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2021-01-11 網易

  前不久,《自然》雜誌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七位和今年這場新冠疫情大流行有關。不過,疫情的話題我們聊的其實有點多了,我們這次換一個話題,聊一個非常冷僻,而且確實非常冷的話題——北極科考。

  

  (維雷納·莫哈普)

  這十大科學人物之一的一位女性科學家維雷納·莫哈普(Verena Mohaup),作為一項國際北極科考任務的德國後勤負責人,在科考船凍在海冰中的一整年時間裡,努力保障了約300名研究人員面對極端天氣、北極熊、漫漫長夜等極端氣候下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難以想像,這名女科學家和她的團隊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保障這樣一艘科考船和全體科考船員平安歸來。

  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極地都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存在。就在我們熱衷討論究竟是北方冷還是南方冷的時候,我們可能更會好奇,為什麼好端端一群科學家要把自己送到北極點,在浮冰裡凍上一整年?可能熱衷冒險的朋友們甚至都會有點躍躍欲試,想問問去北極的旅遊路線多少錢了。

  去往北極的旅遊線路是沒有的,但這不妨礙我們一同跟隨這艘科考船和莫哈普的故事,來展開一次線上的極地探險,看下他們到底會遇到怎樣的情況,要做哪些事情,並找尋哪些答案。

  北極:一個不歡迎人類的大冰原

  在有關極地科考的新聞裡,我們通常聽到的大多是南極科考的項目,不止是因為南極有可愛的企鵝而北極只有兇猛的北極熊,而是因為南極是比北極更容易抵達和進行科考的地區。

  

  (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要知道我們在南極大陸就有五個科考站,而我們在北極地區則只有一個科考站——黃河站,建在在北極圈內的斯瓦巴爾群島當中最大的西斯劈刺卑爾根島上。

  根據1925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和其他28國籤署的《斯瓦爾巴條約》,中國在斯瓦巴爾群島上也擁有同其他籤約國一樣的科研、通行、經濟開發等權利,也就是這裡相當於中國的一塊北極「飛地」。

  另一個有趣的知識點是,挪威政府在這座島上建有一個全世界最大植物種子庫,在這個種子庫中儲藏著地球上450萬種種子樣本,防止環境變化或一旦發生毀滅性災難導致這些物種滅絕,確保人類食物的多樣性。

  

  就整個北極地區而言,它包括了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涵蓋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總面積有2100萬平方千米。

  北極地區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但像是被摺疊一樣,冬季佔了一半,春秋、夏季各只有兩個月。在短暫的7-8月的夏季,在北極圈附近的廣袤荒野可以看到蔥蔥鬱鬱的植被和忙著繁衍後代的動物,豐富的食物鏈保證了這些動物在夏季獲得足以挨過漫長冬季的營養和脂肪,北極熊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那個仔。而在北冰洋下面,也生活著各種魚類、海豹、海象和鯨魚。

  其實在北極圈附近已經遍布人類的足跡,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這裡的原住民因紐特人,他們與北極的生態環境保持著脆弱的平衡,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更多的開拓者來這裡發現了煤炭、石油和動物皮毛,將北極圈內變成一個熱鬧的地方。

  實際上,北極並不歡迎人類。每年只有包括科考人員在內的1000多人登上北極冰原,而南極大陸每年有2萬人。

  覆蓋在北冰洋上面的則是一塊巨大的海冰,漫長的冬季裡會處在極夜的黑暗中,溫度低至零下三十到五十攝氏度,冰封千裡,形成一個約有1000~1100萬平方千米的巨大冰蓋,而到夏季則約有749~800萬平方千米,從覆蓋海洋總面積的73%縮減到23%。

  海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漂移過程中,漂落到北冰洋中的浮冰山會對過往的船隻造成巨大的威脅。1912年的著名的「鐵達尼號」首航,就是不幸地撞到了一塊冰山而沉沒。

  

