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吧書房】今天,我們一起進行極地科考之旅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原創 洪潮、張建松 閔行政協 收錄於話題#亮吧書房1個

自2017年起,閔行區政協亮就亮吧活動運營4年,已經成為知名的委員沙龍品牌。各行各業的委員,登上每一期的「亮就亮吧」舞臺亮才華、亮智慧,讓大家得以了解不同領域的精彩瞬間。

10月27日下午,上海市政協主席董雲虎,副主席方惠萍、李逸平、徐逸波、金興明,中共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區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王觀寶,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區政協黨組副書記李紅珍,來到「亮就亮吧」總吧——顓溪閣,現場觀摩2020年「亮就亮吧」最後一期活動,與委員親切交談。區政協主席祝學軍向與會領導介紹「亮就亮吧」運營情況,副主席王一力陪同。

今天的活動,由區政協委員、新華社上海分社高級記者張建松主講「極地科考與極地戰略新疆域」。張建松委員是新華社首位赴南極採訪、首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看似柔弱的她,經常穿梭在各種大事件的第一現場,記者證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今天,將演講全文附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她極地採訪的故事。

極地科考與極地戰略新疆域

張建松

南極洲平均海拔是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大陸,年均氣溫是零下25攝氏度,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89攝氏度,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陸、風速最大、年均降水量最少最乾燥的冰雪大陸。

自1772年到1907年,是南極的探險時代。南極大陸發現以後,關於南極洲的領土主權問題,國際社會爭執了50年,先後有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等七個國家,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主權要求。1959年籤訂的《南極條約》,把南極領土的爭議擱置了起來,把南極的資源問題開發凍結了起來,不允許南極有軍事活動,把南極作為科考的聖地。從此南極進入了科考時代。在1961年生效的南極條約基礎上,漸漸形成了一系列的南極條約體系來管理南極,為科學家研究南極的科學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南極的的科學研究價值很大,也有很多戰略和軍事價值。我們來看一看南極的科學價值,2014年國際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從全球科學家提交了1000多個問題中,歸納出了六大領域,作為今後20年的重點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全球氣候變化、南極冰蓋、溯源生態、人類活動、生態保護以及國際政策。

比如說,南極是一個最古老的大陸,科學家能夠在這片大陸上找到大陸變遷的證據。另外,它位於地球最南端,是研究高空物理大氣最佳的地方。

南極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關於南極礦物資產資源有個專門的公約,這個公約到2041年就到期了。那麼50年以後關於南極的自然資源怎麼辦?開不開發?如何開發?這些問題國際社會肯定還會去討論。

總而言之,雖然現在不允許在南極開發資源,但是很多國家都會在圍繞資源來做一些文章,另外,南極還有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資源,比如說隕石。隕石,作為天外來物的科研樣本,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資源。

此外,南極還是一個研究人的生理心理極限的絕佳場所。這怎麼理解?在地球上,你找不到一個地方像南極那樣的跟月球表面、火星表面那麼相似,所以美國航空航天局和歐空局就是將南極作為航空航天的模擬基地,模擬基地有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究人。

我們知道,人類以後要進入火星,在空間站裡長期生活。像這種極端的環境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也是需要研究的。現在,中國也開展了南極醫學的研究,研究此類問題的科學家是我在南極科考時的一位隊友,他研究南極隊員心理生理的各種影響,成功找到了一個跟情緒抑鬱相關的基因。

為了強化在南極的存在,截至目前,共有29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81個科考站。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個。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在南極的科考站是怎麼布局的。

第一個站是長城站。長城站在南極圈之外的喬治王島上,由於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才第一次去南極考察,去亞南極地區相對來說容易點,目前喬治王島已有十幾個國家在這裡建站。

第二個站是中山站。現在,南極的大部分站都是圍繞著海邊去建的,因為相對容易,條件也相對好,但是南極最艱苦的地方是南極內陸。我們建立了中山站、崑崙站,兩站之間我們還建了泰山站,有些什麼事可以在泰山站稍作休整。這是當年拍的中山站,像一個小城鎮,是我們國家東南極科考的大本營,每年到南極內陸科考、去崑崙站去考察的隊員都集結在這裡。

