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研究關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否享有發言權

2021-01-21 搜狐網
第1頁:今年考察南極的「熊貓計劃」成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核心計劃之一第2頁:中國要強大,要在世界上有發言權,兩極科考至關重要第3頁:全球氣候變化與兩極氣象變化相互影響第4頁:人類在煎熬自己的地球

  【編者按】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學:認識其全球影響」。實際上,設立這個主題是與2007-2008年開始的「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密切相關的。 極地科考對於中國,乃至其他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科研「處女地」,甚至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極地氣象學研究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主持人:各位搜狐的網友大家好,歡迎光臨搜狐科學嘉賓聊天室。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專家陳善敏老師。陳老師曾於1984年參加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並開展南極氣象科學考察工作,為開創南極氣象科學考察研究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首先請陳善敏老師跟廣大搜狐網友打個招呼。

  陳善敏:各位網友好,我是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一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現在還做一些科普工作。

    人類對極地的了解很有限,僅有一百年歷史

    今年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

  主持人:陳老師在科普工作方面有豐富的經驗。3月23號是國際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什麼?

  陳善敏:今年的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就是「極地氣象學:認識其全球影響」。

  主持人:為什麼世界氣象組織把極地氣象列為今年的主題?

  陳善敏:世界氣象日每年都有一次,今年特別強調極地氣象。2007年到2008年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世界氣象組織是國際極地年發起的組織之一,是國際的組織,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聯聯合發起的極地年活動。2007年到2008年已經是第四次極地年。所以今年的世界氣象日就配合國際極地年一起把極地氣象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給大家介紹一下極地年的背景,現在已經進入到非常高的科技發展時代,隨著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科學的發展,人類對科學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雖然人類已經進入到太空宇宙的時代了,但是對於我們自己所在的地球了解並不是非常透徹的,比如極地,南極和北極,地球已經有好幾億年的歷史,中國文明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但是對於南極和北極來講,人類知道的很少,人類到達南極還不到一百年。

    就是1820年到1821年,美國人帕爾莫和俄國的比利斯高基在1820年到1821到了南極,到現在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人類對南極的認識不是很透徹的。北極同樣也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南極和北極是整個地球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必須要了解極地才能夠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

  在1882年到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叫國際氣象組織,組織了「第一次國際的極地年」就是1882年到1883年。那個時候組織了一些國家到南極、北極考察。到北極考察了13次,南極考察了2次,積累了很多資料,過去人類對南北極是探險式的活動,從第一次極地年以後,變成了科學考察時代。

    在「極地年」開始以後,有個規定,50年再舉行第二次。到1932年到1933年過了50年,舉行了第二次極地考察。那次的極地考察重點都是在北極,因為南極考察並不多。這次考察以後,覺得50年時間太長了,有一些科學家提議能否縮短一下。

    在25年以後,1957年到1958年,過了25年,第一次極地年以後過了25年,又舉行了第三次極地年,第三次極地年擴展了一下,變成了國際地球物理年,除了對高緯度的自然現象進行觀測以外,還擴展到中緯度和低緯度,第三次極地年以後,世界上關於地學的科學有很大的發展,最突出的就是強調了火箭和衛星的探測,人類除了在地面探測科學數據以後,已經站到了太空,從太空來了解,利用遙感的技術來探測地球的數據,使得對地球的探測更加廣泛了。

    第三次極地年後,過了50年,就到了2007年到2008年,這是第四次極地年。

  主持人:您剛才說了「國際極地年」有四次,之間的跨度一個是25年,一個是50年,為什麼第三次是25年,緊接著又改回50年,為什麼時間有變化,且跨度這麼長?

  陳善敏:頭兩次極地組織都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第三次由國際科聯來組織,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組織國際的合作。國際合作應該是更長的尺度了解地球的變化,另外科技有長時間的發展,所以50年一次的極地年活動還恢復到原來的50年,在這50年以來,科技再發展,我們集中對地球進行更深入一步的探測。

  主持人:不像一般的會舉行一年、兩年甚至四年,像科學性的考察工作,50年的跨度是有科學的嚴謹性。

  陳善敏:可以這麼講。

    中國十分重視兩極考察

    今年考察南極的「熊貓計劃」成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核心計劃之一

  主持人:本次極地年的特點和主要的研究領域?

