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極地領域專家齊聚江科大研討極地船舶

2021-01-21 中國江蘇網

金山網訊 21日,由江蘇省教指委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承辦的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極地科學與海洋工程」學術創新論壇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在江蘇科技大學舉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挪威、瑞典等極地領域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1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研究生代表參加學術研討。

會議以主題報告的形式開展。開幕式中江蘇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吳國雄教授做題為「極地流體力學:波/冰/體相互作用」的大會學術報告。近年來,吳國雄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圍繞極地冰區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學基礎理論,取得多項重要研究進展,為我國極地船海裝備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也為勘探極地資源打開一扇窗。

研究生創新論壇與國際研討會分別舉行平行分論壇報告。 (胡冰心 白旭)

相關焦點

  • 「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再出「大手筆」 進軍「極地...
    6月17日至19日,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英文名稱縮寫ICNAME)極地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來自中、俄、法、英、美、烏克蘭、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葡萄牙、紐西蘭等12國的100餘位海內外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眾多國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齊聚哈工程,圍繞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進行交流與研討,並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不斷促進和加強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各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上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
  • 專家學者開展極地聲學研討
    近日,以「洞見信息融合前沿,引領冰上絲路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中俄極地聲學與信息技術論壇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論壇設有現場主會場、線上分會場,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探索極地聲學和相關信息技術用於研究極地海冰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是國際極地研究領域前沿課題。
  • 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成立專家學者齊聚海大共同研討北極可持續...
    10月29日,由大連市人民政府、中國航海學會、大連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年北極可持續發展與航行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大連海事大學凌水國際會議廳召開。會議期間,「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揭牌成立。
  • 2020年國際極地環境變化與保護大會成功舉辦
    、極地環境汙染、冰川凍土、極地遙感、極地政策與地緣政治、極地教育、極地郵輪和戶外運動等,展現了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與極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歐在極地領域交流合作的廣闊前景。在這次大會上,英國劍橋大學海冰學家Peter Wadhams教授應邀為大會做了題為「極地氣候給我們的反饋以及我們的應對方法」的主旨發言。Wadhams教授擁有46年南北極海冰研究領域的經驗,是國際上最卓越的海冰專家之一。他利用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蓋獲取的連續冰體,重建出精度和解析度均很高的地球古氣候環境變化記錄。
  • 21世紀的極地環境保護需要更加密切而深入地國際合作
    、極地環境汙染、海冰與北極航道、極地環境汙染、冰川凍土、極地遙感、極地政策與地緣政治、極地教育、極地郵輪和戶外運動等,展現了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與極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歐在極地領域交流合作的廣闊前景。
  • 江蘇科技大學論壇預告 | 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壇引言為加強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內的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外學者共同進步,決定舉辦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 國際極地科學研究我國都有哪些貢獻
    6月19日~23日,「極地2018」科學會議在瑞士達沃斯召開,吸引了全球2300餘名代表參會。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參加會議,並作了題為《中國對SOOS和MOSAiC國際計劃的潛在貢獻》的特邀報告。此次會議包含什麼內容?中國對極地考察有哪些貢獻?《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
  • 去極地探險,這艘超級郵輪從常熟「起航」
    這一系列郵輪開闢了極地郵輪「中國製造」的先河。   郵輪都下水了,極地旅行還會遠嗎!不多久,半潛船慢慢下沉,「海洋探險號」逐漸脫離半潛船的支撐,首次漂浮在江面上。隨後,「海洋探險號」在牽引船的協助下,脫離半潛船範圍。
  • 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
    10月8日~9日,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本次年會由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來自百餘家機構的400多位代表參會,交流論文達200餘篇,涉及極地基礎科學研究、極地工程技術、極地戰略政策等領域。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陳連增、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作大會發言。
  • 「來自極地的聲音」又到杭州,「極地環保周」展覽今天開啟
    今天下午,杭州低碳科技館開啟了一場「極地科考專家與您面對面」——極地科普知識講座,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科技水平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現和角逐,在政治、科學、經濟等方面都有著極其深遠和重大的意義。因此,極地科考倍受各國政府的重視和全球相關領域科學家的嚮往。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南北極地圖集》首發儀式    在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之際,一部由國家測繪局、國家海洋局聯合監製,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主編,眾多測繪、極地專家傾情打造的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今日在上海下水
    9月10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見證了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H2560)下水。這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被正式命名為「雪龍2」號。「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它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交付使用後將填補我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
  • 極地旅遊:「可持續」比「高端」更有意義
    極地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對於居住在極地的土著人乃至全世界都意味著機會,也構成了挑戰。  隨著航道的發展,北極旅遊不斷升溫,遊覽船隻呈增長趨勢,船舶載客量不斷提高,旅遊景點持續擴大,不同季節旅遊項目得以拓展……這些都使極地附近的國家深受鼓舞,把極地旅遊看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加拿大、挪威、冰島、俄羅斯等國爭相設立獨具特色的北極旅遊路線,推動北極生態旅遊發展。
  • 專家學者探討北極航線開發與利用
    10月10日,2019年北極航線開發與利用國際合作研討會在大連海事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主題為「包容互信、共建共享、綠色發展」,由大連海事大學、中國航海學會、遼寧省交通運輸事務服務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今年,極地科學數據中心成為首批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 在極地冰川研究領域,建立了「普裡茲灣-艾默裡冰架-冰穹A(PANDA)」觀測斷面和冰穹A地區冰川學綜合觀測體系,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南極冰蓋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實施冰穹A深冰芯鑽探,找到了東南極冰蓋小冰期的冰芯證據;構建南極固定翼飛機綜合科考系統,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調查填補國際空白區,發現了南極第二大冰下湖。
  • 中國首部《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極地影響力提升
    《南北極地圖集》  人民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段欣毅)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南北極地圖集》日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圖集的首發儀式於22日下午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
  • 極地研究關係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否享有發言權
    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專家陳善敏老師。陳老師曾於1984年參加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並開展南極氣象科學考察工作,為開創南極氣象科學考察研究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首先請陳善敏老師跟廣大搜狐網友打個招呼。  陳善敏:各位網友好,我是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一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現在還做一些科普工作。
  • 「學習強國」平臺三次轉載大連理工大學極地科普文章
    「雪龍2」號破冰能力測試於2019年11月在南極冰區展開,是我國首次執行極地破冰船破冰能力實船測試,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吳剛總設計師領導。我校李志軍教授團隊參與破冰試驗的前期策劃,並由王慶凱博士後隨船前往南極,負責破冰試驗中海冰物理力學性質測量,最終圓滿驗證了「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下水
    10日在上海下水,這意味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建造,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 「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分享參與極地科考經歷
    本報訊(記者江瑜)38歲開啟極地科考之旅,今年68歲還將第13次踏上南極。昨天,極地科考全國巡講活動來到南京站,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和極地探險愛好者分享了他參與極地科考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