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2020-11-26 搜狐網

    1月15日,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在南極長城站碼頭卸貨。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1月15日,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在南極長城站碼頭卸貨。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中國牆」包圍南極冰蓋最高點

  1月12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再度登頂南極「冰蓋之巔」,1月15日冰雷達探測小分隊因雪地車故障遇險,16日遇險隊員和救援人員安全返回大本營……最近這20天,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處並不寂寞。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的內陸冰蓋考察隊正在這個名為冰穹A的地方安下大本營,為未來的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站建設測定站址和環境參數。

  冰穹A是南極魅力的一角,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像南極這樣吸引世界的目光。

現在,探索和認識南極不僅僅為各國的科學家們所熱衷,冰雪南極在公眾中也掀起了一股熱潮。

  「白色大陸」是科學研究「聖地」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最乾燥的大陸,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幾千萬年來,這個地球最南端的遙遠邊疆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達2000米。紐西蘭的萬達站曾記錄到當時地球的最低氣溫———零下89.6度,在這樣的低溫下,普通的鋼鐵會變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開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是一片冰晶。

  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科學家們對南極及其陸架區礦產資源了解得並不多。但已經在南極發現礦床、礦點百餘處。其中鐵礦是南極大陸所發現的儲量最大的礦產,主要位於東南極。南極洲深海也不斷有一些生物新物種被發現。不過目前南極禁止一切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隨著眾多科學考察站在南極地區相繼建立,人們逐漸認識到該地區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擁有寶貴的科學資源。科學家這樣描述:「南極碩大無朋的亙古冰蓋,如同一座蘊藏著無數歷史上大氣和氣候寶貴信息的圖書館;南極也是最好的研究地球空間的地區;除了大氣,南極還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宇宙的地方……」  

  全世界爭著來南極考察

  對南極展開考察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為目前南極考察站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美國、俄羅斯(前蘇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其中,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俄羅斯的東方站最為著名。東方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個,海拔3600米。這裡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相當於其他大陸5600米高的空氣含氧量。東方站也幾乎是南極洲最冷的地方,被稱為南極的「寒極」。

  南極科學考察的領域由早期為商業目的而進行的海洋、氣象觀測,逐漸發展到今天的海陸空及外層空間的全方位的科學考察。包括對未來全球氣候和溫度有影響的冰川、臭氧和大氣觀測,關係到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未來的礦物、海洋生物資源和淡水資源的研究,以及南極大陸作為科學實驗室提供良好條件的地殼變化、地層構造和空間科學的研究。南極科學研究的手段以及技術裝備日益現代化和高技術化。僅破冰船而言,儘管耗資巨大,但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德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上世紀80年代均建造了現代化的破冰船。

  「即便現在來說,兩極也算是人類調查最少的區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惠根接受採訪時形容,南極就像一個天然的科學實驗室。他說,巨大的南極冰蓋提供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靈敏指示物。由於全球變暖,南極冰川正在變薄變小。根據英國哈利5號科考站收集的信息,建有哈利5號科考站的一塊巨冰已經開始斷裂。如果全球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變暖,用不了10年,哈利5號科考站就可能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和125年的國際極地考察歷史相比,中國1984年進行了首次南極考察。「一船三站」常被形容目前中國極地考察的格局。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長城站和中山站已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在此次第24次南極考察任務中將要進行大修,包括新建900多平方米科研樓、600多平方米綜合活動中心、遠程通訊網絡系統建設、985.56平方米的車庫等。

  南極科考與探險不可分

  在南極,一個考察站就相當於一個完全獨立的城鎮。美國的麥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極考察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有各類建築200多棟,包括10多座三層高的樓房,建有可以起降大型客機的機場,通訊設施、醫院、電話電報系統、俱樂部、電影院、商場一應俱全,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麥克默多站的夏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就像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極第一城」的美稱。

  南極的捷克斯洛伐克站曾是各國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中最小、條件最差、人數最少的常年考察站。它的全站建築僅是兩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無水、無電、無任何通訊設備,僅有2名隊員堅守在一個孤島上,在風暴肆虐的南極隆冬,仍然堅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氣象觀測。據了解,目前英國在南極地區工作的有200多名各類工作人員,其中35名是女性。有趣的是,自從1989年南極考察處首次接收女性以來,已經有30多對夫妻在極地環境中速配成功,過起了同甘共苦的科研生活。

  在寸草不生的南極,糧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給自足,即便是隨處可見的企鵝和海豹,也不允許隨意捕殺,所以,考察隊員的所有食品都必須從其他的大陸帶來。但夏季一過,多數考察站都要自己解決蔬菜問題。生豆芽是中國科考隊在南極的獨門絕活兒,把黃豆放在考察站的溫室中,蓋上毛巾,讓它們緩慢但茁壯地成長。在南極,動物因為沒有被傷害的恐懼記憶,對人類非常友好。企鵝會大搖大擺地走過來合影。遠離城市的喧鬧,科研人員在冰天雪地的南極,長時間的科考活動不僅充滿危險,也會使科考隊員心理上產生波動。在外國南極站上,有的因不甘寂寞、孤獨,私自外逃而身亡。

  被譽為國際極地科考「奧林匹克」盛會的國際極地年時隔50年之後又在全世界鋪開。包括針對北極在內的各國科學家遞交的1200項計劃建議書,「讓人看到了人類探索南北極的雄心」。人們希望把在南極科考中取得的項目成果轉化利用,尤其是在解決能源汙染,物種延續方面。中國也推出了「熊貓計劃」,期待揭開更多南極的奧秘。▲(來源:環球時報 記者 餘建斌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責任編輯:張婧)

