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冰蓋探測和精細化冰下...

2020-12-03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近日,國際地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在線發表了該中心中心牽頭的一項成果。這一成果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是極地中心孫波研究員團隊牽頭的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科學調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南極冰蓋是地球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關鍵所在,所儲存冰量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潛在貢獻達到58米。目前,在不同氣候變暖情景下估計南極冰蓋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方面,國際上已取得顯著進展,然而模型預測結果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其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對冰蓋底部環境的詳盡認識。

冰厚和冰下地形是模式評估和預測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及其對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基本輸入參數,其空間解析度和精度直接影響模式的輸出結果。此外,冰下地形還控制著冰下水的流向、冰底滑動和冰流運動,冰下地形的細節與冰蓋運動及其不穩定性密切相關,其差異直接反映了冰蓋在氣候變暖情形下的敏感性和脆弱程度。發展區域或大陸尺度的精細化冰厚和冰下地形數值模型,對於認識冰蓋演化及其動力學特徵有著重要意義,在尋找最古老冰芯位置、揭示冰蓋動力學突變及其穩定性等方面尤為必要。

然而,由於被厚度幾公裡厚的冰層所覆蓋,準確測量冰下地形面臨巨大挑戰,目前主要依靠航空冰雷達探測方法(也稱無線電回波探測)。上世紀50年代,無線電回波方法被首次發現可以有效「穿透」冰蓋,可用來獲取冰厚、冰下地形、內部冰層和冰底環境等冰蓋關鍵信息。過去70年來,國際上組織了大量針對南極冰蓋測繪的大型航空調查項目,並陸續形成冰厚和冰下地形數據產品。

在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由於缺少直接的冰雷達觀測等地球物理調查數據,冰厚和冰下地形數值模型的誤差大、空間解析度低,使得該區域成為相應數據產品空白區,對其冰下環境與冰-巖界面圈層相互作用過程認知非常有限。

2015年,我國成功完成「雪鷹601」航空科考平臺的建設,並將其投入當年的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計劃中。迄今為止,利用該航空探測平臺,極地中心科研團隊牽頭組織國內外科學家已先後完成了5個年度的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科學調查,獲得總測線長度近18萬公裡。

在本次研究中,首先通過對航空冰雷達觀測數據進行深入處理和沿測線的冰巖界面追蹤提取,計算得到冰蓋的冰厚值,再根據冰流速大小差異,考慮基巖出露和冰架等要素,進行區域分類,採用包括冰蓋「質量守恆」在內的多種插值算法,構建了空間解析度達到500米的精細冰厚數值模型;最後,通過最新的高解析度衛星冰面數值高程模型,計算得到同等解析度的冰下地形數值高程模型。

