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2021-01-21 國際在線

  北極的冰川和大海長什麼樣?人類的行為如何影響著北極動物們的生活?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9 月 27 日晚 8 點,抖音進行了2020年全世界首次北極科考直播。資深科學家王夢嬌女士,通過直播鏡頭帶領數萬名抖音網友走進北極科考破冰船「極地曙光號」,帶領普通大眾了解北極的環境、動物,北極冰川、海洋在人類應對氣候危機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學家們對保護北極環境做出的研究。

  此次直播的主講人王夢嬌女士是資深科學家,常年受邀為聯合國環境署相關工作提供提供政策和技術指導。據她介紹,近年來北極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壞消息接連不斷,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也在加速融化。據科學家預測,到2035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保護北極冰川和生態環境,已經是人類迫在眉睫的問題。

  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觀測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影響,倡導大眾守護海洋。直播中,科學家向網友們介紹了海洋在幫助人類應對氣候危機中的重要作用,說明了過量碳排放和微塑料對海洋和生物的危害,並展示了「水下聽音」「環境DNA採樣」等科學家們觀測極地動物、環境和氣候的方式。

  「我們在航行過程中觀測到一隻可愛的小海豹,很開心地在浮冰上休息。結果我們觀測到,它胖乎乎的身上纏了一圈橙紅色的塑膠袋,那種感覺真是心痛得無以復加。」直播中,王夢嬌女士通過講述科考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呼籲網友們節能減排,並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和汙染。

  「哪些塑料用品會造成海洋塑料微粒問題?」「防曬霜也會破壞海洋嗎?」「南極都有微塑料了嗎?」直播過程裡,網友們積極與科學家互動,並向科學家提出了各種與北極環境和動物相關的問題。王夢嬌女士在直播中對網友們提出的海洋環境問題一一作出了解答。據悉,超過7萬抖音網友觀看了此次直播,其中不少人通過留言互動等形式表達了對北極環境的關心。

  抖音希望通過直播的方式,將以往難以被看到的北極環境、科考過程展示給大眾。通過直播這種大眾更容易接受的形式,連接普通網友和科學工作者,讓更多人關注北極,關注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讓直播平臺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今年3月,抖音還曾對南極科考過程進行直播。