相關焦點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夏至,被稱為南極仲冬節,這一天陽光從直射北回歸線往南移,漫漫極夜中的南極大陸即將迎來新的曙光。來源:B站UP主@李航_Antarctic為普及南極科學考察知識,激發年輕人對南極科考和科學探索的熱情。其實許多越冬的科考隊員都是90後,有的也是B站用戶,他們在祖國萬裡之遙的世界之南,不僅要維持科考站正常運轉,還要進行科學考察研究,365天挑戰南極極限生存。
  • 華東師大南極科考人,都經歷了什麼?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先後派出近7000人到南極考察,一批批中國南極考察隊員,推動中國南極科考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極地之南 | 三代科考人》片中的三位科考人,分別代表著南極科考的「拓荒者」、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雪龍2號開啟南極科考徵程南極大陸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5%南極大陸氣候屬於極地氣候,氣候特徵表現為「酷寒、乾旱和大風」,被稱為「白色荒漠」,自然環境極為惡劣。不過,南極大陸是一個科學考察的理想地區,由於沒有常住人口,所以南極大陸很少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天文、氣象等學科的科學研究中具有優勢條件。
  • 雪龍號前任船長談南極科考:科考船要跨「四關」
    昨日上午,中國唯一從事極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龍號」,從上海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記者了解到,此次南極考察,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考察隊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昨日下午,就讀者關心的幾個問題,本報(註:揚子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採訪了江蘇老鄉——「雪龍號」前任船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紹宏先生。
  •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此次科考計劃12天完成42個重點站位的考察作業。自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以來,南極半島海域都是我國南極科考的研究重點。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和副教授陳書燕近期跨越萬裡繪製「南極植物圖譜」,並發現「南極不僅有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且其類型很有代表性。」蘭州大學9日發布消息稱,1月13日,肖灑和陳書燕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 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
    2020年10月4日青島日報01版在西太平洋研究暖池、在南極探索磷蝦——青島多艘科考船假期馳騁深海大洋10月的西太平洋,美麗靜謐。康中平是本航次「科學」號科考船政委,他告訴記者,「科學」號剛剛完成在西北太平洋執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該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及天津科技大學等單位的70名船隊員,研究目的是認識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
  • 盤點中國在南極的5個科考站,你都認識嗎?
    1.長城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南極建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該科考站於1985年2月20日正式落成,現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面積總計約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納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 「侶行·破冰船南極行」平潭啟航 將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主辦方 供圖  開啟南極極地之旅 探索世界勇敢追夢  2017年以來,東南衛視與「侶行夫婦」合力打造《地球之極·侶行》節目,至今已播出三季,全網播放量超過5個億,其中抖音帳號運營僅半年就收穫近百萬粉絲,播放量突破1個億,用傳媒的力量,鼓勵引導年輕人探索世界、創造價值、勇敢追夢。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在比賽進行到44分多時,一道身臨其境題一下子將觀眾帶入了南極。晶瑩剔透的雪山,憨態可掬的企鵝,破冰前行的「雙龍」……閃過幾個鏡頭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科考隊員慄多武出現在視頻中。他說:「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我國南極中山站,儘管時值春節,我們都願意為祖國事業堅守在南極陣地。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南航老師闖南極,探索空間物理科學
    本報訊(通訊員 劉敏 杜選平 方美華 融媒體記者 談潔)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近日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昨天,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該校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全榮輝副教授參與了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他將前往南極中山站考察,依託國際子午圈空間科學計劃,探索空間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相關科學問題。
  • 百年瞬間: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
    1985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建設完成。五天後,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同期】紀錄片《南極,我們來了》: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儀式開始……(敲鑼打鼓、放鞭炮、放國歌)
  • 南極科考重大成果是捕蝦?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這個消息讓不少吃貨們大感振奮,但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南極磷蝦到底是啥,能吃嗎,怎麼吃?撈蝦也需要科考?南極科考都幹啥,為啥科考出一道菜?
  • 特別報導 | 百年瞬間:南極中山站建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臺共同推出特別報導《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1989年
  • 30個國家的科學家啟動人類首次環南極科考
    來自30個國家的50多名研究人員將展開人類歷史上首次環南極洲科學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極大陸及南極洲所有主要島嶼,以期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南大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們對南極洲周邊變化的了解遠不及北極及其附近島嶼,」此次科考的發起者之一、瑞士極地研究所共同創始人腓特烈·保爾森說,「而這些變化起了溫度計的作用,反映正在發生的情況。」   按照保爾森的說法,這次科考項目的規模「前無古人」,很可能「後無來者」。   這次科考項目涉及從生物學到生態學、再到大洋科學等多個互相關聯的領域。
  • 極夜探索 南極科考站六個月黑夜生活
    南極有長達6個月的黑暗時期,這時候北半球正處於炎熱的夏季,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這個時候的南極科考基地是什麼樣子呢?nb.zol.com.cn/508/5084274.html report 123 南極有長達
  • 自拍視頻記錄198天南極科考之旅
    作為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助理工程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屆畢業生郭安博宇,在2019年10月9日至2020年4月23日之間,跟隨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參加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在這198天裡,他不僅運用專業知識,為南極科考提供精準的氣象參考,還拍攝了南極之行的各種見聞,受到眾多「後浪」點讚。
  • 南極為什麼不屬於任何國家?
    為何南極洲被發現二百年來都沒有被事實上佔為領土?世界七大洲中只有南極洲成為了未被瓜分的「最後的淨土」,背後又是什麼樣的原因?第一,19世紀到20世紀初,西方對世界各地的探索與殖民仍在進行中,無論是政府還是探險家們,都對徵服南極有著濃厚興趣,即使南極氣候惡劣不可能成為殖民地,但各國對在南極搶佔地盤的熱情依然不減。畢竟歷史上,殖民地很多都是「先佔先得」,誰都不想坐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