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嗎?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2020-08-12 央視新聞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的工作和生活嗎?那就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南極長城站

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就像一座建在南極冰雪王國的微型城鎮,被人們稱之為南極科學城。

我國在南極有2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

下面,我們跟隨「雪龍探極」一起揭秘我國南極考察站安全運行背後的「密碼」。

△南極中山站

考察站是如何安全運行的呢?

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吃、穿、用、水、電、交通、通信等,同樣,在南極荒無人煙的「白色沙漠」上,確保常年考察站安全平穩運行的關鍵就是:正常的餐飲和醫療,穩定的電力供應,可靠的供暖系統,順暢的給排水系統,高效的通信保障,安全的建築設施和性能良好的車輛與工程機械設備等。

即使是在嚴酷的寒冬,科學觀測工作也不能停止,為了保證科學研究項目正常開展,保證常規觀測項目連續不間斷地進行,考察站後勤保障工作至關重要,它直接關係到科考隊員的生存、觀測數據的質量、科學研究的進展。

越冬後勤崗位有哪些?主要職責又是什麼呢?

常年考察站在越冬期間,除科考崗位外,還設有醫生、廚師、電子工程師、車輛機械師、發電機械師、電工、水暖工和維修工等8個後勤崗位。

△中山站機械設備

醫生、廚師的崗位大家比較易於理解,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其他6個崗位:

◆電子工程師,保證考察站與國內的正常通信,並對站區通信設備進行維修維護;

◆車輛機械師,管理與運維考察站上20多臺車輛與工程機械設備,負責操作運行、維護保養、故障排除等工作;

◆發電機械師,負責發電機組的正常運行,保障考察站24小時供電;

◆電工,負責供配電,電氣維修;

◆水暖工,不僅要負責保障站區給排水正常,而且要保證全站的供暖正常;

◆維修工,負責建築設施維修,垃圾處理等。

△中山站夏季停車場

這些崗位,在國內可能平凡無奇,在南極卻容不得半點差池,正是他們的堅持與堅守,維繫著考察站的「生命線」。

在孤立無援的南極,需要連續工作長達一年以上,隨時面臨風險和挑戰,每個崗位都需要獨立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解決各種現場問題。

南極極端的工作環境,考驗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術水平和實操能力,更是堅強的意志與信念。

如何培養合格的越冬後勤保障人員?

由此可見,合格的越冬後勤保障人員對於保障科考站的正常運轉、保障科考人員科考工作的正常進行是多麼的重要。這就需要拿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氣神,在國內加強技能考核培訓,到南極確保以一頂十、萬無一失。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選拔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站越冬後勤崗位隊員時,自然資源部國家南極考察訓練基地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的技能考核培訓。

◆歷時1個月,按照不同崗位, 50人次先後前往蘇州、崑山、重慶、柳州、蚌埠、成都、廈門和上海等地的設備生產廠家,開展工作艇、裝載機、汽車起重機、挖掘機、水暖與鍋爐設備、廚藝、通信和發電機組等項目的技能考核培訓。

△發電機械師和電工崗位發電機組技能考核培訓

△車輛機械師挖掘機技能考核培訓

△車輛機械師汽車起重機技能考核培訓

△車輛機械師工作艇技能考核培訓

技能考核培訓,

◆一方面是對通過第一輪面試的隊員進行實操考核;

◆另一方面是根據南極考察站的在用設備種類和型號,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

正是在不斷的培訓、考核、選拔中,最終確定南極考察站執行越冬任務的人。

【背景小知識】

南極科學考察站從功能上劃分,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常年科學考察站一般規模較大,各種建築設施齊備,一年到頭都有人在站上工作。

(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陳卓然)

相關焦點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人類為什麼對南極科學考察產生興趣的?南極考察起源在這裡!
    為了緩和矛盾,美、英、蘇、法等12國於1957年7月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南極會議,與會國家同意暫時擱置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強調對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合作精神,協調各國的考察計劃,決定由12國分別在南極洲不同地區設立50個越冬科學考察站。由美蘇兩家進行南極內陸的考察活動。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其實許多越冬的科考隊員都是90後,有的也是B站用戶,他們在祖國萬裡之遙的世界之南,不僅要維持科考站正常運轉,還要進行科學考察研究,365天挑戰南極極限生存。多領域極地科學家在線答疑接下來的環節是乾貨滿滿的「南極萬象雲講堂」,前幾天我們官宣直播的時候,收集到了一大波小夥伴們關於南極、科考各種問題和疑惑,比如:@EMliu皇叔:生態學研一,就想問問申請極地科考隊過冬一般啥條件,現階段人生理想就是極地科考
  • 人類南極「航空探險」考察,尋找傳說中納粹南極地下城最驚心動魄
    不放心的美國決定去探個究竟,同時查明南極大陸上寶貴的礦產資源。這次探險可謂規模巨大,美國軍方派出了一支由旗艦、航母、運輸艦、潛艇、驅逐艦、破冰船、油輪、雪橇隊武裝起來的「特種部隊」,共有1400多人。在勘測行動中,「喬治一號」飛機不幸墜毀了。一名倖存者回憶說:「天氣突然變了:飛機在暴風雪中飛不起來了,我們掉頭返回基地。可是飛機還是不停地下降,最後一頭撞在一個山頂上。
  •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因為毫無準備,又是第一次出國,對南極洲的了解甚少,但我們登上南極大陸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很大,其意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夙願,開啟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新篇章。萬一回不來,請不要把我的遺體運回,就讓我永遠留在南極大陸,我的墳墓可以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第一次南極考察的標記……」第二次前往南極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進行我的專業研究——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科考站和管理的經驗。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回顧中國南極考察站輝煌歷程
    8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介紹,本次考察將實施羅斯海西岸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那麼,對於我國在南極已建立的4個科學考察站你了解多少?一、長城站1984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建成。
  • 我國南極科考隊放大招!要在南極建立首個永久飛機場
    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自從1985年2月南極長城站建立,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便日新月異。至今,我國已建立4個科學考察站。我國自主生產的「雪龍2號」也將於2019年上半年下水投入使用。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正在邁入世界前列。
  • 我國建立了哪些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國已在南極建立四個科考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新建的泰山站。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山站地處南極圈之內,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現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他從我國極地考察船的歷史講起,介紹了「雪龍」號的執行任務情況和取得的榮譽,以及本次南極考察「雙龍探極」的路線情況。「『雪龍』號自入列以來,已經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航行保障任務,安全航行4000多天,航程達750000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35圈。」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如今我國形成了「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
  • 如果當年不是蘇聯,或許我國就不能在南極建科考站了
    在1940年以前,智利忙於內務,對於南極一直無力顧及,但是到了1940年,智利宣布在西經53度到90度之間,所有已經發現的,或者沒發現的島嶼都屬於智利,更是宣稱智利早在十六世紀就發現了南極,所以智利理所應當對南極提出主權要求。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拓荒者黃洪亮:三赴南極 為我國磷蝦開發拿回第一手資料
    東方網記者劉輝7月10日報導:假如給你一次機會,你願意奔赴南極科考嗎?假如路途艱辛、再來兩次呢?2005年,來自上海東海水產研究所的黃洪亮首次踏上南極科考的徵程。2009年、2011年他冒著危險再赴地球之南「約會」磷蝦。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想去南極旅遊?自然資源部:長城站歡迎你!收好這份指南
    想去南極旅遊嗎?機會來了!   9月10日,自然資源部網站掛出《赴南極長城站開展旅遊活動申請指南(試行)》,開放赴南極長城站旅遊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