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來取得累累碩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在成立之初的極地冰川、空間物理和生物生態學等3個學科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極地海洋學、南極天文學兩個特色學科,並建立極地戰略研究室,推動了我國極地人文社會科學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穩步推進創新基地建設發展,先後建立了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南極長城生態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今年,極地科學數據中心成為首批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
在極地冰川研究領域,建立了「普裡茲灣-艾默裡冰架-冰穹A(PANDA)」觀測斷面和冰穹A地區冰川學綜合觀測體系,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南極冰蓋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實施冰穹A深冰芯鑽探,找到了東南極冰蓋小冰期的冰芯證據;構建南極固定翼飛機綜合科考系統,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調查填補國際空白區,發現了南極第二大冰下湖。
在極地海洋學研究領域,揭示了環流和海洋熱通量等要素變化,對海冰和冰架的潛在影響,提高了對極地冰-海相互作用的科學認知;自主研發的「海-冰-氣無人冰站觀測系統(UNIS)」在北冰洋實現了1年以上連續觀測,將作為我國構建極地海洋觀測網核心裝備,參與北極氣候研究漂流觀測國際計劃。
在極地生物學研究領域,構建了極地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與研究技術平臺,發現並報導了一批微生物新物種及新型活性酶與酶基因,提出了環境汙染物全球長距離傳輸機理與來源解析的一系列新認識。
在極區空間物理研究領域,構建了極隙區空間環境南北極共軛觀測體系,研製國際領先水平的鈉螢光都卜勒雷射雷達系統;在極光亞暴發生區建立了中-冰聯合極光觀測臺,獲得日側極光的綜合觀測分布特徵,發現了一類新的極光形態——「喉區極光」;首次獲得磁暴襲擾地球期間,極區電離層等離子體雲塊演化的直接觀測證據。
在南極天文研究領域,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等合作提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南極崑崙站天文臺」的概念方案和項目建議;開展黑洞與星系共同演化研究,發展了一套利用氫和氦元素示蹤黑洞周邊氣體的新方法,首次獲得了物質吸入黑洞過程的直接觀測證據。
(責編:喬雪峰、呂騫)
「海水稻」春播育秧時值春耕時節,三亞南繁種質資源材料陸續送到青島,正式拉開春播育秧工作的序幕。不同的是,這裡種上了「海水稻」。【詳細】
長徵火箭 300次發射的背後4月20日晚10時41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載著第四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完成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發射;此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發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