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2020-09-05 科學人文在線


南極洲,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土著居民、唯一未被開發的大陸,同時也是一個自然資源寶庫,是天然的科學研究聖地。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極地徵途:中國南極科考日記檔案》真實準確地記錄了中國極地考察驚險曲折、眾志成城的感人歷程,帶領我們回到那個科技工作者在祖國需要時紛紛挺身而出、排除萬難、開創新天地的火熱時代,賦予我們走向未來的勇氣和力量。


1984年11月,我參加了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乘「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在海軍「J121」艦的護航下,從上海出發,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海上顛簸,抵達了位於西南極的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地區。我作為測繪班班長成為首批登陸南極大陸的衝鋒隊隊員,為我國建立南極第一個考察站—中國南極考察長城站(簡稱中國南極長城站)承擔了基礎測繪保障工作,測繪了中國南極第一幅南極地圖,命名了中國第一個南極地名。經過 54名首批登陸南極隊員履冰臥雪、艱苦卓絕的拼搏與奮鬥, 1985年 2月 20日,鮮豔的五星紅旗終於在南極上空高高飄揚!中國南極長城站終於矗立在地端南極!中華兒女多少年的夢想終於成真!南極洲終於有了炎黃子孫的第一塊立足之地!


上海碼頭(1984年11月20日 陰)

就要啟程遠航了,中國人就要圓南極夢了。

昨晚,儘管幾天來上貨裝船勞動的超負荷量已讓人筋疲力盡了,但是,我就像要嫁出遠門的閨女一樣,被激動、興奮的心情折騰得一夜翻來覆去仍然無法入睡。一早起來,我匆匆地喝了幾口稀飯,就在船艙裡「梳妝打扮」起來。早晨8時 35分,「嗚!嗚!嗚!」幾聲長鳴的汽笛撕破了寂靜的晨空,全體集合碼頭上鑼鼓喧天、人山人海,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的四個單位有南極考察隊、南大洋考察隊、「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圖 1-1)和海軍「 J121」打撈救生艦,共 591人,分為百姓、軍人兩隊排列在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的浦東 10號碼頭上。少先隊員奏著軍樂,生龍活虎的小夥子敲鑼打鼓,構成了碼頭上一幅色澤絢麗、動人心弦的畫面(圖 1-2)。

9時左右,當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武衡主任和各部委來送行的領導進入會場時,幾十名記者蜂擁而上,十幾部攝像機和不計其數的照相機在人群中掃來閃去,當首任南極考察隊隊長郭琨從武衡手中接過隊旗時,我也扛著攝像機拼命往裡擠,卻被記者們毫不謙讓地擠了出來。這時,我才發現,像我這樣的斯文書生是很難搶到鏡頭的。

圖1-1 「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

圖 1-2 上海碼頭上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

在武衡致簡短的歡送詞後,萬噸巨輪準備起錨。我們這些遠徵人員登上舷梯。碼頭上人湧如潮(圖 1-3)。此時,呼喊聲、樂器聲、鞭炮聲、廣播聲相互交錯,幾乎使浦東的這個小碼頭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噪聲發源地。約 10時,幾聲「隆隆」炮響,巨輪起動了。頓時,黃浦江的兩岸沸騰起來。我們都擠在「向陽紅 10號」科學考察船右舷甲板上憑欄佇立(圖 1-4)。船徐徐離岸了,碼頭上無數雙熱情的手揮舞著。這時,我趕快舉起攝像機,對著國家測繪局專程來歡送三名測繪隊員的劉丕副局長和科教處周志清同志「咔嚓」「咔嚓」幾下後,想趕快用變焦遠攝鏡頭抓拍那些淚珠成串的母親、妻子來告別時的面部特寫,然而,誰知我的眼睛也開始模糊不清了。

圖 1-3 碼頭上送行的人群

圖1-4 鄂棟臣教授在「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右舷甲板上憑欄佇立

歡送的聲音漸漸變弱,碼頭上「五彩繽紛」的人群慢慢縮小成遠處岸邊的一條黑線。兩艘萬噸巨輪宛如沉睡數千年的蛟龍覺醒,「呼啦啦」地在黃浦江上翻騰著衝向東海。這時,我發現船上所有人都像是服下鎮靜劑一樣,變得非常安靜,而我也感到自己極度熱漲的大腦像是被冰塊冰著而收縮起來。啊!茫茫幾萬裡的航渡,中國科學考察隊第一次到南極去,任重道遠,面臨很多未知的困難,這將需要我們付出多大的勇氣!但這也將揭開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上新的一頁!

