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大陸地震活動性較低,地震強度較小,僅在部分地區有較明顯的地震活動。但南極人為幹擾少,且是地磁極所在地,是觀測全球地震和地磁場變化的關鍵地點。
為揭開南極洲的神秘面紗,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開啟了南極考察的新紀元。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考察隊於翌年的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
1985年11月,第二次南極科考中,「地震和地磁」被列入了科學考察項目,並確定建立中國南極長城地震臺和地磁臺。
曾參與我國第二次南極科考的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林雲芳回憶道:去時帶了28個大箱子,裝滿了地磁和地震觀測儀器,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一個低氣壓地區,與我國西藏地區相仿,初到該地的人連走路都喘得厲害。
正如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監測志》中提及:「南極開展地震地磁觀測,成為中國固體地球物理科學界走向全球地震地磁觀測科技舞臺的裡程碑。」
1986年1月林雲芳在長城站安裝地磁儀器
2018年3月,長城站遭遇罕見大風,地震臺觀測房嚴重受損,地震觀測工作被迫中斷,急需儘快恢復並改善南極地震觀測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在中國地震局統籌協調和推進下,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此次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工作,與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主管部門組織任務實施,設計定製了新一代地震觀測儀器和運行保障系統。
2018年12月,中國南極考察隊赴南極長城站開始實施地震臺改建任務。在為期2個月的度夏科學考察期間,在長城站多次統一協調下,動用大型機械設備等,克服了南極冰天雪地的極端氣候條件,完成了老地震臺建築垃圾分類清理、材料和設備的運送、新地震觀測房地基的開挖澆築和觀測房的吊裝以及擺坑的開鑿和澆築等工作,並布設了新購置的極地版低溫甚寬帶地震儀。
新一代地震觀測房的吊裝
2019年2月,在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考察活動中,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任務完成,新一代長城站地震臺正式開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