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南極長城站地震臺

2021-02-15 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南極大陸地震活動性較低,地震強度較小,僅在部分地區有較明顯的地震活動。但南極人為幹擾少,且是地磁極所在地,是觀測全球地震和地磁場變化的關鍵地點。

為揭開南極洲的神秘面紗,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開啟了南極考察的新紀元。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考察隊於翌年的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

1985年11月,第二次南極科考中,「地震和地磁」被列入了科學考察項目,並確定建立中國南極長城地震臺和地磁臺。

曾參與我國第二次南極科考的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林雲芳回憶道:去時帶了28個大箱子,裝滿了地磁和地震觀測儀器,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一個低氣壓地區,與我國西藏地區相仿,初到該地的人連走路都喘得厲害。

正如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監測志》中提及:「南極開展地震地磁觀測,成為中國固體地球物理科學界走向全球地震地磁觀測科技舞臺的裡程碑。」

1986年1月林雲芳在長城站安裝地磁儀器

2018年3月,長城站遭遇罕見大風,地震臺觀測房嚴重受損,地震觀測工作被迫中斷,急需儘快恢復並改善南極地震觀測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在中國地震局統籌協調和推進下,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此次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工作,與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主管部門組織任務實施,設計定製了新一代地震觀測儀器和運行保障系統。

2018年12月,中國南極考察隊赴南極長城站開始實施地震臺改建任務。在為期2個月的度夏科學考察期間,在長城站多次統一協調下,動用大型機械設備等,克服了南極冰天雪地的極端氣候條件,完成了老地震臺建築垃圾分類清理、材料和設備的運送、新地震觀測房地基的開挖澆築和觀測房的吊裝以及擺坑的開鑿和澆築等工作,並布設了新購置的極地版低溫甚寬帶地震儀。

新一代地震觀測房的吊裝

2019年2月,在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考察活動中,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任務完成,新一代長城站地震臺正式開始運行。

