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在南極長城站碼頭卸貨。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
1月15日,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在南極長城站碼頭卸貨。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中國牆」包圍南極冰蓋最高點
1月12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再度登頂南極「冰蓋之巔」,1月15日冰雷達探測小分隊因雪地車故障遇險,16日遇險隊員和救援人員安全返回大本營……最近這20天,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處並不寂寞。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的內陸冰蓋考察隊正在這個名為冰穹A的地方安下大本營,為未來的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站建設測定站址和環境參數。
冰穹A是南極魅力的一角,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像南極這樣吸引世界的目光。
現在,探索和認識南極不僅僅為各國的科學家們所熱衷,冰雪南極在公眾中也掀起了一股熱潮。
「白色大陸」是科學研究「聖地」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最乾燥的大陸,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幾千萬年來,這個地球最南端的遙遠邊疆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達2000米。紐西蘭的萬達站曾記錄到當時地球的最低氣溫———零下89.6度,在這樣的低溫下,普通的鋼鐵會變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開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是一片冰晶。
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科學家們對南極及其陸架區礦產資源了解得並不多。但已經在南極發現礦床、礦點百餘處。其中鐵礦是南極大陸所發現的儲量最大的礦產,主要位於東南極。南極洲深海也不斷有一些生物新物種被發現。不過目前南極禁止一切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隨著眾多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地區相繼建立,人們逐漸認識到該地區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擁有寶貴的科學資源。科學家這樣描述:「南極碩大無朋的亙古冰蓋,如同一座蘊藏著無數歷史上大氣和氣候寶貴信息的圖書館;南極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間的地區;除了大氣,南極還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
全世界爭著來南極考察
對南極展開考察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為目前南極考察站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其中,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俄羅斯的東方站最為著名。東方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海拔3600米。這裡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相當於其他大陸5600米高的空氣含氧量。東方站也幾乎是南極洲最冷的地方,被稱為南極的「寒極」。
南極科學考察的領域由早期為商業目的而進行的海洋、氣象觀測,逐漸發展到今天的海陸空及外層空間的全方位的科學考察。包括對未來全球氣候和溫度有影響的冰川、臭氧和大氣觀測,關係到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未來的礦物、海洋生物資源和淡水資源的研究,以及南極大陸作為科學實驗室提供良好條件的地殼變化、地層構造和空間科學的研究。南極科學研究的手段以及技術裝備日益現代化和高技術化。僅破冰船而言,儘管耗資巨大,但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德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上世紀80年代均建造了現代化的破冰船。
「即便現在來說,兩極也算是人類調查最少的區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惠根接受採訪時形容,南極就像一個天然的科學實驗室。他說,巨大的南極冰蓋提供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靈敏指示物。由於全球變暖,南極冰川正在變薄變小。根據英國哈利5號科考站收集的信息,建有哈利5號科考站的一塊巨冰已經開始斷裂。如果全球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變暖,用不了10年,哈利5號科考站就可能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和125年的國際極地考察歷史相比,中國1984年進行了首次南極考察。「一船三站」常被形容目前中國極地考察的格局。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長城站和中山站已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在此次第24次南極考察任務中將要進行大修,包括新建900多平方米科研樓、600多平方米綜合活動中心、遠程通訊網絡系統建設、985.56平方米的車庫等。
南極科考與探險不可分
在南極,一個考察站就相當於一個完全獨立的城鎮。美國的麥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有各類建築200多棟,包括10多座三層高的樓房,建有可以起降大型客機的機場,通訊設施、醫院、電話電報系統、俱樂部、電影院、商場一應俱全,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麥克默多站的夏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就像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極第一城」的美稱。
南極的捷克斯洛伐克站曾是各國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中最小、條件最差、人數最少的常年考察站。它的全站建築僅是兩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無水、無電、無任何通訊設備,僅有2名隊員堅守在一個孤島上,在風暴肆虐的南極隆冬,仍然堅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氣象觀測。據了解,目前英國在南極地區工作的有200多名各類工作人員,其中35名是女性。有趣的是,自從1989年南極考察處首次接收女性以來,已經有30多對夫妻在極地環境中速配成功,過起了同甘共苦的科研生活。
在寸草不生的南極,糧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給自足,即便是隨處可見的企鵝和海豹,也不允許隨意捕殺,所以,考察隊員的所有食品都必須從其他的大陸帶來。但夏季一過,多數考察站都要自己解決蔬菜問題。生豆芽是中國科考隊在南極的獨門絕活兒,把黃豆放在考察站的溫室中,蓋上毛巾,讓它們緩慢但茁壯地成長。在南極,動物因為沒有被傷害的恐懼記憶,對人類非常友好。企鵝會大搖大擺地走過來合影。遠離城市的喧鬧,科研人員在冰天雪地的南極,長時間的科考活動不僅充滿危險,也會使科考隊員心理上產生波動。在外國南極站上,有的因不甘寂寞、孤獨,私自外逃而身亡。
被譽為國際極地科考「奧林匹克」盛會的國際極地年時隔50年之後又在全世界鋪開。包括針對北極在內的各國科學家遞交的1200項計劃建議書,「讓人看到了人類探索南北極的雄心」。人們希望把在南極科考中取得的項目成果轉化利用,尤其是在解決能源汙染,物種延續方面。中國也推出了「熊貓計劃」,期待揭開更多南極的奧秘。▲(來源:環球時報 記者 餘建斌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