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厚度預報助力北極科考作業順利開展

2020-11-27 中國網

本報訊(特派記者 吳 瓊)當地時間8月9日,記者從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獲悉,今年8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首次為北極科考隊提供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

據悉,由於海冰表面融化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很難遙感監測夏季的北極海冰厚度,夏季的海冰厚度預報是一個國際性難題。近年來,預報中心研發了基於集合卡曼濾波的北極海冰資料同化技術,並首次將兩種國際現有的準實時冷季冰厚觀測數據投入業務預報試驗,建立了北極海冰—海洋集合預報系統。

預報中心自2010年開始為我國北極科考隊提供海冰專題預報保障服務,內容包括多源海冰遙感圖像、海冰密集度(所佔面積比例)數值預報,而提供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尚屬首次。

來自預報中心的科考隊員楊清華說,目前,該系統給出的「雪龍」船走航附近區域冰厚多為1.0米~1.5米,這與現場的觀測結果較為吻合。在缺少衛星遙感等夏季海冰厚度監測產品的情況下,該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為科考作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第六次北極科考隊隊領導到長期冰站各作業點慰問
    、領隊曲探宙,首席科學家潘增弟等領導到長期冰站各作業點視察並慰問了正在這裡進行冰站考察作業的科考隊員。 北極。「雪龍」船停靠區域。頭天晚上開始的一場大雪,使長期冰站陷入一片銀裝素裹之中,各作業點的的蘋果屋在白茫茫的浮冰上顯得格外醒目。船時上午8時(北京時間上午4時),當天有作業任務的近30名考察隊員已冒著風雪到冰站作業點開始了冰上考察作業。 船時上午9時30分(北京時間上午5時30分)左右,天空中仍在飄著雪花,氣溫在零下2度左右。
  • 北極海冰「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維雷納·莫哈普)  這十大科學人物之一的一位女性科學家維雷納·莫哈普(Verena Mohaup),作為一項國際北極科考任務的德國後勤負責人,在科考船凍在海冰中的一整年時間裡,努力保障了約  MOSAiC:一場389天的極地冰凍科考  去年9月,在俄羅斯破冰船「費德諾夫院士」號的護送下,德國的科考破冰船「極星號」,從挪威的特羅姆索港起航,途徑斯瓦爾巴特群島,深入到海冰深處,然後關機拋錨,與一個巨大的浮冰凍在一起。由此「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觀測計劃」(英文首字母縮寫為MOSAiC)正式拉開序幕。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數值模式直接關係預測準確性  劉驥平告訴記者,目前北極海冰季節預報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較為簡單的統計方法,另一種是複雜的數值模式。  每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出現最小值。傳統的統計方法是在不同變量間建立關係,即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然後將其應用到對海冰覆蓋面積最小值的預測。
  • 「雪龍2」號完成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返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順利返回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圖:長期冰站開展考察作業,攝:袁東方據了解, 在北極考察期間,「雪龍2」號首次在北冰洋使用20米以上的長柱狀重力活塞成功獲取18.65米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為深入研究北極海冰和冰蓋變化過程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極地科考,其實危險是時刻存在的。」  「北極科考是一種集體行為,是一件國家大事。除了正常的科研任務外,部門之間相互合作也是常有的事情。」逯昌貴說道。在北極科考過程中,逯昌貴和丁明虎協助國家海洋局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施放探空氣球,進行了大氣邊界層觀測,也利用汽艇幫助中國海洋大學開展了海冰光學實驗。
  • 北極科考中「遭遇」北極熊 你知道科考隊員如何與其和諧相處嗎?
    北極變暖,帶來海冰的減少、消失對北極熊的生存影響是十分重大的。開展北極科學考察的意義,就是用科學數據闡釋人類與自然的聯繫。人類活動影響自然,自然界發生變化反過來影響人類,這不僅限於北極地區,也會影響到北半球低緯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因此,北極科考,大家都盼望遇到北極熊,能與北極熊「遭遇」,也是一種「幸運」!據悉,考察隊和北極熊一直和諧相處。考察隊員工作之餘,總是渴望有「熊出沒」,能親眼目睹自然環境下自由自在、憨態可掬的北極熊。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
  • 北極海冰,正在以驚人速度消失…
    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探險隊在執行了長達一年的任務後,將於10月12日返回德國不萊梅港港口,將科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帶回家。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破冰科考船前往北極。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但一年中的任何時候,海冰都不會完全消失。然而,自1980年以來,北極地區一直在不斷大量流失海冰,其覆蓋面在短短40年間驚人地減少了40%。而且同一時期,海冰的平均厚度下降了一半以上。 這些快速變化使氣候科學家面臨一個緊迫的問題: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作為第四個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的組成部分,餘興光說,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以北極海冰快速變化與海洋生態系統響應研究為主題,主要確定有兩大科學目標:一是北極海冰快速變化機制。以北極海冰快速變化機理研究為核心,開展與海冰大範圍融化相關聯的大氣、海冰和海洋過程觀測,研究海冰大範圍融化的機理,為預測海冰變化趨勢提供依據。二是北極海洋生態系統對海冰快速變化的響應。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在厚度方面,北極海冰冰齡超過5年的多年冰減少了約90%,這表示北極海冰在變薄。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這些跡象也表明北極海冰的面積和厚度都呈現出快速的減少趨勢,或者也可以說海冰正在退縮。」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在厚度方面,北極海冰冰齡超過5年的多年冰減少了約90%,這表示北極海冰在變薄。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這些跡象也表明北極海冰的面積和厚度都呈現出快速的減少趨勢,或者也可以說海冰正在退縮。」
  • 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破冰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雪龍2」號此次北極科考究竟發現了什麼呢?讓我們先一睹為快!這是北極冰站作業現場>(圖片來源:公眾號「雪龍探極」)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00,「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18.65米,創造了我國北極科考的新記錄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