  如果要在北極冰蓋進行科學考察,那就根本無法在冰原上建立任何固定的科考點,而是只能用直升飛機或科考破冰船的方式深入到極地中心。

  一般來說,北極科考通常是在春夏季節進行,而且更容易深入到冰蓋中心,但是一次可是一下呆一年,而且要在冬天把自己凍在北極的浮冰裡,這確實是一次大膽的冒險。

  MOSAiC:一場389天的極地冰凍科考

  去年9月,在俄羅斯破冰船「費德諾夫院士」號的護送下,德國的科考破冰船「極星號」,從挪威的特羅姆索港起航,途徑斯瓦爾巴特群島,深入到海冰深處,然後關機拋錨,與一個巨大的浮冰凍在一起。由此「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觀測計劃」(英文首字母縮寫為MOSAiC)正式拉開序幕。

  

  MOSAiC的計劃是將船拋錨在北緯85°的一塊海冰上,在北冰洋隨著浮冰漂流一年,從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這一計劃成為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聯合北極科學考察項目,總共有17個不同國家的600名專家參與,其中「極星號」上的常駐人員有300人,通過飛機進行物資的補充和人員的替換。

  

  在科考啟動儀式上,MOSAiC首席科學家、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馬庫斯·雷克斯(Markus Rex)表示,這次計劃是首次在冬季測量北極中央區域的氣候變化過程,可以首次全面了解整個北極區域的氣候變化,並在氣候模型中予以準確表達。也就是說,在科考船隨冰漂流的一年中,科學家們要通過實地觀測來獲取北極氣候變化的數據,特別是冬季的數據,來預測氣候變暖對北極的影響。

  根據《自然》雜誌的介紹,維雷納·莫哈普是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的女科學家,職務則是MOSAiC計劃的後勤負責人,主要工作就是保障其他科研人員能夠安心、安全做科研。

  

  (極星號科考船)

  實際上,這一工作並不輕鬆。在北極冰蓋的極端條件下,科考人員要面臨長達半年的極夜時間,忍受零下幾十度的極端低溫,在外出科考的時候,還可能受到北極熊襲擊的威脅。但凡其中出現一絲紕漏,都有可能造成科研人員的生命危險或身體凍傷。

  為保證人們的人身安全,莫哈普在科考船出發前,就為所有的科學家設計了安全培訓課程,並且在挪威進行了實際授課,教人們如何穿著救生衣跳海,依靠冰錐從海灣裡逃出。此外,還有像模擬從墜毀的直升機中逃生等訓練。

  在極地考察中,莫哈普還有一項職責就是保障外出考察者的安全。根據《自然》雜誌的採訪,有一次莫哈普和她的同事被困在一塊浮冰上,而一隻北極熊在10米開外準備發動襲擊。幸好他們備有信號彈和無線電,及時向「極星號」發出求助信號,直到直升機趕到,他們獲救,莫哈普才避免射殺這隻北極熊。

  

  除了生存問題,莫哈普和團隊還需要幫助科考隊員解決心理問題。長期孤寂的科考生活和單調的極地環境,會使人們情緒容易低落、抑鬱。為了讓科考隊保持高昂的情緒,莫哈普安排了許多娛樂活動。她組織科學家們在冰上滑雪、遠足、踢足球,生篝火、建冰屋,還在聖誕老人的故鄉慶祝了聖誕節和新年。

  根據一位中國科考隊員的記錄,科考船上也有很多難得的樂趣。比如在船尾的防熊崗哨上寫著「歡迎進入MOSAiC馬戲團,祝玩得開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從崗哨看下去,就可以看到冰面上有不同的科學家在分組進行的科研工作,像監控雪坑、安裝設備、放飛探空氣球、駕駛雪地摩託等。幽默才是一種化解孤寂生活的最好方式。

  正是因為莫哈普及其團隊的一系列工作,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MOSAiC計劃順利進行,過程中只出現了一起嚴重的凍傷病例,而其他的科研人員都平安完成了任務,順利返航。

  「無冰北極」:肉眼可見的北冰洋消失

  根據資料介紹,人類其實早已在北極展開過這種野外漂流。在19世紀晚期,挪威探險家弗裡德約夫·南森曾開創性地嘗試過三年的野外漂流工作,試圖抵達北極點。前蘇聯科學家也從上世紀30年代嘗試在北冰洋的浮冰上設置觀測基地。最近的一次北極漂流考察則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末。

