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於9月23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載譽而歸,歷時76天。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這一次,氣象部門可謂是老少搭配。事實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新人不止丁明虎一人。大多數科考隊員都是第一次來北極,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僅有21歲。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任務前行的,有些人的任務從上海一出發就開始了。」 逯昌貴告訴記者,「氣象部門此次科考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走航觀測和大氣化學成分觀測,施放GPS探空氣球,安裝漂流自動氣象站等。」
漂流自動氣象站包含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長短波輻射、紅外溫度、兩層冰溫等多項觀測內容,所獲得的數據通過衛星實時傳輸回國內伺服器。受冰化、冰裂等因素影響,漂流自動氣象站只能建立在浮冰上,一般可以維持半年,之後便會掉落到海底。儘管漂流自動氣象站的壽命只有半年,但卻能夠為研究北極氣候和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承擔走航觀測任務的丁明虎,從一出發便開始了觀測試驗。「我承擔的任務主要是測量『雪龍號』走航沿線,如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等多個地區海表面低層大氣中的地面臭氧、溫室氣體、黑碳等大氣化學成分,從而了解它們在全球的分布和海洋對其的吸收能力。」
「在這次北極科考中,我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看到北極熊。」丁明虎說,「晚上北極熊才出來活動,我睡得太沉因而錯過了。」「如果沒有北極熊來抓你,便可以在外面玩,不過要小心別掉到海裡去。」逯昌貴打趣道。
據逯昌貴介紹,每當北極科考隊員在冰上進行科學試驗時,「雪龍號」破冰船的隨船隊員都會瞭望周圍是否有北極熊存在,同時,在「雪龍號」破冰船的駕駛臺上也有專人瞭望,如有危險情況,會發出警報,提醒大家迅速躲避。如果情況緊急,科考隊還會出動直升機驅熊。逯昌貴介紹說:「在北極科考的過程中,我曾3次遇到北極熊。有一次我離北極熊只有30米,考察隊出動了直升機,我才轉危為安。極地科考,其實危險是時刻存在的。」
「北極科考是一種集體行為,是一件國家大事。除了正常的科研任務外,部門之間相互合作也是常有的事情。」逯昌貴說道。在北極科考過程中,逯昌貴和丁明虎協助國家海洋局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施放探空氣球,進行了大氣邊界層觀測,也利用汽艇幫助中國海洋大學開展了海冰光學實驗。
生活篇
挑戰與刺激 開啟白色世界之旅
在這次北極科考的過程中,「雪龍號」遭遇了較前幾次考察少見的密集海冰區的阻擋,往返途中先後3次遭遇颱風和強氣旋天氣帶來的大風、大浪。在前往北極的途中,科考隊遇到濃霧天氣,能見度很差,「雪龍號」前行困難重重。
雖然天氣條件不給力,但歷時20天後,科考隊進入了北極圈(北緯66°34')。記者了解到,此次北極科考隊最遠到達了北緯81°。逯昌貴說:「在自己的科考經歷中,離北極點(北緯90°)最近的一次是在北緯87°,也就是距離北極點360公裡左右的位置。由於北極是島嶼包圍著海洋,沒有準確的地點,所以我們的地理位置只能用經緯度來描述。」丁明虎補充說:「『雪龍號』破冰船最大的破冰厚度是1.5米。今年冰情比較嚴重,所以在到達北緯81°時,我們就無法再向前走了。」
極地工作是具有季節性的,而人類無法改變寒冷的氣候。全球幾乎所有的北極科考都選擇在極晝期。極晝對於科考隊員來說充滿新鮮和刺激,隨之而來的是,白天難以入睡,生物鐘紊亂。這對科考隊員的心理素質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雖然夏天北極的太陽日夜不落,但溫度仍然很低。「和北京的冬天差不多吧!大概在0℃左右。而冬季氣溫則有-40℃,風速能達到40秒/米左右。」逯昌貴描述道。「在此次科考過程中,這裡的天氣大多是霧天,能見度很低。還好空氣非常清新。」丁明虎說道。
「除了科研任務之外,沿途的美景、美食多嗎?」記者的好奇心被傳奇的白色世界所吸引。
「我們76天的行程沒有沿途停靠港口,周圍全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海洋,美食更是無從談起。」逯昌貴說道,「而且北極周圍也沒有其他國家,全都是海冰,科考隊員所有吃的東西全是從國內帶過去的。」
「在前三分之二的行程中,我們可以吃到蔬菜,之後吃的就是方便麵、速凍水餃等。」丁明虎向記者說起整個航行過程中的飲食情況,「隨船醫生會定期給我們進行身體檢查,發放一些維生素片。」
談起生產生活用水,更是馬虎不得。「雪龍號」24小時熱水供應不斷,平均每天要淡化30噸水用於洗漱,而科考隊員平時飲用的水則是從國內一出發就帶好了。不得不提的是,在「雪龍號」上的所有垃圾都要分類處理。金屬類垃圾由科考隊員直接帶回國內,可降解燃燒的垃圾要隨船進行環保處理,食物殘渣等則直接放入海洋。
除了科考隊員可以去北極,公眾也可以去嗎?逯昌貴介紹說:「目前,普通人只能跟隨旅遊團前往北極。他們有可能到達我國首座北極考察站——黃河站(北緯78°55',東經11°56')參觀,但只能在外圍參觀兩小時左右。一般來說,只有國家級的科考隊才會穿越北冰洋。」
逯昌貴說:「明年我就要退休了,希望更多的青年學者能夠投入到極地氣候科學研究中。」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