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再出「大手筆」 進軍「極地...

2021-01-08 參考消息

人民網哈爾濱6月20日電 北極地區作為巨大的能源儲存地,擁有全球石油儲量的13%、天然氣儲量的30%、煤炭儲量的9%;北極航線東北航道的開通,將使傳統中國出口貿易的亞歐航線縮短6千公裡……對於世界而言,進軍「極地大科學工程研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6月17日至19日,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英文名稱縮寫ICNAME)極地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

來自中、俄、法、英、美、烏克蘭、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葡萄牙、紐西蘭等12國的100餘位海內外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眾多國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齊聚哈工程,圍繞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進行交流與研討,並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不斷促進和加強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各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上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

會議分別召開了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極地通訊與導航技術、極地材料技術3個主題的研討會,分別圍繞極地環境、冰載荷、極地船舶總體設計技術、極地船舶性能與結構技術、極地船舶建造技術、極地海洋平臺設計技術、極地通訊技術、極地裝備材料技術等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國際研究熱點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校長E.M.阿巴拉諾夫教授、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的總設計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吳剛研究員、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A.T.貝克院士、中國船級社上海規範所副總經理王剛等來自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校長、院士、榮譽科學家、執行總監等學界和工業界的知名學者、高級管理人員和主要負責人帶來近20場專題報告。

