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北京時間10月27日,在長春參加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極地工作在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相較極地強國尚存差距,未來要注重培養更多的年輕後備軍。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北京時間10月27日,在長春參加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極地工作在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相較極地強國尚存差距,未來要注重培養更多的年輕後備軍。

  中國開展極地工作至今僅有33年,卻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目前,中國已經順利完成羅斯海新建南極考察站選址工作,這將是中國的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在北極,中國也首次實施了環北冰洋考察。

  【同期】(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王汝建)

  未來極地會遇到很大的挑戰,它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歷史是怎樣變的,需要我們依據過去自然規律的變化,來預測未來的這種氣候變化。

  【解說】王汝建坦言,中國的極地研究與世界極地考察強國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但是隨著國家的支持、年輕隊伍的不斷成長,相信中國會逐步跟上國際步伐。

  【同期】(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王汝建)

  相對國外來講的話,特別像發達國家,像美國、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那麼科研隊伍的話,我們還是需要加強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國家要投入,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年輕人。

  【解說】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南極冰蓋最高點Dome A區域進行深冰芯鑽探工程的國家,吉林大學極地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崑崙站黨支部書記張楠介紹,執行深冰芯鑽探任務的隊伍裡,不乏大量「90後」,他們在南極實現了Dome A區域深冰芯鑽探總進度突破800米,這是國際上公認的比較難鑽進的區域。

  張楠介紹,目前中國正在不斷改進深冰芯鑽探技術和裝備,在逐漸縮小與極地考察強國的差距。

  【同期】(吉林大學極地研究中心副教授 張楠)

  因為我們國家對這個項目開展的還是比較晚的,所以說目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目前我們是正在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技術,研發我們自己的裝備,在逐漸地縮小和極地考察強國的差距。

  記者 李彥國 金喬 長春報導

關鍵詞:加快 極地 探秘 步伐

分類名稱: 國內

相關焦點

  • 極地強國建設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網上海10月27日電(記者谷業凱)2016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27日在上海召開。年會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山青做了大會發言,國務院參事徐錠明和澳大利亞南極局Gwen Fenton女士在會上做了特邀報告。
  • 評論:極地科考,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經之路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記者吳晶晶 羅沙)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4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8日建成開站。作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後我國在南極建設的首個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國極地科考史上又一個新起點,也必將成為我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又一堅強基石。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5月22日,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
  • 老船長分享雪龍號極地探秘故事
    珠江時報訊(記者/李春妹)昨日,2020雪龍號專家極地科普巡講在佛山舉行,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船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原黨委書記魏文良以自己親身經歷,向佛山的「極地科考迷」分享雪龍號的極地探秘故事。
  • 極限工況 強悍設備 乘著「雪龍號」柳工設備奔向極地探秘
    極限工況 強悍設備 乘著「雪龍號」柳工設備奔向極地探秘2017-11-07 | 發布者:小編在線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11月3日   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專用碼頭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南北極地圖集》首發儀式    在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之際,一部由國家測繪局、國家海洋局聯合監製,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主編,眾多測繪、極地專家傾情打造的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中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
  • 探秘極地 2020科學之夜中國航海博物館專場活動舉行
    ,2020新一期科學之夜專場活動於7月24日至26日登陸浦東新區中國航海博物館,邀親子共赴一場極地探險之旅。  本次科學之夜中國航海博物館專場主題為《相約臨港 探秘極地》,由上海科技節組委會辦公室指導,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科技會展有限公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彩虹魚深海科普體驗基地聯合主辦,共設中國航海博物館、彩虹魚深海科普體驗基地兩個會場。
  • 《極地國家政策研究報告(2012-2013)》出版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進行的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強調指出,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更加顯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
  • 「學習強國」平臺三次轉載大連理工大學極地科普文章
    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已到達了北緯86度,超過了我國以往北極考察記錄。根據此次破冰試驗經歷,為更好地向大眾普及破冰船相關知識,李志軍教授團隊以《「南徵北戰」破冰忙—漫談「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破冰能力》為題,撰寫科普文章,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破冰船破冰實驗和背後的科學道理。全文發表在中國自然資源報,並被「學習強國」平臺轉載。這是李志軍教授團隊第三篇被「學習強國」轉載的極地科技科普文章,充分體現了我校極地海洋工程的實力。全文如下。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領導班子最新任命!
    李赤一宣布自然資源部黨組決定:孫波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黨委書記,張體軍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副主任。一是進一步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密結合我國極地工作業務發展實際,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進一步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的第一責任,深入推進極地中心黨風廉政建設,抓好班子、帶好隊伍,營造清正廉潔,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三是深化改革創新,勇於擔當作為,更加面向極地中心的新「三定」方案,更加面向極地戰略性工作重點任務內容
  •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今日泰山首發
    (網絡圖片)大眾網泰安11月20日訊(記者張冉)11月20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三十周年》郵票首發儀式在素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泰山岱頂大觀峰隆重舉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辦主任王建國、考察業務處處長趙萍,中國集郵總公司總經理劉燕明,山東省郵政公司總經理馬志民、副總經理林令才,泰安市委常委、副市長劉衛東以及當地黨委政府相關領導出席了首發式。首發式上,泰安市政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領導分别致辭,中國集郵總公司總經理劉燕明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辦主任王建國共同為郵票揭幕。
  •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I極地中心·雪龍號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其中 「雪」意味著南極的冰雪世界,「龍」代表中國。雪龍號自首次航行以來,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作為雪龍2號前輩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已在南極工作了二十多年。它是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承擔著物資補給運輸、科考隊員交替、南北極大洋調查等三大任務。雪龍號肩負重任,說起其由來,卻頗為不易。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高層次科學研究管理保障隊伍
    中國網3月12日訊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主要開展極地雪冰-海洋與全球變化、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空間天氣、極地生態環境及其生命過程以及極地科學基礎平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建有極地雪冰與全球變化實驗室、電離層物理實驗室、極光和磁層物理實驗室、極地生物分析實驗室、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分析實驗室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 我國形成兩船、六站等極地考察保障格局
    從10月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已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形成「兩船、六站、一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今年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自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
  • 中國首部《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極地影響力提升
    《南北極地圖集》  人民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段欣毅)我國第一部反映南北極自然地理環境與我國南北極測繪科學考察成果的地圖集《南北極地圖集》日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圖集的首發儀式於22日下午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
  • 第二屆中國極地青年論壇在中國科大召開
    5月25—26日,由中國極地青年科學家協會(APECS China)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極地青年論壇」在中國科大東區活動中心五樓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辦
  • 首屆「魅力極地」紀念我國極地科學考察30周年攝影大展獲獎作品公示
    中國網2月5日訊 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海洋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魅力極地」-紀念我國極地科學考察30周年攝影大展受到社會各界和海洋系統攝影愛好者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現已圓滿結束。本次活動共徵集作品2092幅。
  • 「高冷」雪龍號,我們致敬極地英雄!
    近日,「雪龍」號停靠在中國上海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為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作為中國南(北)極考察隊選用產品,探路者再一次完成了對南極考察隊員們的貼身護航。4月11日,探路者與幸運粉絲一起來到上海,探秘「雪龍」號整體以及內部不為人知的結構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