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駿SUV技術之王」徵服北極科考隊員

2021-01-08 騰訊汽車

奇駿的越野性能令其在任何複雜路況都如履平地。

  「奇駿是城市SUV市場當之無愧的技術之王!在許多沒有輪式車通過的地區,奇駿都能如履平地安全通過。」8月14日,北極黃河科考站,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向南都記者介紹起這款踏足過地球兩極的智酷全能城市SUV車型奇駿。

  距離由東風日產、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海洋局共同主辦的「一路向北登峰造極」———東風日產奇駿北極之旅活動啟動15天之後,奇駿作為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活動的後勤保障用車,在科考期間到達了北極核心地帶,為科考隊員提供後勤保障,甚至有科考隊員表示「回國之後考慮買一輛奇駿」。

  國內量產車首入北極

  奇駿所涉足的北極地區,正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反饋最敏感的區域。據悉,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是中國極地考察「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海洋局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之一。而奇駿是首款同時登陸南北兩極的量產乘用車,為本次北極之旅增色不少。

  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反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對全球氣候有著直接影響。因此,本次科考主要考察海洋環境變化和海-冰-氣系統變化過程的關鍵要素,研究考察極區海洋環境快速變化的地質記錄及其對中國氣候的影響,實現對極區地球物理場關鍵要素的調查與構造特徵分析。此外,考察任務還包括了解北極地區汙染物質在各介質中分布情況,考察北極海域生態系統功能現狀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成功應對各種嚴酷考驗

  「結冰路面、急坡、急彎頻繁出現,路況複雜。」此次北極科考隊沿北極圈駕駛奇駿穿越亞洲、歐洲、美洲,途經芬蘭、挪威、冰島、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等北極周邊國家,奇駿成功應對了各種嚴酷的考驗。

  奇駿集智觀、智驅、智享三大核心優勢於一身,以全新升級的智酷外觀、高品質內部設計、智能全模式四驅系統、AVM全景式監控影像系統和「CARWINGS智行+」智能全方位行車服務,融合卓越的SU V通過性、領先的智能配備與寬大舒適的內部空間設計,贏得了國家海洋局的青睞,一舉成為北極科考活動後勤保障用車。

  智能全模式四驅4×4-i,提供2WD、AUTO、LOCK三種驅動模式切換,無論日常道路還是溼滑崎嶇道路,奇駿都能確保車輛行駛達到近乎理想的狀態。此外,陡坡緩降控制系統、偏航瞬間控制、上下坡輔助和B -LSD電子制動差速鎖等功能,也進一步強化了奇駿的越野性能。另據,超過600L的行李廂容積、同級車無法比擬的第二排座椅完全放平設計以及帶探照燈的超大型行李架,滿足了北極科考隊的大空間需求。

  [幕後]

  「很多科考人員看到奇駿都很興奮」

  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奇駿在性能方面,主要是功能見長的車,在上市階段,對於性能方面的考慮較多,最初的規劃和投入方面也都做了較大的付出。奇駿的配置,如下坡緩降、上坡助停、瞬間糾偏等等,以及車程控制和輪胎控制等方面的配備都比較強。南極科考時,很多沒有輪式車通過的地區,奇駿都能如履平川般安全地通過。在我們拜訪俄羅斯、烏拉圭等國的科考站時,由於當地的科考人員常年開的都是履帶車,看到我們的奇駿車都很興奮、很驚奇,都想要嘗試親自試駕。

  「奇駿似乎專為極地惡劣路況而生」

  北極科考專家:在經過嚴格的測試之後,奇駿的智能全模式四驅系統、上坡起步輔助系統、陡坡緩降系統、偏航瞬間控制、B-LSD電子制動差速鎖等高科技配置,似乎專為應付極地惡劣路況而生。

