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於9月23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載譽而歸,歷時76天。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這一次,氣象部門可謂是老少搭配。事實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新人不止丁明虎一人。大多數科考隊員都是第一次來北極,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僅有21歲。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任務前行的,有些人的任務從上海一出發就開始了。」 逯昌貴告訴記者,「氣象部門此次科考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走航觀測和大氣化學成分觀測,施放GPS探空氣球,安裝漂流自動氣象站等。」

  漂流自動氣象站包含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長短波輻射、紅外溫度、兩層冰溫等多項觀測內容,所獲得的數據通過衛星實時傳輸回國內伺服器。受冰化、冰裂等因素影響,漂流自動氣象站只能建立在浮冰上,一般可以維持半年,之後便會掉落到海底。儘管漂流自動氣象站的壽命只有半年,但卻能夠為研究北極氣候和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承擔走航觀測任務的丁明虎,從一出發便開始了觀測試驗。「我承擔的任務主要是測量『雪龍號』走航沿線,如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等多個地區海表面低層大氣中的地面臭氧、溫室氣體、黑碳等大氣化學成分,從而了解它們在全球的分布和海洋對其的吸收能力。」

  「在這次北極科考中,我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看到北極熊。」丁明虎說,「晚上北極熊才出來活動,我睡得太沉因而錯過了。」「如果沒有北極熊來抓你,便可以在外面玩,不過要小心別掉到海裡去。」逯昌貴打趣道。

  據逯昌貴介紹,每當北極科考隊員在冰上進行科學試驗時,「雪龍號」破冰船的隨船隊員都會瞭望周圍是否有北極熊存在,同時,在「雪龍號」破冰船的駕駛臺上也有專人瞭望,如有危險情況,會發出警報,提醒大家迅速躲避。如果情況緊急,科考隊還會出動直升機驅熊。逯昌貴介紹說:「在北極科考的過程中,我曾3次遇到北極熊。有一次我離北極熊只有30米,考察隊出動了直升機,我才轉危為安。極地科考,其實危險是時刻存在的。」

  「北極科考是一種集體行為,是一件國家大事。除了正常的科研任務外,部門之間相互合作也是常有的事情。」逯昌貴說道。在北極科考過程中,逯昌貴和丁明虎協助國家海洋局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施放探空氣球,進行了大氣邊界層觀測,也利用汽艇幫助中國海洋大學開展了海冰光學實驗。

  生活篇

  挑戰與刺激  開啟白色世界之旅

  在這次北極科考的過程中,「雪龍號」遭遇了較前幾次考察少見的密集海冰區的阻擋,往返途中先後3次遭遇颱風和強氣旋天氣帶來的大風、大浪。在前往北極的途中,科考隊遇到濃霧天氣,能見度很差,「雪龍號」前行困難重重。

  雖然天氣條件不給力,但歷時20天後,科考隊進入了北極圈(北緯66°34')。記者了解到,此次北極科考隊最遠到達了北緯81°。逯昌貴說:「在自己的科考經歷中,離北極點(北緯90°)最近的一次是在北緯87°,也就是距離北極點360公裡左右的位置。由於北極是島嶼包圍著海洋,沒有準確的地點,所以我們的地理位置只能用經緯度來描述。」丁明虎補充說:「『雪龍號』破冰船最大的破冰厚度是1.5米。今年冰情比較嚴重,所以在到達北緯81°時,我們就無法再向前走了。」

  極地工作是具有季節性的,而人類無法改變寒冷的氣候。全球幾乎所有的北極科考都選擇在極晝期。極晝對於科考隊員來說充滿新鮮和刺激,隨之而來的是,白天難以入睡,生物鐘紊亂。這對科考隊員的心理素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雖然夏天北極的太陽日夜不落,但溫度仍然很低。「和北京的冬天差不多吧!大概在0℃左右。而冬季氣溫則有-40℃,風速能達到40秒/米左右。」逯昌貴描述道。「在此次科考過程中,這裡的天氣大多是霧天,能見度很低。還好空氣非常清新。」丁明虎說道。

  「除了科研任務之外,沿途的美景、美食多嗎?」記者的好奇心被傳奇的白色世界所吸引。

  「我們76天的行程沒有沿途停靠港口,周圍全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海洋,美食更是無從談起。」逯昌貴說道,「而且北極周圍也沒有其他國家,全都是海冰,科考隊員所有吃的東西全是從國內帶過去的。」

  「在前三分之二的行程中,我們可以吃到蔬菜,之後吃的就是方便麵、速凍水餃等。」丁明虎向記者說起整個航行過程中的飲食情況,「隨船醫生會定期給我們進行身體檢查,發放一些維生素片。」

  談起生產生活用水,更是馬虎不得。「雪龍號」24小時熱水供應不斷,平均每天要淡化30噸水用於洗漱,而科考隊員平時飲用的水則是從國內一出發就帶好了。不得不提的是,在「雪龍號」上的所有垃圾都要分類處理。金屬類垃圾由科考隊員直接帶回國內,可降解燃燒的垃圾要隨船進行環保處理,食物殘渣等則直接放入海洋。