  現在,由於冬季冰層厚度縮減,海冰破碎、移動等不穩定因素導致危險係數增加,建立漂流觀測站工作已經停止,而且過去的20年,海冰狀況出現了顯著變化,過去的數據已經不能說明顯著北極海冰的狀況,科學家也無法描述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過程中隨之發生的海冰物理過程變化。

  

  (MOSAiC科學家在冰上設置氣象設備)

  因此,這一次MOSAiC的目標,就是獲取關於大氣、海洋和海冰相互作用及其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現場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北極氣候的變化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作用。MOSAiC主要是要收集大氣、海冰、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五個學科的數據,以增進對氣候系統各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了解。

  此外,科考隊擁有最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以及世界各地北極科學的著名專家和最完善的後勤保障,以及1000萬歐元的數據研究資金,為此次人類了解北極的近況提供了最全面的機會。

  在返航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科考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說:「在返回之前,科學家們親眼目睹了全球變暖對北極冰層的巨大影響。我們目睹了北冰洋是如何消亡的,當我們透過船窗向外看,或者走在脆弱的冰面上時,都會看到這一過程。」

  據研究,目前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這導致海冰迅速消失。如果人類不積極應對全球變暖,那麼夏季的北極將變成「無冰北極」。

  現在,北極地區被看作「氣候變化的震中」,MOSAiC觀測到的2019年冬天的溫度幾乎比125年弗裡德約夫·南森開創性的北極探險中體驗到的溫度高出近10度。目前,從北極地區帶回來的100TB的數據和1000多個冰樣本正在陸續進行數據分析當中。長達一年的現場觀測數據將會顯示北極氣候的變化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作用,或者對中高緯度地區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根據資料的介紹,這一次科考的數據將會通過數據共享平臺,供所有參與者和對本次考察有貢獻的研究人員使用,而等所有數據經過質量控制後,將在2023年前向公眾開放。科學分析和氣候模擬一旦完成,將為公眾重新認識全球,尤其是北極氣候變化的整體狀況提供依據。

  對於參加這場科考的隊員來說,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認識,那就是去年北極的冰層異常的薄。