  陳善敏:第四次極地年的活動實際上從2007年3月1號開始啟動了,全世界共同啟動的。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這次極地年活動,前三次極地年,實質上中國並沒有參與進入,有種種原因,也有中國科技發展沒有到那個水平,也有像第三次極地年有些國家搞兩個中國,所以沒有參加。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極地年的時候,中國科技工作者也參加了一些工作,但是沒有參加到真正的計劃裡,比如對地球整個共同觀測,全世界共同觀測,我們也參與了,實際計劃沒有參與。

  第四次極地年,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這個事件,我們成立了中國極地年中國委員會,國際極地年中國委員會,並且還制定了我們國家的行動計劃。這個行動計劃包括三個內容:

    第一個內容叫做熊貓計劃,英文就是panda,南極有一個普立斯灣,還有埃姆裡冰架,這正好是南極的一條線,對這個斷面集中進行考察,使我們國家關於南極的考察更往前推進一步。這是中國行動計劃之一。這個計劃已經列入到國際極地年的核心計劃裡。不僅僅是發起國之一,還參加了核心計劃。

    第二計劃就是對於北極進行綜合性的考察。我們國家已經進行了兩次北極的綜合考察,第四次的極地年當中,著重對北極進行更深一部的考察和了解。

    第三個計劃內容就是國際合作計劃,我們重點加強和各個國家在南極和北極方面研究的合作。

    第四個計劃是這次極地年的特點就是公眾參與與數據共享計劃。這次國際極地年特別強調讓全世界人類都來提高對南北極極地地區的認識。中國行動計劃就分這四個計劃和四個部分。

  主持人:中國的行動計劃和國際極地年的計劃是我們自己定的還是讓世界組織有一個決策分配下來的?

  陳善敏: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情況,我們制定了大的行動計劃當中的四個分計劃。

  主持人:其他國家也這樣嗎?

  陳善敏:相應地做出反映。

   中國是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的發起國之一

   研究兩極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了解全球氣候變化都有重大意義

  主持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剛才提到發起國,我們國家是發起國之一,這是怎麼回事?

  陳善敏:隨著我們國家在南北極科學考察的進展,我們在1983年加入了國際關於極地方面的組織,83年第一次加入的是南極條約組織,83年加入是締約國,只是參加條約,但是沒有達到核心內容,在1985年,有了第一次南極科學獨立考察以後,成為了協商國,協商國意思就是你是締約國,在南極科考有一定的成就加入。在86年加入了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這樣在南極幾大國際組織都加入了。

    在2004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在北極建立了科學考察站,以後我們介入到北極科學考察裡。這樣在南極和北極科研方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上比較重視我們,中國的科技水平普遍都在提高,在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當中,我們國家積極主動參加這個工作,就作為發起國之一,我們的計劃跟他們的計劃都已經接軌。反映了我們國家在國際科技方面,特別是在極地科學考察方面的影響逐步加大。

  主持人:大國的印象逐漸樹立。我們是發起國之一,中國政府對這次國際極地年行動高度重視,我們國家政府為什麼這麼積極?

  陳善敏:極地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自從開展極地科學考察研究工作以後,就發現極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形,在地球來講,它是非常敏感的地形,不僅極地本身有非常特殊的特點,這在其他中緯度或者低緯度地區沒有的。不僅它本身的特點奇特,而且極地的環境對全球其他地方的環境都有影響,我們非常重視極地科學考察活動,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對全球的變化有比較好的認識。

(責任編輯:史少晨)