  除了科考隊員可以去北極,公眾也可以去嗎?逯昌貴介紹說:「目前,普通人只能跟隨旅遊團前往北極。他們有可能到達我國首座北極考察站——黃河站(北緯78°55',東經11°56')參觀,但只能在外圍參觀兩小時左右。一般來說,只有國家級的科考隊才會穿越北冰洋。」

  逯昌貴說:「明年我就要退休了,希望更多的青年學者能夠投入到極地氣候科學研究中。」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葉海英)
  

相關焦點

  • 中國極地考察團教授回顧北極76天趣味經歷
    中國極地考察團教授回顧北極76天趣味經歷 2008年09月28日 10:20 來源:現代金報 發表評論   遭遇北極熊、吃蜘蛛蟹、冰上踢足球……昨天,浙江萬裡學院陳吉剛博士作為北極科考人員中的一員,做了76天的「北極人」後,終於搭乘極地破冰船「雪龍」號,抵達位於上海港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回到寧波,總航行12000海裡的北極之行結束。
  • 「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分享參與極地科考經歷
    本報訊(記者江瑜)38歲開啟極地科考之旅,今年68歲還將第13次踏上南極。昨天,極地科考全國巡講活動來到南京站,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和極地探險愛好者分享了他參與極地科考的經歷。
  • 「奇駿SUV技術之王」徵服北極科考隊員
    「奇駿是城市SUV市場當之無愧的技術之王!在許多沒有輪式車通過的地區,奇駿都能如履平地安全通過。」8月14日,北極黃河科考站,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向南都記者介紹起這款踏足過地球兩極的智酷全能城市SUV車型奇駿。
  • 「雪龍號」船長現場分享極地科考故事
    河北新聞網訊(趙宏梅)「魏爺爺,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魏爺爺您說南極冷還是北極冷?」……8月23日晚,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來到石家莊安利體驗館,與石家莊近百位小朋友和家長們分享了他眼中的南北極以及參與極地科考的難忘經歷。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本網12月21日訊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北極的冰川和大海長什麼樣?人類的行為如何影響著北極動物們的生活?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定檔12月21日,盡現北極奇觀與人文...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報導】由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2020年12月21日全國上映。中國空間物理專業研究者劉楊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了屬於他的極夜歷程。作為一名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科考隊員,《光語者》的他,駐守在中國北極黃河站,獨自一人度過120個極夜。劉楊獨自負責機器的開關機以及運行維護、數據檢查,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
  • 中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即將進入北極的科考船
    而隨著現在科學技術以及能力的發展都有了更好的一些突破出現,我們現在就有一艘即將進入北極的科考船,在更大也有一些很好的技術提升。雪龍二號的出現算是我國在這方面的首艘極地科考船,在它的科考方面是非常具有優勢的,由於北極的氣候寒冷,所以這裡就長年被冰雪覆蓋,要想進到這裡去科考的話就必須要將這些破冰,那雪龍二號到底有多牛呢?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難以想像,這名女科學家和她的團隊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保障這樣一艘科考船和全體科考船員平安歸來。  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極地都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存在。就在我們熱衷討論究竟是北方冷還是南方冷的時候,我們可能更會好奇,為什麼好端端一群科學家要把自己送到北極點,在浮冰裡凍上一整年?可能熱衷冒險的朋友們甚至都會有點躍躍欲試,想問問去北極的旅遊路線多少錢了。
  •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 極地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的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在全國上映。作為紀錄電影,《光語者》記錄下了一群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他是武漢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極地科考事業起步較晚、專業人才有限,整體發展水平居於第二梯隊,想要成為極地強國,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幸運的是,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個人:他肩負家國使命,腳踏實地、穩健前行,讓耀眼的中國紅綻放在世界之巔。
  • 少年強則國強 2016樂視超級手機中國青少年北極科考揚帆啟程
    7月20日,由樂視移動贊助的「少年極先鋒——2016樂視超級手機中國青少年北極科學考察團」從北京出發,將前往北極進行19天的探秘之旅。此次科考活動由中國科學教育促進會和湖北省南北極科學考察學會聯合主辦,樂視移動獨家冠名。樂視移動推動青少年科考 培育下一代創新人才   本次考察團由來自全國的25名中小學生組成。
  • 北極科考的意義與目的
    北極科考意義重大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北極在全球變化的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中華民族日益強盛,邁向世紀的今天,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資源己經與我國的經濟建設、環境變遷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北極地區對於中國來說己不是十分遙遠的世界。
  • 史上最大規模北極科考落下帷幕
    「極地」號在經過1年的北極漂流後返回德國不萊梅港。圖片來源:DAVID HECKER/GETTY IMAGES本報訊 近日,隨著德國科考船「極地」號駛進不萊梅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學考察落下帷幕。據E&E News報導,過去1年裡,「極地」號在北冰洋上慢慢行駛,船上的科學家收集了大量關於北極氣候系統的數據,例如雲層、大氣、海洋物理和生物的數據。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2」號返航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雪龍2號創造中國北極科考新紀錄
    「雪龍2」號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也因此,每一年,科考隊員都要經過嚴格的選拔和培訓,才能踏上前往南極的徵途。從喬治王島到冰蓋之巔每年前往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中,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南極」,夏立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第36次南極考察領隊,今年10月,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將第八次奔赴南極。「又要去南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