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學:認識其全球影響」。實際上,設立這個主題是與2007-2008年開始的「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密切相關的。 極地科考對於中國,乃至其他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科研「處女地」,甚至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極地氣象學研究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主持人:各位搜狐的網友大家好,歡迎光臨搜狐科學嘉賓聊天室。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專家陳善敏老師。陳老師曾於1984年參加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並開展南極氣象科學考察工作,為開創南極氣象科學考察研究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首先請陳善敏老師跟廣大搜狐網友打個招呼。
陳善敏:各位網友好,我是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一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現在還做一些科普工作。
人類對極地的了解很有限,僅有一百年歷史
今年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
主持人:陳老師在科普工作方面有豐富的經驗。3月23號是國際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什麼?
陳善敏:今年的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就是「極地氣象學:認識其全球影響」。
主持人:為什麼世界氣象組織把極地氣象列為今年的主題?
陳善敏:世界氣象日每年都有一次,今年特別強調極地氣象。2007年到2008年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世界氣象組織是國際極地年發起的組織之一,是國際的組織,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聯聯合發起的極地年活動。2007年到2008年已經是第四次極地年。所以今年的世界氣象日就配合國際極地年一起把極地氣象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給大家介紹一下極地年的背景,現在已經進入到非常高的科技發展時代,隨著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人類對科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雖然人類已經進入到太空宇宙的時代了,但是對於我們自己所在的地球了解並不是非常透徹的,比如極地,南極和北極,地球已經有好幾億年的歷史,中國文明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但是對於南極和北極來講,人類知道的很少,人類到達南極還不到一百年。
就是1820年到1821年,美國人帕爾莫和俄國的比利斯高基在1820年到1821到了南極,到現在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人類對南極的認識不是很透徹的。北極同樣也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南極和北極是整個地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必須要了解極地才能夠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
在1882年到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叫國際氣象組織,組織了「第一次國際的極地年」就是1882年到1883年。那個時候組織了一些國家到南極、北極考察。到北極考察了13次,南極考察了2次,積累了很多資料,過去人類對南北極是探險式的活動,從第一次極地年以後,變成了科學考察時代。
在「極地年」開始以後,有個規定,50年再舉行第二次。到1932年到1933年過了50年,舉行了第二次極地考察。那次的極地考察重點都是在北極,因為南極考察並不多。這次考察以後,覺得50年時間太長了,有一些科學家提議能否縮短一下。
在25年以後,1957年到1958年,過了25年,第一次極地年以後過了25年,又舉行了第三次極地年,第三次極地年擴展了一下,變成了國際地球物理年,除了對高緯度的自然現象進行觀測以外,還擴展到中緯度和低緯度,第三次極地年以後,世界上關於地學的科學有很大的發展,最突出的就是強調了火箭和衛星的探測,人類除了在地面探測科學數據以後,已經站到了太空,從太空來了解,利用遙感的技術來探測地球的數據,使得對地球的探測更加廣泛了。
第三次極地年後,過了50年,就到了2007年到2008年,這是第四次極地年。
主持人:您剛才說了「國際極地年」有四次,之間的跨度一個是25年,一個是50年,為什麼第三次是25年,緊接著又改回50年,為什麼時間有變化,且跨度這麼長?
陳善敏:頭兩次極地組織都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第三次由國際科聯來組織,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組織國際的合作。國際合作應該是更長的尺度了解地球的變化,另外科技有長時間的發展,所以50年一次的極地年活動還恢復到原來的50年,在這50年以來,科技再發展,我們集中對地球進行更深入一步的探測。
主持人:不像一般的會舉行一年、兩年甚至四年,像科學性的考察工作,50年的跨度是有科學的嚴謹性。
陳善敏:可以這麼講。
中國十分重視兩極考察
今年考察南極的「熊貓計劃」成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核心計劃之一
主持人:本次極地年的特點和主要的研究領域?
陳善敏:第四次極地年的活動實際上從2007年3月1號開始啟動了,全世界共同啟動的。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這次極地年活動,前三次極地年,實質上中國並沒有參與進入,有種種原因,也有中國科技發展沒有到那個水平,也有像第三次極地年有些國家搞兩個中國,所以沒有參加。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極地年的時候,中國科技工作者也參加了一些工作,但是沒有參加到真正的計劃裡,比如對地球整個共同觀測,全世界共同觀測,我們也參與了,實際計劃沒有參與。
第四次極地年,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這個事件,我們成立了中國極地年中國委員會,國際極地年中國委員會,並且還制定了我們國家的行動計劃。這個行動計劃包括三個內容:
第一個內容叫做熊貓計劃,英文就是panda,南極有一個普立斯灣,還有埃姆裡冰架,這正好是南極的一條線,對這個斷面集中進行考察,使我們國家關於南極的考察更往前推進一步。這是中國行動計劃之一。這個計劃已經列入到國際極地年的核心計劃裡。不僅僅是發起國之一,還參加了核心計劃。
第二計劃就是對於北極進行綜合性的考察。我們國家已經進行了兩次北極的綜合考察,第四次的極地年當中,著重對北極進行更深一部的考察和了解。
第三個計劃內容就是國際合作計劃,我們重點加強和各個國家在南極和北極方面研究的合作。
第四個計劃是這次極地年的特點就是公眾參與與數據共享計劃。這次國際極地年特別強調讓全世界人類都來提高對南北極極地地區的認識。中國行動計劃就分這四個計劃和四個部分。
主持人:中國的行動計劃和國際極地年的計劃是我們自己定的還是讓世界組織有一個決策分配下來的?
陳善敏: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情況,我們制定了大的行動計劃當中的四個分計劃。
主持人:其他國家也這樣嗎?
陳善敏:相應地做出反映。
中國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的發起國之一
研究兩極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了解全球氣候變化都有重大意義
主持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剛才提到發起國,我們國家是發起國之一,這是怎麼回事?
陳善敏:隨著我們國家在南北極科學考察的進展,我們在1983年加入了國際關於極地方面的組織,83年第一次加入的是南極條約組織,83年加入是締約國,只是參加條約,但是沒有達到核心內容,在1985年,有了第一次南極科學獨立考察以後,成為了協商國,協商國意思就是你是締約國,在南極科考有一定的成就加入。在86年加入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這樣在南極幾大國際組織都加入了。
在2004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在北極建立了科學考察站,以後我們介入到北極科學考察裡。這樣在南極和北極科研方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上比較重視我們,中國的科技水平普遍都在提高,在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當中,我們國家積極主動參加這個工作,就作為發起國之一,我們的計劃跟他們的計劃都已經接軌。反映了我們國家在國際科技方面,特別是在極地科學考察方面的影響逐步加大。
主持人:大國的印象逐漸樹立。我們是發起國之一,中國政府對這次國際極地年行動高度重視,我們國家政府為什麼這麼積極?
陳善敏:極地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自從開展極地科學考察研究工作以後,就發現極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形,在地球來講,它是非常敏感的地形,不僅極地本身有非常特殊的特點,這在其他中緯度或者低緯度地區沒有的。不僅它本身的特點奇特,而且極地的環境對全球其他地方的環境都有影響,我們非常重視極地科學考察活動,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對全球的變化有比較好的認識。
(責任編輯:史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