極地氣候、地理環境非常複雜,雖然目前歐美在很多方面已走入前列,但是仍有很多難題需要國際各方通力合作解決。哈爾濱工程大學基於原來的國際合作基礎與技術儲備,為我國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特別是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同行搭建平臺。該校目前承擔了國內幾乎全部的國家級、省部級的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科研項目,包括我國最新一代的極地科考船、全球最先進的極地甲板運輸船的研製,研究水平與實力居國內的領先地位。該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是國內高校首家通過英國皇家造船師協會評估和認證的本科專業;學校與美國休斯敦「能源谷」共同創建的「深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我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姚鬱說:「當前,隨著極地資源的開發及北極航道開通可能性的增加,將對極地生產和運輸需求產生重大影響。面對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新形勢,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的牽頭和依託單位,以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ICNAME)為平臺,與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專家學者在頂層設計方面加強合作,更緊密地聯合起來,推動國際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快速發展。」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校長E.M.阿巴拉諾夫教授說:「北極航道的拓展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各國都在積極交流拓展該方面的合作。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非常重視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學校在破冰船製造及其他一些海洋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突出的優勢,與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等俄羅斯著名的大型企業積極開展合作。希望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開拓視野、獲取新知、結識新友。」(楊海全、霍萍、唐曉偉)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國際極地領域專家齊聚江科大研討極地船舶
    金山網訊 21日,由江蘇省教指委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承辦的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極地科學與海洋工程」學術創新論壇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在江蘇科技大學舉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挪威、瑞典等極地領域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1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研究生代表參加學術研討。會議以主題報告的形式開展。開幕式中江蘇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吳國雄教授做題為「極地流體力學:波/冰/體相互作用」的大會學術報告。
  • 江蘇科技大學論壇預告 | 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壇引言為加強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內的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外學者共同進步,決定舉辦2020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 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在京成立
    ,體現了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與智慧財產權高端服務業的強強聯合,對促進全行業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的提升將產生重要影響。  船舶和海洋工程產業是為航運業、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綜合性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明確提出優先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是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意義。
  • 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成立
    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成立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17-07-03 字體:[ 大 中 小 ]
  • 中國海洋採礦船舶技術「出海」
    借南北兩車合併東風,中國北車旗下船舶與海洋板塊也傳來捷報。日前,中國國際商會工程船舶委員會聯合北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北車海工」)和上海崇和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崇和實業」)在上海發布我國首個海底礦業特種船整體方案,我國海底採選礦裝備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
  • 上海交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建籤約儀式舉行
    、友好協商,在自然資源部、教育部等上級單位的指導下,針對雙方各自優勢,以「共建共享、實質合作、強化特色、融合發展」的原則,探索出了一套新的合作體制機制。相信今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交大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這兩家具有海洋情懷又各具優勢的合作共建共同體,將積極探索新型的科教融合發展之路,建成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學科體系和極地深海科創平臺,為「共同建設長三角海洋研究中心,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創新基地、領軍人才集聚高地、一流人才培養平臺、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支撐海洋強國建設」的長遠目標做出貢獻,為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科技保障。
  • 大咖共話海洋 浙江自貿試驗區「海洋工程技術」國際學術交流論壇...
    12月19日,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海洋工程技術」國際學術交流論壇在舟山舉行。論壇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圍繞船舶智能製造、無人艇、水下機器人技術、智能航海技術、海洋電子信息技術、船聯網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享其研究成果和觀點。
  • 船舶與海洋工程:面向大海,大有作為
    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本科階段主幹學科為海洋工程,一般包括以下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靜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物阻力與推進、船體製造工藝、船舶設計與海洋工程結構物設計原理、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物強度與結構設計、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機械設計、電工電子技術等。
  • 勝利油田海洋船舶含油汙水處理工程通過驗收
    日前,勝利油田海洋船舶含油汙水處理工程通過了龍口市環保局驗收。此汙水處理工程建設在海洋石油船舶中心修船廠內,總投資476萬元,處理含油汙水能力為10立方米/小時,為中石化碧水藍天環保項目投資。主要針對海洋石油船舶中心修船廠生產的含油汙水,年平均處理含油汙水量為24000噸。通過本次工程實施使廢水處理後出水水質滿足相關標準後排入廠區汙水管網,進入公司原有汙水處理站處理後用於廠區綠化,全部回用,不外排。
  • 天津大學舉行新工科船舶與海洋工程領軍人才教學改革研討會
    本站訊(通訊員 郭偉萍)近日,在天津大學舉行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國家教學改革立項研討會。受國家973首席科學家、國家教學名師、我校海洋裝備研究院院長餘建星教授邀請,著名船舶與海洋工程專家、現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國安教授,天津德賽海洋船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士琦教授,天津天大濱海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楨教授,中海油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李達教授,還有中國船級社、海軍研究院、招商重工等單位高級專家,到我校參加本次會議。
  • 廣東海洋大學新增經濟與金融、船舶電子電氣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
    近日,教育部下達《教育部關於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號),廣東海洋大學組織申報的經濟與金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船舶電子電氣工程等3個新專業全部獲準設立,其中2個備案專業,1個審批專業(具體名單見附表)。
  • 船舶與海工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國際論壇在江科大舉行
    (夏紀福 張鵬雲)聚焦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發展,探索智慧財產權運用創新模式,11月18日上午,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國際論壇暨2019年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智慧財產權聯盟年會在江蘇科技大學召開。葛世倫書記表示,聯盟將深化船海產業智慧財產權國際交流合作,突破國外跨國企業的專利壁壘,聚才引智搭建高層次平臺,深度對接行業領先專利技術資源,為國家海洋戰略實施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 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圓滿收官!
    海博會期間,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暨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從深圳首航執行南極科考任務。「雪龍2」號在深期間舉辦為期1天半的公眾開放活動、1場深藍講壇、2場極地科考隊員進校園活動,2000多市民和專業人士現場參觀。海博會官網及各合作媒體流量數百萬人次,相關媒體報導近900餘篇(次),掀起了全民愛國熱潮、海洋探索熱潮。
  • 葫蘆島龍港海洋工程工業區
    「利用葫蘆島北麓漁民村海域良好的水深條件,發揮本地資源和產業優勢,依託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建設船舶製造、修理、配套一體化的船舶產業園區,預計5年內可形成100萬噸造船能力和100萬噸的配套能力,年產值可達100億元。」這個願景正一點點變成現實。  2009年,船舶產業園區建設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基地,入駐企業8個,完成投資17.2億元。
  • 2017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在廈門舉行 最強海洋裝備及工程...
    央廣網廈門11月4日消息(記者 馬寧)11月3日至5日,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海工展是我國商務部唯一批准的境內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類展會,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專注於潛水救撈、水下作業的專業展會,是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配合國家智慧海洋建設,服務於海洋工程行業的專業展示
  • 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源國際海洋工程會議 圓滿落幕!
    由寧波大學主辦,現代城市交通技術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寧波歐佩亞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寧波翔雲海事服務有限公司協辦,寧波大學海運學院、寧波德泰中研科技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的「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源國際海洋工程會議」於10月16-17日在寧波大學梅山校區海運學院順利召開。
  • 來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吧
    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981年船舶設計製造、船舶流體力學、船舶結構力學均首批獲得國家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首批獲批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988年船舶流體力學、船舶結構力學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獲批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008年獲批中組部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 船舶與海洋工程最「頂尖」的9所大學排行榜
    船舶是重要的運輸工具,船舶與海洋工程便是一門專門研究船舶的學科,包括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等專業方向。隨著國際交往與運輸的頻繁化,船舶與海洋工程成為了維護國際交通、捍衛疆土完整的重要學科。
  • 順應國家戰略需要 促進造船航運發展——論交通強國、海洋強國...
    一是通過船檢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機構在國際規範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推動我國航運業、造船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運用新技術、新標準推動我國航運、造船和配套產業升級換代,提升中國相關行業的國際地位和產業影響力;二是通過船檢高質量發展提升海洋工程技術保障能力,促進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握國際海洋工程技術發展動向,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促進我國海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 在中國大學生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中獲獎
    近日,第四屆中國大學生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浙江海洋學院代表隊共獲得全國大學生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我校王化明教師指導的三件作品均通過初賽選拔,進入決賽。其中,王樂製作的作品《可移動旋轉式油汙回收裝置》以仿生水母為靈感、將其與油汙回收裝置相結合,以環保的理念和巧妙的設計獲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