相關焦點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親歷者說 講述人:楊惠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首任黃河站站長 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 北極和南極有很大不同。北極的主體是北冰洋,也有一些島嶼,但所有島嶼都有主權歸屬。中國的北極科考也是以北冰洋考察為主,主要是以船基為依託的海洋調查。
  • 抖音上線綠色和平2020全球首次南極直播
    3月18日晚10點,抖音推出由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Greenpeace帶來的一場特殊直播——2020南極科考全球首次直播。跨越17052公裡,以最直觀的視角帶領大家去往世界的盡頭,「觸摸」真實的南極。  時下的南極正值暖季,在抖音的直播鏡頭裡是17052公裡之外的藍天和燦爛陽光。此次直播也特別邀請了綠色和平負責海洋項目公眾互動的高級官員高雲鄰為直播觀眾更詳細的介紹南極科考。
  • B站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南極企鵝能rua嗎?
    6月21日19:00,B站攜手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在夏至日(南極仲冬節)帶來首屆「南極科普日」活動,直播聯線極地科考國家隊,揭開南極的神秘面紗~直播主持人:B站UP主 盜月社 沐上 、新華社記者 張揚中山站隊員的日常生活分享
  • ​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
    原標題:​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專家位夢華成立科普文學工作室10月15日,清華大學出版社舉辦「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位夢華科普文學工作室揭牌儀式暨新書研討會」。
  • 抖音發力知識科普內容直播 4月7日上線」抖音看世界「專題直播
    從美食到美妝,從母嬰到教育,網絡直播的內容形態已經從泛娛樂向著垂直的領域拓展,帶來更加多元的內容看點。而在眾多垂類內容中,知識科普類直播無疑是熱門領域。4月7日起,抖音正式上線DOU知計劃「抖音看世界」系列科普直播,連續三天帶你「上天下海穿越無人區」。
  • 極地歸來,「80後」的科普夢
    那些在極地的驚險往事,由他道來,卻是雲淡風輕,語氣沉穩平靜。1991年到2015年間,位夢華多次進入北極進行綜合考察,曾率領中國第一支北極科考隊到達北極,並首次完成了中國科學家對北極點的確認,為中國探索北極開闢了道路。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難以想像,這名女科學家和她的團隊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保障這樣一艘科考船和全體科考船員平安歸來。  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極地都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存在。就在我們熱衷討論究竟是北方冷還是南方冷的時候,我們可能更會好奇,為什麼好端端一群科學家要把自己送到北極點,在浮冰裡凍上一整年?可能熱衷冒險的朋友們甚至都會有點躍躍欲試,想問問去北極的旅遊路線多少錢了。
  • 史上最大規模北極科考落下帷幕
    圖片來源:DAVID HECKER/GETTY IMAGES本報訊 近日,隨著德國科考船「極地」號駛進不萊梅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學考察落下帷幕。據E&E News報導,過去1年裡,「極地」號在北冰洋上慢慢行駛,船上的科學家收集了大量關於北極氣候系統的數據,例如雲層、大氣、海洋物理和生物的數據。
  • 北極科考的意義與目的
    北極科考意義重大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北極在全球變化的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中華民族日益強盛,邁向世紀的今天,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資源己經與我國的經濟建設、環境變遷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北極地區對於中國來說己不是十分遙遠的世界。
  • 鬥魚「直播地球」北極馴狗 狗拉雪橇開啟科考之旅
    北京時間10月27日,鬥魚「直播地球·極地追光之旅」科考團繼續帶領水友領略北極風光。鬥魚主播張天惟、谷雅熙分別乘坐由六條雪地犬驅動的雪橇車,在極夜中開展「狗拉雪橇」「運動會」直播。主播馴服「二哈」、駕駛雪橇中幾近翻車……這些爆笑以及驚險的場景都引發水友強勢圍觀。
  • 海之豪 | 王自磐:中國唯一在南極冰海潛水科考的極地專家
    次赴南極、北極考察,2次在南極大陸越冬考察;是我國迄今唯一在南極冰海進行潛水科學考察和研究的科學家。1987年10月31日,王自磐隨著「極地號」南極科考船,從青島出發,穿過太平洋到智利,再沿著內陸水道到達中國在南極的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科考站——長城站。接著,他再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然後穿過大西洋到達好望角,又經過印度洋到馬六甲海峽,穿越南海到新加坡,最後回到上海。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本網12月21日訊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直播預告|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帶你走近南北極和珠峰
    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也是《中國兒童地圖百科全書·地球三極探險》的編委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從事高山、極地和海洋氣象科學考察研究,先後8次赴珠峰、3次赴南極、19次赴北極、5次赴雅魯藏布大峽谷、4次赴橫斷山脈、一次赴天山山脈、4次赴西太平洋、1次赴亞馬遜、一次赴東非大裂谷等科學考察。他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科普講座逾千場。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此次北極科考隊首席科學家、海洋三所所長餘興光說,作為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反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過去30多年對北極地區連續觀測研究證明,北極地區氣候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海域的最直接影響是海冰覆蓋面積在不斷減少。北極地區正在經歷大氣、海洋、陸地、生態和社會的重要和快速的變化過程。
  • 「雪龍號」船長現場分享極地科考故事
    河北新聞網訊(趙宏梅)「魏爺爺,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魏爺爺您說南極冷還是北極冷?」……8月23日晚,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來到石家莊安利體驗館,與石家莊近百位小朋友和家長們分享了他眼中的南北極以及參與極地科考的難忘經歷。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亮吧書房】今天,我們一起進行極地科考之旅
    >今天的活動,由區政協委員、新華社上海分社高級記者張建松主講「極地科考與極地戰略新疆域」。張建松委員是新華社首位赴南極採訪、首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我們來看一看南極的科學價值,2014年國際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從全球科學家提交了1000多個問題中,歸納出了六大領域,作為今後20年的重點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全球氣候變化、南極冰蓋、溯源生態、人類活動、生態保護以及國際政策。比如說,南極是一個最古老的大陸,科學家能夠在這片大陸上找到大陸變遷的證據。另外,它位於地球最南端,是研究高空物理大氣最佳的地方。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在陳立奇看來,由於極地的原始性、敏感性、脆弱性和放大性,兩極是全球變化的一個放大器。孫波記得,以前去南極,科學家們都是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工作,隨著對極地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中國極地科考開始布局多學科「組團」作業。「過去有的學科只研究冰川,現在要研究大氣如何作用於冰川、冰川怎麼反饋大氣、冰川與海洋又如何相互影響,通過觀察這樣多圈層相互作用的過程,來研究南極。」
  • 雪龍2號獲取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創造中國北極科考新紀錄
    「雪龍2」號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18.65米,創造了中國北極科考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