相關焦點

  • ...重特大或敏感環境事件5小時內鬚髮權威信息 南極長城站地震臺...
    截至2018年底,三級醫院已派出超過6萬人次醫務人員參與貧困縣縣級醫院管理和診療工作,門診診療人次超過3000萬,管理出院患者超過300萬,住院手術超過50萬臺。通過派駐人員的傳、幫、帶,幫助縣醫院新建臨床專科5900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超過3.8萬項。
  • 南極也有地震臺——在最南端聆聽地球「心跳」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南極作為地球上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多年來吸引了眾多科學家來此探尋未知世界的奧秘。  前不久,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任務圓滿完成,新一代長城站地震臺正式運行,標誌著中國在南極進行地震觀測的基礎設施和數據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您知道嗎——南極也有地震臺。
  • 在南極長城站越冬是怎樣一種體驗?
    就在這漫天風雪中,看到了獵獵的五星紅旗——中國南極長城站到了。1985年2月20日,也是這樣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長城站舉行了落成典禮,標誌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30多年間,從一無所知到建成多個考察站,從沒有一艘專業科考船到如今海陸空立體考察,中國正從極地考察的大國向強國邁進。
  • 想去南極旅遊?自然資源部:長城站歡迎你!收好這份指南
    想去南極旅遊嗎?機會來了!   9月10日,自然資源部網站掛出《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申請指南(試行)》,開放赴南極長城站旅遊申請。
  • 南極長城站探秘旅程:企鵝島企鵝銳減
    南極長城站大清早看春晚北京時間1月25日早上7點(南極長城站時間1月24日晚上7點),一場位於地球上最南端的春節晚會在南極長城站舉行。長城站的「春晚」現場,22名奇駿南極探秘隊員與南極長城站上40多名科考隊員一起喜迎新春,歌唱祖國。
  • 最後一片「淨土」被新冠攻破 南極長城站還好嗎?
    來源:澎湃新聞新華國際頭條微信公號12月25日消息,近日,智利南極基地出現新冠疫情的消息引發全球關注,這意味著全球七大洲中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新冠病毒攻破。據新華社駐智利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中國第36次南極長城站越冬隊目前一切正常。
  • 百年瞬間: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
    1985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建設完成。五天後,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同期】紀錄片《南極,我們來了》: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儀式開始……(敲鑼打鼓、放鞭炮、放國歌)
  • 關於地震那些事(下)|地震臺|大地震|災害|地震儀_網易訂閱
    之後四川爐霍、雲南大理、甘肅古浪相繼發生災難性大地震。防震減災迫在眉睫,1929年,李善邦先生踏入了一生的中國地震研究事業,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地震觀測臺!    我國的第一個地震臺——鷺峰地震臺  第一臺地震儀  在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的展覽室,照片中的一臺儀器是由中國人設計並製造的第一臺地震儀
  • 中國長城站,附近地衣、苔蘚植物和藻類大量生長,建設設施齊全
    世界上有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80個科研站,它們大多位於南極邊緣地區。南極常年科研站規模普遍較大,建設設施齊全。人們常年在站裡工作。這些臺站有許多科研項目和先進的實驗手段。許多項目全年都在持續進行。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的科研站。
  •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嗎?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的工作和生活嗎?那就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南極長城站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就像一座建在南極冰雪王國的微型城鎮我國在南極有2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下面,我們跟隨「雪龍探極」一起揭秘我國南極考察站安全運行背後的「密碼」。
  • 首架極地飛機穿越南極最高區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長城站電 記者從中山站獲悉,當地時間9日下午,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飛越位於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的崑崙站,持續飛行2600多公裡安全返回中山站。  當地時間9日13時31分,「雪鷹601」從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飛行4小時23分後成功飛越崑崙站上空,飛行9小時4分鐘後返回中山站,持續飛行2623公裡。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帶你了解兩極地區為何沒有地震發生,隕石又為何多出現在南極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根據儀器測定,地球每年越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能讓人感覺到的地震平均每年有100次以上。給人類帶來嚴重破壞的地震,每年也有17-18次。然而,在南北兩極卻從未發生過地震,這是為什麼呢?
  • 地震臺題材電影《我要去遠方》公映 帶你觸摸地球心跳
    你知道地震臺站在哪裡?地震如何監測嗎?你知道地震臺站人員會經歷哪些故事嗎?在時光展區,分布著不同年代的地震監測儀器,其中DD-1型三分向短周期地震儀和BBVS-60型三分向寬頻帶地震計引人注目。每個人都要了解必要的地震科普知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這樣才能在危難來臨時沉著冷靜應對。電影《我要去遠方》講述了遠赴偏遠山區地震臺站工作的大四實習學生楊凱在臺長老安、同事廖星的影響下,實現自我改變和成長的青春勵志故事。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東半球
    此後,「雪龍」號3次成功穿越西風帶,先後完成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卸貨補給任務和在阿根廷烏斯懷亞港的油料、淡水補給,於22日正式踏上奔赴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徵程。在此次考察中,「雪龍」號已累計航行13400餘海裡(1海裡等於1.852公裡)。    「雪龍」號大副朱兵說,返回東半球後,「雪龍」號仍將沿著南緯60度向東航行,預計於12月8日左右抵達中山站附近。
  • 帶你了解地震帶
    地震帶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世界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
  • 帶你了解地震帶
    地震帶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繫。世界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
  • 搶先日本一步佔得最佳位置 中國擬在南極架天眼
    作為南極大陸的最高點,DOME A點被認為是南極大陸上除地磁極點、低溫冰點以及地球極點之後最後一個有著極高科研價值的南極點。而前三個極點已經分別被法國、俄羅斯和美國佔據。據介紹,DOME A點不僅是整個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觀測臺址,將DOME A點的觀測研究和我國在南極已有的長城站和中山站的研究相結合,還能使我國對南極的宏觀研究跨上新的實質性的臺階。
  •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回顧中國南極考察站輝煌歷程
    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介紹,本次考察將實施羅斯海西岸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那麼,對於我國在南極已建立的4個科學考察站你了解多少?一、長城站1984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建成。
  • 南極百科:南極條約的籤訂 南極發現者是誰?
    原標題:南極百科:南極條約的籤訂 南極發現者是誰?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公裡,居世界各洲第五位。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