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地強國建設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網上海10月27日電(記者谷業凱)2016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27日在上海召開。年會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主辦,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山青做了大會發言,國務院參事徐錠明和澳大利亞南極局Gwen Fenton女士在會上做了特邀報告。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國家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長盧霖做了熱情洋溢的開幕詞,他表示,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海洋科考裝備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的神聖使命,三年前的今天,第七〇八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為業界共謀科學考察船發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我國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長盧霖做了熱情洋溢的開幕詞,他表示,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海洋科考裝備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的神聖使命,三年前的今天,第七〇八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為業界共謀科學考察船發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通過高頻對講機,「雪龍」號上,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與執行第33次南極科考「海洋六號」航次任務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進行了近30分鐘的通話。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時刻。上世紀90年代初,「海洋四號」調查船與中國南極科考「極地」號考察船在南極海域碰面,首次實現中國「兩船兩站」的南極考察規模。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兩極是全球變化的放大器」極地科考船、極地考察站、極地內陸車隊以及近年開始服役的極地固定翼飛機,構成了中國極地科考的四大支撐保障體系。35年間,中國南極考察的裝備不斷完善,已經從「抵達南極」走向「研究南極」。從未間斷的極地科考,到底在「考」什麼?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此後,我國相繼建成了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個中國考察站也已經在羅斯海地區完成規劃選址,即將開建。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在科考人員看來,這裡蘊藏著許多與地球和人類息息相關的科學奧秘,有待挖掘和破解。 「人類之所以高度重視極地研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極和北極都最為『敏感』,也最為單純,它們也是影響全球環境變化的最重要的調節器。從全球變暖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類生存與極地變化息息相關,」何高文說。 在「海洋六號」此次航程中,來自同濟大學的肖文申就承擔著與海洋環境變化相關的課題。
-
順應國家戰略需要 促進造船航運發展——論交通強國、海洋強國...
縱觀世界經濟和歷史發展,交通強國也必然是海洋強國和製造強國,建設海洋強國和製造強國一定需要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支撐。船舶檢驗的高質量發展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是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
-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北京時間10月27日,在長春參加2017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極地工作在不斷取得新進展,但是相較極地強國尚存差距,未來要注重培養更多的年輕後備軍。 中國加快極地探秘步伐 年輕生力軍助力極地考察強國建設 【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中國極地考察工作中,助力中國邁向極地考察強國。
-
江南造船開建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船
在經濟航速12節情況下,續航力為15000海裡;在額定人員編制情況下,自持力為60天;航區為 I 類無限航區,這意味著該船可以到達極地、深海等水域進行科學考察。隨著世界經濟進入資源制約發展的瓶頸期,深海大洋已成為國際海洋競爭形勢中的戰略制高點。
-
「學習強國」平臺三次轉載大連理工大學極地科普文章
「學習強國」平臺三次轉載大連理工大學極地科普文章 2020-09-02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9 月 27 日晚 8 點,抖音進行了2020年全世界首次北極科考直播。
-
中國最新極地科考船下水 未來可建核動力破冰船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9月10日,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向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下水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到底「雪龍2」號的性能有哪些提升,「雪龍」兄弟未來將給中國極地科考能力帶來哪些提升呢?就此《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多位專家。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可視化、精準定位、光纖數字傳輸等高科技設備,正提升著我國海洋地質工作的水平。我國的海洋地質工作正在不斷趕超海洋強國,甚至引領這個時代的潮流。 在1個多月的遠洋採訪中,記者接觸了全船60多位科考隊員。與10年前記者參加南沙科考時比較,科考人員年輕多了。 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4歲,大部分為「70後」和「80後」。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是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在「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在我國尚屬首次,這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這一次,氣象部門可謂是老少搭配。事實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新人不止丁明虎一人。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雪龍2"號對極地科考有何重要意義?總設計師回應
吳剛 1978年3月出生,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2000年7月進入中船七〇八所工作,現任七〇八所民船部主任助理,研究員。「急需一艘更強大的極地科考船」新京報:我們為什麼要建造一艘全新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吳剛:「雪龍2」號誕生前,我國唯一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已經服役多年,它是由貨櫃運輸船經過多次改裝而成的。以「雪龍」號的破冰能力,只有等到夏季兩極冰川大面積融化時,才能到達考察位置,而且即使是夏季,也無法深入北冰洋中心區。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海洋六號」科考船從2016年12月底開始在南極海域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航程近7萬公裡、歷時共232天。這是一次從深海大洋向極地冰海跨越的歷史性航程。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一艘高性能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同時還執行了2016年深海地質航次、中國大洋41航次科考任務。
-
海墾母山咖啡登上「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和國家海洋科考船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8日消息(記者 杜倬荷)近日,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旗下的母山咖啡部分產品登上了「雪龍號」中國南極科考船,成為中國遠徵南極的科考隊員的能量保障,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母山咖啡還將供應給「向陽紅21號」等中國海洋科考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