相關焦點

  • 中國要在北極幹什麼,弄得國際社會緊張不已?
    白皮書闡明了中國在北極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全面介紹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全文約9千字,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個部分組成。 對於國際社會對中國「極地強國」、「軍事意圖」等評價,孔鉉佑也做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回應。
  • 2017-2018年中國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競爭力排行榜
    2017-2018年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大學排名 排 序 學校名稱 水 平 開此專業學校數 1 清華大學  5★   11  2 華僑大學
  • 中國首部《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極地影響力提升
    《南北極地圖集》  人民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段欣毅)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南北極地圖集》日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圖集的首發儀式於22日下午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記者從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來取得累累碩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 做世界一流的社會科學研究...
    14歲考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系(地層古生物學專業),18歲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研究生,28歲在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獲得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博士。30歲他從零開始,選擇攻讀伯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國際關係碩士。32歲成為中國社科院「特殊引進人才」。
  • 王毅: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推進深海極地網絡外空等人類新興領域法則制定
    同時,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全球治理體系需要反映國際政治現實,體現多極化發展進程。為此,中方提出5點建議。  第一,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應對風險挑戰,需要匯聚全球資源,汲取各方智慧,形成強大合力。全球事務要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體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設,治理成果要由大家一起分享,讓各國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
  • 這所高校成立極地研究中心 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 通訊員 蔡霞)昨天,上海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這是該校依託已有資源,紮實開展極地考察、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積極參與極區事務的重要成果,也是學校努力為極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做出的有效舉措。
  • 國際極地科學研究我國都有哪些貢獻
    6月19日~23日,「極地2018」科學會議在瑞士達沃斯召開,吸引了全球2300餘名代表參會。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參加會議,並作了題為《中國對SOOS和MOSAiC國際計劃的潛在貢獻》的特邀報告。此次會議包含什麼內容?中國對極地考察有哪些貢獻?《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考核...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遴選學術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研究型人員攻讀本院博士研究生,於2021年實行「申請-考核」制的博士生招生制度,學制4年。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第三,理論關照的對象是國際關係領域的實質性內容。無論理論的啟迪和靈感來自何處,理論討論的內容必須是關涉國際事務的,尤其是國際事務中的重大問題,比如戰爭與和平問題、全球治理問題等。在這一基本理論定義的問題上,中國國際關係理論與任何其他國際關係理論沒有差異。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關於國際關係理論的界定一直存有爭議。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
  •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專訪2017年度中國政府...
    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德威特接受記者採訪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史靖洪):比利時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貝爾納·德威特律師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人。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他就敏銳地發現中國將給西方帶來巨大商機,他撰寫的《中國貿易法》一書曾被奉為西歐商人進軍中國的教科書。由於他長年致力於比中友好,德威特榮獲2017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他在近日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並相信中國有能力實現經濟轉型。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對大多數歐洲人來說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國度。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唐亞林教授榮獲第十屆錢學森城市...
    由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城市學年會」近期在杭州召開。會議期間舉辦了第十屆錢學森城市學金獎、西湖城市學金獎專家評審組會議。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師、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亞林教授與博士生王小芳合著的文章(《基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幹」字型整體性應急治理體系建構論綱》,《學術界》2020年第4期),獲得錢學森城市學金獎「城市衛生健康問題」提名獎。
  • 法媒:「雪龍」號駛向南極,中國加入極地權力遊戲
    圖說: 停靠在上海港口的「雪龍」號法新社11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破冰船駛向南極洲,加入極地權力遊戲中國「雪龍」號破冰船本周三從上海出發駛向南極,它將在南極洲建立中國最新的基地,這也預示著北京正在努力成為極地大國。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南北極地圖集》,日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正式出版。序圖組主要反映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南北極概覽圖組主要以各類專題地圖表示南北極的資源與環境,以及人類在南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等;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和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按照南極洲的「地」和北極的「邊緣海」,分別反映南極洲和北極地區的地理特徵;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北極考察地區圖組重點反映了我國在南北極的測繪科學考察與研究成果;附錄包括中國南北極測繪大事記、中國命名的南極地名、南極條約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汪星宇:用教育搭起城鄉連接的橋梁
    汪星宇,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11級國際關係專業本科生,曾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交流學習一年,研究生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國際關係專業。2018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現任上海鄉村筆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 國際極地領域專家齊聚江科大研討極地船舶
    金山網訊 21日,由江蘇省教指委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承辦的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極地科學與海洋工程」學術創新論壇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在江蘇科技大學舉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挪威、瑞典等極地領域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1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研究生代表參加學術研討。會議以主題報告的形式開展。開幕式中江蘇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吳國雄教授做題為「極地流體力學:波/冰/體相互作用」的大會學術報告。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澤駿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澤駿 2020-12-18 13: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方奉勸美方有關人士收回企圖幹預香港事務的黑手
    法案要求美政府每年認證香港的自治狀態,以決定是否維持根據1992年《美國—香港政策法》享有的特殊待遇,並要求美總統查明對壓制香港自由負有責任的人,凍結其資產並禁止其入境。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耿爽表示,部分美國國會議員重提有關涉港議案,對香港事務說三道四,粗暴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北極棋盤上的後來者  由於種種因素,中國對北極事務的參與度還很低,在眾多北極國際機構中也只參加了北極理事會、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等少數幾個。對北極問題的研究也才起步,在北極論壇和相關國際會議上很少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  在北極棋盤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