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北極寒流凍了個半死後,我們深信不疑——如果讓南極有哪怕一丁點可趁之機,這個地球上溫度最低、風最暴戾、地勢最高的大陸,一口吞掉我們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於是人類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裡,不斷解密地球的原始信息。
中國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考察工作,日前已經收官。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其中崑崙站由於選址在南極內陸的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設計壽命只有10年。同樣,泰山站的設計使用壽命也只有15年。
即將新建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計劃建成常年站,選址區域位於羅斯海特拉諾灣的難言島。
錢報記者邀請資深極地專家王自磐先生為大家講解,為什麼中國的第五個極地科考站要選址在羅斯海區域。王自磐曾經12次赴南極科考、考察,5次赴北極考察探險。
地質結構複雜
有利於研究南極演變史
羅斯海地區是個熱鬧的地方:這是美國、紐西蘭、義大利等西方國家,在南極長期經營的主要地區。美國在該地區高緯度地段的羅斯島設有南極最大的考察基地麥克默多站,在夏季可容納數千人。近年來,德國岡瓦納站、韓國張保皋站,也相繼在羅斯西岸海落戶。
能吸引人類大量聚集,羅斯海肯定是塊風水寶地。羅斯海地區現在已經成了第二個南極地球村,自稱村元老的美國和紐西蘭,已經提出將這個區域建成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建站工作迫在眉睫。
南極板塊的歲數已經有上億年,羅斯海地區是東、西兩個南極地塊的接合部。如果把南極冰蓋掀開,底下的陸地可以分成東南極和西南極兩大部分,東南極雖有高山起伏,但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大地塊;而西南極,則島嶼如繁星點點。
羅斯海區域由東、西兩側匯集而來的數以千計的大小冰川,最終形成了南極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它與西北方向覆蓋於威德爾海南部的龍尼冰架有著深溝相連通。
這樣複雜的地質結構,躺在那兒就自帶劇情——南極海域的冰蓋是怎麼來的,經歷幾億年怎麼會變成今天這樣的格局?這白花花的冰蓋下面,有多少滄海桑田……這裡自然成為了好奇的人們研究南極演變史的重要場所。
冷水團的流動
足以影響全球氣候
羅斯海區域匯集了東西兩側匯集而來的數以千計的大小冰川,最終形成南極面積最大的冰架,也是世界第一的冰架,相當於法國的國土面積——羅斯冰架。這裡的萬年冰雪,深藏著地球氣候變遷的自然秘密。
羅斯冰架下面海底數百米到上千米深的底層流,是低於海水冰點的龐大冷水團,它們源源不斷地向北輸送延伸,貼著太平洋海底,穿過庫克群島和赤道,流向更深的北太平洋水域,其前鋒可遠達夏威夷群島。
這些冷水團,參與了全球的海洋環流,尤其北太平洋環流,從而影響全球氣候,包括位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國氣候。
油氣、礦產資源豐富
多種海洋生物有待揭開面紗
羅斯海區域的維多利亞地,是橫斷南極山脈的主要分布帶,地形複雜,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礦,就在橫斷山脈的冰雪下面,被冰層蓋住。如果沒有蓋住,肉眼就能看見。
羅斯冰架之下以及冰架外延的海底,是油氣資源極為豐富的千裏海盆。1841年首先到達這片海域的英國人羅斯,就是沿著海大陸架發現了石油與天然氣。
羅斯海海域遼闊,海洋生物資源豐富。但由於氣候與海洋環境複雜,迄今大部分的海域海底,人類尚未觸及,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正等待著被揭開面紗。
首架專用飛機現身
中國極地科考進入航空時代
在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中,我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已經在南極冰雪高原現身。從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崑崙站等區域試飛,並開展了試驗性航空遙感遙測工作。
固定翼飛機的入列,將把中國極地科考帶入劃時代的「航空時代」。新站建成後,不久就有可能將中國南極航空網絡向羅斯海區域延伸,並與俄羅斯等國航空網相銜接,這將覆蓋大半個南極,也意味著中國極地考察將實現一個質的飛躍。
科學+
中國已經擁有四大南極科考站
-長城站
1980年代中,我國積極籌建南極大陸科學考察站,是國家推進極地事業發展規劃中極為重要的戰略布局。自1985年2月在西南極喬治王島建成第一個科考基地南極長城站之後,同年10月,中國隨即被接納為「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成員國,結束了中國人在國際南極事務中沒有發言權的歷史。
-中山站
1988年1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了首次東南極考察,並在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更為惡劣、科學意義與國家權益更為重要的冰雪大陸,建成中國第二個南極科考站——中山站。這是我國成功實現南極考察向南極大陸進行戰略大轉移的關鍵一步。
中山站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不僅自身得到發展壯大,成為擁有包括冰雪實驗室和極區空間實驗室,可開展大氣、海洋、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生態和極區高空大氣物理、冰雪等多學科綜合觀測研究的現代化南極科研基地;中山站是我國深入南極冰雪高原腹地,實施更大規模的全方位、系統性南極綜合科學考察與研究的堅實大本營和技術支撐平臺。二十年來憑藉於此,我國已成功進行了宇宙物質與太空研究,隕石收藏量(12017塊)佔世界第三位。
-崑崙站
2009年1月成功在南極大陸最高點DomeA建成崑崙站,崑崙站是我國第一個建立在南極內陸的科考站。隨著崑崙站的建成,我國將有計劃地在南極內陸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實施冰川深冰芯科學鑽探計劃、冰下山脈鑽探、天文和地磁觀測、衛星遙感數據接收、人體醫學研究和醫療保障研究等科學考察和研究,從而拓展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的領域和深度,提高我國對南極科研的貢獻率。
-泰山站
2014年2月建成冰原內陸南極泰山站。泰山站所在的伊莉莎白公主地,距離格羅夫山85千米,既可以為中山站通往崑崙站、格羅夫山、埃默裡冰架區域考察提供中繼支撐、應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撐,也是進行地質、冰川、測繪、大氣、地磁、衛星遙感等科學考察工作的理想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