記者獲悉,新的伊莉莎白公主地冰下地形數值高程模型覆蓋區域面積約90萬平方公裡,詳細揭示了研究區域大量過去未知的冰下地形地貌特徵,包括內陸冰蓋的冰下盆地(低於海平面250米以上)、連通冰蓋中心區域和蘭伯特冰川的冰下裂谷、冰脊B區域高聳的冰下山脈以及海岸附近的冰下盆地等。該成果對研究相關東南極典型區域冰蓋穩定性、冰蓋演化和地質學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冰蓋探測和精細化冰下地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成果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是極地中心孫波研究員團隊牽頭的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科學調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南極冰蓋是地球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關鍵所在,所儲存冰量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潛在貢獻達到58米。
  • 科學家在加拿大冰蓋下750米深處發現巨鹹湖泊,環境類似木衛二
    大約在距今 400 萬~500 萬年前,西南極冰蓋形成。此後,冰蓋覆蓋了絕大部分南極大陸,使得南極洲原本的地貌地形和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谷底被深深掩埋。上世紀 60 年代,英國劍橋大學斯科特極地研究中心引入冰雷達系統用於測量南極冰蓋的厚度。冰雷達探測是基於電磁波理論,通過雷達回波技術研究冰雪介質特徵,獲取冰體厚度、冰下地形地貌和內部結構信息。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科學研究取得累累碩果
    記者從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年來取得累累碩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
  • 企鵝何時登陸東南極?中國科學家在59釐米企鵝糞土中找答案
    近日,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生態地質聯合實驗室暨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小組利用湖泊沉積柱中的生物標型元素等指標,識別出了企鵝糞土沉積層。分析證明,東南極的冰蓋大約在15600年前開始消退,這之後約1000年,即14600年前出現了阿德利企鵝聚居地,這刷新了東南極企鵝存在的最早記錄,比之前的記錄提前約6000年。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錢報記者邀請資深極地專家王自磐先生為大家講解,為什麼中國的第五個極地科考站要選址在羅斯海區域。王自磐曾經12次赴南極科考、考察,5次赴北極考察探險。羅斯海地區現在已經成了第二個南極地球村,自稱村元老的美國和紐西蘭,已經提出將這個區域建成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建站工作迫在眉睫。  南極板塊的歲數已經有上億年,羅斯海地區是東、西兩個南極地塊的接合部。如果把南極冰蓋掀開,底下的陸地可以分成東南極和西南極兩大部分,東南極雖有高山起伏,但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大地塊;而西南極,則島嶼如繁星點點。
  • 揭秘中國南極科考飛機雪鷹601:參加諾曼第登陸的功勳戰機
    引起磁場變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冰蓋下基巖的屬性,是否含金屬等。如果把這「三劍客」結合使用,則可以從上到下對南極冰蓋和南極大陸交界面,以及南極大陸面以下地質構造進行綜合研究,為研究引起南極冰蓋快速變化的因素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
  • 迄今為止最精確,南極冰蓋下,陸地等高線地圖出爐!
    科學家公布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南極洲冰蓋下陸地等高線圖景,並幫助確定了南極洲大陸哪些地區將更容易或更不容易受到未來氣候變暖的影響。受到全球冰凍圈和環境科學界的高度期待,最新發布的南極洲地形圖BedMachine和相關發現發表在了《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
  • 如果「潘多拉魔盒」的冰蓋被掀開......
    南極有陸地上最大的峽谷,中國南極科考隊利用冰雷達探測發現,東南極洲的伊莉莎白公主地底部有一條完整的大峽谷,該峽谷長度超過1000千米,最大寬度超過25千米,深度超過1.5千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地球最大峽谷。南極也有河流和池塘。地處東南極洲懷特巖的奧尼克斯河,雖然長度僅有32千米,仍算是南極最長河流。
  • 首架極地飛機穿越南極最高區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長城站電 記者從中山站獲悉,當地時間9日下午,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飛越位於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的崑崙站,持續飛行2600多公裡安全返回中山站。  當地時間9日13時31分,「雪鷹601」從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飛行4小時23分後成功飛越崑崙站上空,飛行9小時4分鐘後返回中山站,持續飛行2623公裡。
  • 沉睡冰巨人就要醒了 東南極冰蓋研究引人擔憂—新聞—科學網
    Rintoul和團隊是首批抵達託滕冰蓋(面向東南極洲最大冰蓋的一塊巨大的浮動著的貼岸冰)的科學家。「那是一次非常令人愉快的經歷。」探險隊首席科學家Rintoul說。 該團隊必須在海冰再次閉合之前迅速完成工作。他們首個直接觀察證實了研究人員一直懷有的恐懼:周圍溫暖的海水會潛入浮動冰舌之下,從下方蠶食那裡的凍冰。「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託滕冰川在過去數十年一直在衰退。」Rintoul說。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筆者閱後頓感一圖勝千言,真實地反映了特大冰崩發生後,「極地」號面臨困境,對國內了解「極地」號處境具有參改價值。為更加一目了然,我在圖上注了「開進航路」「預測退路」「仍在流動冰山」「南極大陸冰蓋」「陸坡」「間距400米」「蘇進步站」「山丘」等要素後,於1989年1月16日在「極地」號上傳真給北京新華總社。
  • 專家在這顆紅色星球的極地冰蓋下發現了鹽湖
    近日,義大利研究人員宣布,在火星南極冰蓋下發現了許多液態水,這意味著這顆紅色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這位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打了一劑強心針。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傳回的數據已經證明,在火星南極的Ultimi Scopuli地區的底部存在液態水。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
  • 最新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增加
    南極冰蓋巨大的冷儲和相變潛熱,以及對海平面上升的潛在作用,使其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研究對象之一。  最新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的「南極冰蓋變化」專題,基於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的大範圍監測,進而分析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鵝棲息地分布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 「中國計劃」再探極地奧秘 極地熱在全球掀起
    伴隨著歷次國際極地年活動的開展,眾多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北極地區相繼建立,人類得以不間斷地對兩極地區持續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觀測與監測工作,並且逐漸認識到該地區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擁有寶貴的科學資源。
  • 南京地調中心推進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技術研究
    ◎周 迅/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近日組織召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技術與開發利用研究示範」項目課題啟動會,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地下全要素信息精準探測技術與裝備」課題及其4個專題的實施方案進行了研討。
  •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回顧中國南極考察站輝煌歷程
    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中山站建築面積27OO平方米,除先進的通信設備、舒適的生活條件外,還擁有較為完備的科學實驗室,配備有供科學研究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中山站每年可接納越冬人員25名,度夏人員6O名。
  • 形態各異的冰:地球就曾經是一個「大雪球」
    從本質上來說,冰川其實是較小的冰帽和冰蓋,它們都是規模龐大的冰體,可以緩慢地穿過地表景觀,無論其下方是什麼。班傑明·愛德華茲(Benjamin Edwards)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狄金森學院的火山學家,主要研究冰川和火山的相互作用,他表示,這些緩慢移動的巨大冰體可以橫越整個山脈甚至活火山。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