • 「冰封」美國的極地渦旋從何而來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弗拉迪米爾·裡亞比寧1月9日表示,極地渦旋南下直接造成了美國「冰封」,但其深層原因在於極地升溫。「北極地區比其他地方升溫更嚴重。而極地與中緯度地區溫差縮小,減弱了極地高壓對極地渦旋的控制能力,低溫氣流因此侵入了中緯度地區。」
  • 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確定這一主題,彰顯出世界氣象組織及其成員深刻認識到,氣候與水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在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
  • 世界氣象組織: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氣象觀測系統
    來源:經濟日報世界氣象組織5月7日發布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對天氣觀測及預報數量、質量以及對大氣和氣候監測的影響日益增大。報告說,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觀測系統是該組織193個成員國(地區)向其公民提供天氣和氣候服務及產品的中樞,它通過陸基、海基和天基儀器提供對大氣和海洋表面狀態的觀測數據。相關觀測數據用於編制天氣分析、預報、報告和警告。該觀測系統大部分工作是部分或完全自動化的,預期將繼續運作,但如果疫情持續下去將導致系統缺乏維修、維護和供應保障,前景堪憂。
  • 全球氣象科技圈最近在幹啥!
    2019年5月至6月,全球氣象科技新進展來了:第18次世界氣象大會召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升級其全球天氣預報模式
  • 風雨五十八載 歷年氣象日主題回顧
    中國天氣網訊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決定把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氣象日都有一個主題,各成員國在這一天可根據當年的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紀念活動,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眾對自己密切相關的氣象問題的重要性的認識。每一個主題都集中反映了人類關注的與氣象有關的問題。
  • 氣象基礎——大氣
    在國內的飛行技術課程上,民航氣象一直不受重視,但是在民航業發達的歐美地區,民航氣象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不得不說,民航氣象的重要性實質上不亞於飛行原理、領航等課程。學習民航氣象,不僅有利於我們預測氣象對飛行的影響,在遇到突發氣象信息(如湍流,下擊暴流)或可能影響飛機起降的氣象信息時,還能幫助飛行員做出正確的決策,有利於提高飛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