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瞬間: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

2021-02-13 FM912太原綜合廣播

1985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建設完成。五天後,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

【同期】紀錄片《南極,我們來了》: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儀式開始……(敲鑼打鼓、放鞭炮、放國歌)

1984年12月,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隊員登上南極大陸


上世紀80年代初,已經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4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而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是唯一一個在南極問題上沒有表決權的國家。1984年11月20日,由591人組成的我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啟程,搭乘並不具備破冰能力的「向陽紅10號」遠洋考察船,開始了歷史性的遠航。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隊長郭琨說,出發前,所有隊員都籤下了「生死狀」。

【同期】郭琨:我的夫人給籤的字。沒有多餘的話,春暖花開的時候再見。

歷經40天的海上漂泊,1984年12月30日,考察隊登上了南極洲,中國人第一次將五星紅旗插在南極大陸上。

【同期】郭琨:把那面旗插在大地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第一面國旗插在南極洲大地上。


1984年12月31日上午,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奠基典禮隆重舉行


隨後,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考隊隊員頂風冒雪,日夜奮戰,僅用27天的時間就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創造了南極考察史上的一個奇蹟。

1985年2月20日上午,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

【同期郭琨:有的外國人參觀的時候一看,中國人這傢伙,拼命幹啊!就說你一天掙多少錢啊?我說我上這建站,如果為了掙錢,一天給我一萬我也不來。為什麼?就是為了振興中華,為國爭光。


1985年10月,長城站落成不到8個月,在第13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上,中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從此在國際南極事務中獲得了表決權。

長城站之後,更多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陸續建立

監製:高巖

策劃:武俊山李謙

主筆:楊寧馮會玲

播講:長悅

統籌:朱星曉王澤華

製作:單丹丹

用聲音記錄中國

相關焦點

  • 特別報導 | 百年瞬間:南極中山站建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臺共同推出特別報導《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1989年
  • 盤點中國在南極的5個科考站,你都認識嗎?
    該科考站於1985年2月20日正式落成,現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面積總計約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納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3.崑崙站 中國南極崑崙站是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其中崑崙站由於選址在南極內陸的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設計壽命只有10年。同樣,泰山站的設計使用壽命也只有15年。
  •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 2016-02-26 科技日報 陳瑜 【字體:大 中 小】 《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製作完成,長城站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中國牆」包圍南極冰蓋最高點  1月12日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隊再度登頂南極「冰蓋之巔」,1月15日冰雷達探測小分隊因雪地車故障遇險,16日遇險隊員和救援人員安全返回大本營
  • 在南極長城站越冬是怎樣一種體驗?
    1985年2月20日,也是這樣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長城站舉行了落成典禮,標誌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30多年間,從一無所知到建成多個考察站,從沒有一艘專業科考船到如今海陸空立體考察,中國正從極地考察的大國向強國邁進。而在這一進程中,一批又一批中國科考人一次次勇闖生命禁區,他們心懷祖國、心懷夢想,在極地綻放著別樣青春……在南極長城站越冬是什麼感覺?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在這個所覆蓋的巨型冰蓋下面南極洲約有140個以上的冰下水體(包括冰下湖泊),其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冰下湖泊是位於南極洲東部的東方湖,此湖長約250公裡,最寬處約5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此湖的位置接近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的下方,因此得名東方湖(沃斯託克湖),湖面上方是厚約4000米的冰蓋。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中國在南極洲建四個科考站,其中一個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站
    目前有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科研考察站,中國建了4個: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1985年,中國建了第一個科考站長城站,緯度是南緯62°13′01″,在南極圈(南緯66°33′)之外。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距南美洲南部智利的合恩島約960公裡,是距離其他大洲最近的南極地帶,建站條件最好。長城站海拔10米,夏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平均氣溫有隻有-8℃,這在南極洲真是世外桃源。喬治王島不僅有中國的長城站,還有智利、俄羅斯、烏拉圭、韓國等國家建立的科考站。不過喬治王島距離南極大陸仍有約130公裡,在這裡建站還未登上南極大陸。
  • 帶你了解——南極長城站地震臺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考察隊於翌年的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1985年11月,第二次南極科考中,「地震和地磁」被列入了科學考察項目,並確定建立中國南極長城地震臺和地磁臺。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在這個所覆蓋的巨型冰蓋下面南極洲約有140個以上的冰下水體(包括冰下湖泊),其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冰下湖泊是位於南極洲東部的東方湖,此湖長約250公裡,最寬處約5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此湖的位置接近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的下方,因此得名東方湖(沃斯託克湖),湖面上方是厚約4000米的冰蓋。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探究世界的盡頭當地時間2月28日,南極科考隊成功抵達中國南極長城站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南極長城站探秘旅程:企鵝島企鵝銳減
    南極長城站大清早看春晚北京時間1月25日早上7點(南極長城站時間1月24日晚上7點),一場位於地球上最南端的春節晚會在南極長城站舉行。長城站的「春晚」現場,22名奇駿南極探秘隊員與南極長城站上40多名科考隊員一起喜迎新春,歌唱祖國。
  •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回顧中國南極考察站輝煌歷程
    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介紹,本次考察將實施羅斯海西岸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那麼,對於我國在南極已建立的4個科學考察站你了解多少?一、長城站1984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建成。
  • 想去南極旅遊?自然資源部:長城站歡迎你!收好這份指南
    1985年2月15日,長城站建設完成。長城站落成十個月後,在第13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上,中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申請通過的企業可以和長城站取得聯繫,在嚴格遵守《訪問中國南極長城站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安排具體旅遊訪問事宜。   按照申請指南,長城站1號棟作為南極歷史遺址和紀念物,是對外開放的。
  • 我國南極科考隊放大招!要在南極建立首個永久飛機場
    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高登義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
    「i自然全媒體」記者看到這些優美的詩句的第一反應是,肚子裡沒有貨,只蹩腳的幾個詞,翻來覆去搗個稀碎,就會讓人味同嚼蠟。人與自然、物我相溶的佳作,總是讓人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想分享出去。由此,「i自然全媒體」記者想起了近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總決賽。在比賽進行到44分多時,一道身臨其境題一下子將觀眾帶入了南極。
  • 特稿:中國人為何去南極 誰在堅守極地科考
    從這一天開始,財務處將按照冬季補助標準,為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的27名隊員填報補貼申請,極地考察辦公室稱這一項為「艱苦津貼」。這一標準將發放到11月15日。  之前,3月1日,長城站最後2名度夏隊員結束了夏季科考任務離開了長城站,他們日夜兼程,終於在北京時間的5日回到了家裡,對於留在南極越冬的隊員們來說,他們的冬季生活從度夏隊員離開之日起就已經開始了。
  • 在南極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中國幹了這幾件大事!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崑崙隊24日撤離崑崙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16名崑崙隊隊員自本月4日抵達崑崙站以來,開展了天文望遠鏡的維護和往年數據回收、天文臺址測量設備的安裝與運行、深冰芯鑽探設備維護與冰雪採樣、絕對重力測量等科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