  有些科考隊員站在冰層上會體驗到一個「神奇」時刻,那就是「如果你集中精神,你能感覺到它在移動」。

  對於我們這些身處溫暖緯度的人們來說,這確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冬天調低下暖氣溫度、夏天調高下空調,可能是我們能夠「問候」北冰洋的最好方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 北極和南極有很大不同。北極的主體是北冰洋,也有一些島嶼,但所有島嶼都有主權歸屬。中國的北極科考也是以北冰洋考察為主,主要是以船基為依託的海洋調查。但是,為完整認識北極氣候和環境變化,只做北冰洋考察是不夠的,還需開展北極地質、冰川、凍土、陸地生態調查,以及以陸基支撐的大氣科學、空間科學等學科的觀測研究。 黃河站為什麼選址挪威新奧爾松?
  •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成立 北極北京同升五星紅旗
    當地時間7月29日23時11分,即北京時間7月30日5時11分,一個令無數中國人激動振奮的時刻,出現在這個北緯78度13分、夏季太陽不落的世界最北端邊陲小鎮上:與祖國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同步,一面五星紅旗在莊嚴、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樂曲聲中,在北極冉冉升起!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也正式建立!
  • 史上最大規模北極科考落下帷幕
    圖片來源:DAVID HECKER/GETTY IMAGES本報訊 近日,隨著德國科考船「極地」號駛進不萊梅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學考察落下帷幕。據E&E News報導,過去1年裡,「極地」號在北冰洋上慢慢行駛,船上的科學家收集了大量關於北極氣候系統的數據,例如雲層、大氣、海洋物理和生物的數據。
  • 科考壯舉帶回緊張結論:北極垂危
    10月12日,在北冰洋上漂泊一年多後,「極星」號破冰船平安返航,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一年多的時間裡,「極星」號把自己凍在冰裡,順著浮冰漂移,穿過北冰洋,對周圍的海冰、海洋、大氣、生物等要素進行觀測。來自5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考隊員長期在極夜或極晝中度過,上一次這樣的北極漂浮觀測還是在127年前,這次探測將把人類對北冰洋的探測提高到新的高度。這次探測,「馬賽克」的科學家們帶回了證明「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科學家警告稱,北極恐怕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
  • 北極科考人員: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12日抵達德國不萊梅港。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考察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船上研究人員親眼目睹全球變暖對北極海冰產生的惡劣影響。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
  • 我國首位北極越冬科考女性:女博士張虹度過140天極夜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徐嘯寒 通訊員馮林)身著一身鮮豔的極地科考冬裝、一臉淡淡的微笑,昨日,我國首位在北極完成越冬科學考察的女性——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女博士生張虹滿載而歸。張虹於去年10月13日到達黃河站,一共在北極呆了140天,主要進行中高層大氣風場觀測。
  • 德國北極科考船隊:全球變暖 北極恐面臨「夏季無冰」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隊員包括來自德國、中國、俄羅斯等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
  • 北極科考的意義與目的
    北極科考意義重大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北極在全球變化的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中華民族日益強盛,邁向世紀的今天,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資源己經與我國的經濟建設、環境變遷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北極地區對於中國來說己不是十分遙遠的世界。
  • 北極科考人員稱 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12日抵達德國不萊梅港。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事實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新人不止丁明虎一人。大多數科考隊員都是第一次來北極,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僅有21歲。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任務前行的,有些人的任務從上海一出發就開始了。」 逯昌貴告訴記者,「氣象部門此次科考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走航觀測和大氣化學成分觀測,施放GPS探空氣球,安裝漂流自動氣象站等。」
  • 「奇駿SUV技術之王」徵服北極科考隊員
    8月14日,北極黃河科考站,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向南都記者介紹起這款踏足過地球兩極的智酷全能城市SUV車型奇駿。  距離由東風日產、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海洋局共同主辦的「一路向北登峰造極」———東風日產奇駿北極之旅活動啟動15天之後,奇駿作為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活動的後勤保障用車,在科考期間到達了北極核心地帶,為科考隊員提供後勤保障,甚至有科考隊員表示「回國之後考慮買一輛奇駿」。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389天的科考活動後返回了不萊梅港,他們在科考船半徑最大為40公裡的範圍內設置了四個觀測點,收集了150 TB有關大氣、海洋、海冰生態系統的數據和1000多個冰樣,以評估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和世界的影響。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北極的冰川和大海長什麼樣?人類的行為如何影響著北極動物們的生活?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北極垂危!北極恐將夏季無冰,氣候變化重災區
    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大家都知道,北冰洋是全球四大洋之一,雖然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但北極有厚厚的冰層,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儲集之一。但是多年以來,人類觀測到北極冰層在持續融化,並且融化速度不斷加快。
  • 生孩子只服北極旅鼠,一年上萬隻,但數量飽和後為什麼會跳海自殺
    一隻旅鼠一頓可以吃相當於自身重量兩倍的食物,而且食性非常廣,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幾乎所有的北極植物都屬於它的食譜範圍之內。有人計算出,一隻旅鼠一年可以吃掉45千克的食物,所以又有人將它們稱為「肥胖忙碌的收割機」。
  • 專訪|北極政策白皮書撰寫者:中國不覬覦成為「北極國家」
    「不是把北極視為資源庫」澎湃新聞:中國為什麼要關心遙遠的北極,有什麼戰略利益?趙隆:如果僅從地理上來看,中國不是北極國家也不在北極圈內。但我們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重要的是,我們是利益攸關方。中國的態度是,北極國家是北極的主要的權利人,這是毫無疑問的。
  • 雪龍2號創造中國北極科考新紀錄
    「雪龍2」號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
  • 世界周刊丨「北冰洋正在死去」這次北極探險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
    上個月,科考隊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察。他們不僅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最長時間的北極科考,還帶回了這樣一個噩耗,那就是:「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那片遙遠的冰天雪地,科學家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又經歷了怎樣特殊的一年。兩名中國科考隊員為我們揭秘。10月12號,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北星」號破冰船抵達德國不萊梅港,歷時389天的「馬賽克」北極探險宣告結束。
  • 我國北極科考再創新紀錄
    北京時間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18.65米,創造了我國北極科考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