相關焦點

  • 北極科考中「遭遇」北極熊 你知道科考隊員如何與其和諧相處嗎?
    據雪龍探極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與北極熊緣份不淺,有幾天竟然時不時地遇上北極熊。細細數來,截至7月底已經遇到了8隻北極熊。開展北極科學考察的意義,就是用科學數據闡釋人類與自然的聯繫。人類活動影響自然,自然界發生變化反過來影響人類,這不僅限於北極地區,也會影響到北半球低緯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因此,北極科考,大家都盼望遇到北極熊,能與北極熊「遭遇」,也是一種「幸運」!據悉,考察隊和北極熊一直和諧相處。考察隊員工作之餘,總是渴望有「熊出沒」,能親眼目睹自然環境下自由自在、憨態可掬的北極熊。
  • 《南極之戀》太浪漫?這部電影將記錄北極科考隊員120個極夜
    騰訊娛樂訊(文/三禾)近日,趙又廷、楊子姍主演的《南極之戀》以極地的絕美風光和主演在拍攝過程中的拼命程度而呈刷屏之勢。 但在讚揚之外,也有人質疑,這部電影是否浪漫化了極地生活,將原本的冒險旅程變成了一個小清新戀愛故事?
  • 勝利完成後勤工作 奇駿南極盡顯國產車威風
    同樣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在成就這一次壯舉的背後,奇駿作為國內首臺登陸南極的量產車型,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後勤工作,為我國第25次南極科考項目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涉水探訪企鵝島科考隊伍到達南極長城站後,奇駿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帶領科考隊員登陸站區附近的企鵝島進行考察。企鵝島的面積並不是特別大,島上棲息著阿德雷企鵝、帽帶企鵝和金圖企鵝等多個種群。
  • 我國科考隊員抵達北極點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科研人員隨德國「極星」號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啟了「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MOSAiC)」第5航段的科考任務。  該計劃以德國「極星」號破冰船為主要平臺,於2019年10月凍結在北冰洋中央區,並隨洋流漂移至2020年10月,完成為期一年的冰上觀測,以加深理解北極大氣-海冰-海洋-生態系統間的耦合過程。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據介紹,本次考察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等多個學科,考察隊主要對北極地區的冰、海、大氣、融池和生物5方面要素進行了取樣、觀測和研究。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李院生表示,本次科考無論任務數量還是科考設備水平都屬我國曆次北極科考之最。  浮標陣列探秘海冰消融規律  北極科考自然少不了海冰研究。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北極地區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但像是被摺疊一樣,冬季佔了一半,春秋、夏季各只有兩個月。在短暫的7-8月的夏季,在北極圈附近的廣袤荒野可以看到蔥蔥鬱鬱的植被和忙著繁衍後代的動物,豐富的食物鏈保證了這些動物在夏季獲得足以挨過漫長冬季的營養和脂肪,北極熊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那個仔。而在北冰洋下面,也生活著各種魚類、海豹、海象和鯨魚。
  •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成立 北極北京同升五星紅旗
    本報北極朗伊爾賓30日專電 北極朗伊爾賓鎮接近零度的低溫,擋不住中國人北極建立科考站的熱情。  嚴寒中等待國旗升起時刻  北極朗伊爾賓大地上,24小時總是亮堂堂的,只是雨後的低溫天氣,讓來自中國的科考隊員們感到寒意陣陣。即便如此,距離升旗儀式還有30多分鐘,科考隊33名隊員,已經不約而同地提早站立在寒風當中,懷著激動的心情等待莊嚴時刻的到來。而在當天中午,考察隊裡的博士生曾立民、劉宇,就已冒著寒風冷雨,在營地裡豎起了旗杆,並掛起了標語。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親歷者說 講述人:楊惠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首任黃河站站長 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本網12月21日訊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他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35年前,8人49條狗用最原始方式徵服北極
    萬丈冰脊突兀縱橫,萬裡長空凝結著冰晶的雲彩下方,一女七男,八位科學家及探險家帶領著四十九條嚴格挑選的雪橇犬,組成了一支披荊斬棘的科考探險隊伍。他們懷著必勝的信念決心,冒著生命的危險,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用人類和雪橇犬的血肉之軀,與地球最荒涼惡劣的環境和氣候對抗。時間的輪盤撥回到35年前的3月份,這支科考探險隊伍正式開始向北極地區進發了。
  •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 創造多項歷史紀錄
    原標題: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圓滿完成 海洋二所科考隊員講極地故事 10月9日晚上,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抵達位於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   近日,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船抵達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這標誌著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順利完成。
  • 海冰厚度預報助力北極科考作業順利開展
    本報訊(特派記者 吳 瓊)當地時間8月9日,記者從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獲悉,今年8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首次為北極科考隊提供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據悉,由於海冰表面融化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很難遙感監測夏季的北極海冰厚度,夏季的海冰厚度預報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 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圖為科考隊員維護本底輻射觀測儀器。2017年11月11日,中山站科考隊員合影。科考隊員在安裝輻射儀器。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從1984年起先後組織來自全國氣象部門400多人次,連續參加37次中國南極考察隊和10次北極考察隊,從2004年起每年參加北極黃河站的大氣科學考察。
  • 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
    10月12日,在北冰洋上漂泊一年多後,「極星」號破冰船平安返航,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來自5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考隊員長期在極夜或極晝中度過,上一次這樣的北極漂浮觀測還是在127年前,這次探測將把人類對北冰洋的探測提高到新的高度。這次探測,「馬賽克」的科學家們帶回了證明「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科學家警告稱,北極恐怕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原標題《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編輯郭奕麟)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史上最大規模北極科考落下帷幕
    「極地」號在經過1年的北極漂流後返回德國不萊梅港。圖片來源:DAVID HECKER/GETTY IMAGES本報訊 近日,隨著德國科考船「極地」號駛進不萊梅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學考察落下帷幕。據E&E News報導,過去1年裡,「極地」號在北冰洋上慢慢行駛,船上的科學家收集了大量關於北極氣候系統的數據,例如雲層、大氣、海洋物理和生物的數據。
  • 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公映
    在冬季寒冷的北極圈,在終日不見陽光的極夜,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上閃爍著,發出獨特的光芒,或閃亮自己,或照亮他人……12月21日,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全國上映。
  • 國產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觀測輻射特性
    在白令海公海區域上,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8日成功釋放了裝載著海霧觀測儀器的探空氣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據介紹,此次北極科考應用的這一海霧觀測儀器名為「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可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此次北極科考共計劃釋放40個海霧能見度剖面儀。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武漢大學隊員在北極衛星觀測站前鄂棟臣鄂棟臣,出生於1939年7月15日,江西廣豐人。鄂棟臣站在甲板上眺望,魂牽夢繞的神秘冰雪世界就在眼前,他和隊員們興奮得歡呼雀躍,站在船頭大喊——「南極,中國人來了!」隊員們首次登上喬治王島冰天雪地裡蓋起科考站要建立中國第一座極地科考站,測繪是最基礎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