本文內容來源於中宣部2018年重點主題出版物《極地徵途 : 中國南極科考日記檔案》(鄂棟臣著),內容有刪減,題目為編者所加。點擊下方「擴展連結」可以立即訂書。

相關焦點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話    《南北極地圖集》由序圖組、南北極概覽圖組、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附錄七個部分組成。序圖組主要反映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南北極概覽圖組主要以各類專題地圖表示南北極的資源與環境,以及人類在南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等;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和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按照南極洲的「地」和北極的「邊緣海」,分別反映南極洲和北極地區的地理特徵;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北極考察地區圖組重點反映了我國在南北極的測繪科學考察與研究成果;附錄包括中國南北極測繪大事記、中國命名的南極地名、南極條約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
  •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I極地中心·雪龍號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其中 「雪」意味著南極的冰雪世界,「龍」代表中國。雪龍號自首次航行以來,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7月11日,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正式交船,在十月啟航南極,北京時間11月11日13時,雪龍2號順利進入南極,預計將在25日抵達南極中山站,並與前輩雪龍號會師,共同參與南極考察任務。對於南極,大多數人的印象是數不盡的浮冰和冰山。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5月22日,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
  •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今日泰山首發
    (網絡圖片)大眾網泰安11月20日訊(記者張冉)11月20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首發儀式在素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泰山岱頂大觀峰隆重舉行。山東省公司總經理馬志民和泰山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譚業剛為極地科考主題郵局揭牌。首發式上,在場人員還共同見證了中山站、泰山站站長魏福海先生與泰山青少年朋友通過「泰安移動」海事衛星電話跨洋連線南極科考站的歷史時刻。本次發行的《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兩枚,全套郵票面值為2.70元,分別表現南極科學考察和北極科學考察。
  •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北京時間10月27日,在長春參加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極地工作在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相較極地強國尚存差距,未來要注重培養更多的年輕後備軍。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陳靜陳超)「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
  • 極地考察船在南極海冰區航行都會遇到什麼風險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情況正常,已經駛離阿蒙森海冰山密集區,於1月22日凌晨恢復正常走航觀測。消息傳來,國人在為「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化險為夷感到驚喜之外,也希望了解更多關於極地考察船在南極考察的相關知識。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我國是南極考察的後來者。從1882 ~ 1883 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 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 1883 年、1932 ~ 1933 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 ~ 1958 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
  • 《侶行》主人公從舟山出發,開啟新的南極徵途!
    中國網際網路首檔自製戶外探險真人秀《侶行》節目主人公張昕宇和梁紅夫婦帶領五十多名同伴,開始了南極考察的新徵途。  2018年,張昕宇和梁紅夫婦耗資上億元從國外購入一艘老舊破冰船,改名為「北京海洋領導者」。這艘1982年日本建造的破冰級別最高的破冰船經過一年多的維修改建,於2020年1月8日在舟山原野船廠順利交付。
  • 海洋日報|中國極地科學基礎研究確定6大優先領域
    國內時事1.中國極地科學基礎研究確定6大優先領域 10月8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在「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表示,由極地考察辦公室牽頭組織編寫的《極地科學基礎研究優先領域》規劃,已確定6大優先領域,希望未來5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11月10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 「雪龍2」號的2020丨3次極地考察 獲得2項殊榮
    3次極地考察2020年4月23日,「雪龍2」號和「雪龍」號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著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此次南極考察歷時198天(2019年10月15日啟航),順利完成南極陸地科學考察與工程技術維護以及相關海域調查等62項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
  • 首架極地飛機穿越南極最高區
    此次飛行全面驗證了飛機的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續航能力和適應南極高原環境複雜條件的技術性能。飛機搭載的多套先進科學設備也獲得了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數據。  崑崙站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距離海岸線1200多公裡,年均溫度為零下58.4攝氏度,空氣稀薄,是南極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大名鼎鼎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它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的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7月15日,「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執行我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從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國科考工作者勇闖極地,從第一次將五星紅旗插上南極洲,到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建起考察站;從沒有一艘專業極地科考船,到海陸空立體化協同作業;從帶回第一塊南極隕石樣品,到領跑南大洋系統研究。35年前,首闖南極的日子還歷歷在目,一個月後,中國南極考察隊又將第36次出發。目的地,依然是那片遙遠而神秘的極地大陸。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
    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參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項目,然而我國正式組隊的考察則始於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