現在,我再說一說南極和北極的不一樣的美,南極是北方美女,北極像南方佳人,不太一樣的美。

這是南極冰山,當年拍的特別漂亮,是一個冰與海交界的地方,就像裝飾畫一樣的美。當年我們在冰區迷路了,我們開著直升機到天空上去看路,然後去找灰色的老冰,這樣破船破冰更加容易出去。這是南極的帝企鵝,這些小企鵝都不怕人,我們能夠很親近的距離接近它,在長城站附近的是帽帶企鵝,特別可愛。

南極有很美的一面,也有特別艱辛的一面。我第二次到南極的時候,就親身經歷了南極救援,真像好萊塢大片一樣。那一天正是聖誕節,早上我們接到了澳大利亞的海上搜救中心打來的電話,說一艘俄羅斯船在我們雪龍號附近,我們當時從中山站出發到羅斯海去的路上,有一條俄羅斯的船被冰山凍住了,不能動倒也罷了,還有冰山向它靠近。我們看到的冰山僅僅是水面上的一角,不知道它下面是什麼樣的,所以這條船很危險,就發出了海上的SOS求救信號,我們就馬不停蹄地趕到那邊去,看到這艘俄羅斯船卡在那裡。

當時我們有幾套救援方案。

第一套救援方案是靠我們的破冰能力疏鬆俄羅斯船周圍的浮冰,把船帶出來。但是雪龍船只有一米厚的破冰能力,而俄羅斯船附近的冰大概有四五米,第一套救援方案行不通。接著,我們準備了第二套救援方案:用雪龍號上的重載直升機,把人救到澳大利亞南極光號船上,當時除了我們雪龍號,還有澳大利亞的南極光號也在那裡,但是這個方案後來還是沒有行得通。因為在1月2號的救援之前,雪龍號其實就被困了,船上所有人都不知道,船長把這些消息都封鎖了。當時,船上被一股莫名其妙的洋流,瞬間推到了一座小冰山前面,冰山距離我們大概只有50米,我們的船非常危險。

最後,我們用了第三個方案,直接用直升機把這些人送到南極光號上去。雪龍號自己也很危險,1月3號早上起來的時候,我覺得救援結束了怎麼還不走啊。冰山你別看它這麼小,它其實有一公裡長,雪龍船也是第一次到那個海域,我國沒有那個地方的水文資料,不知道其實這是個洋流經過的地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被大冰山攔住了。在這種情況下,我發了一個報告,按理來說雪龍船救援完成可以走了,但是被困了,當時全國人民非常關注,總書記也批示了。

雪龍船不是停著不動的,它不停地來來回回破冰,為什麼?因為這艘船破冰時候需要動力,就像飛機起飛一樣需要跑道,所以我們不停地開闢冰上跑道,如果跑道被冰佔住了,雪龍號就像俄羅斯船一樣被卡住動不了。

雪龍號一邊來來回回地破冰,一邊等待有利的天氣時機。等到1月7號國家海洋局專門成立緊急氣象保障隊,專家說有信號顯示即將來西風,這是一個窗口期。

7號早上,雪龍船5點就開始破冰,一直破到下午5點,最後過了窗口期,有個氣旋來了,天氣又要變了,那時候俄羅斯船走了,它比我們早幾個小時,西風來了把它附近的冰吹疏鬆了。船長特別著急,我們救俄羅斯船,人家船都比我們先走,我們自己還被困了。當時,還有一個預案就是讓美國船來救我們,我們去救俄羅斯船,船被困了讓美國來救我們,全國人民又關心總書記的批示,船上政治壓力巨大。

我們當時在船上,那時屬於南極夏季,夏季是融冰期,冰遲早會開的,但是船是經不起這樣折騰的,船上的舵就像汽車的駕駛方向盤一樣的,破冰把舵給折了,船開不回去了就更可怕,只能等到明年在這裡凍了一年,大家再把船開回去來修,那可更怕。

我們將船周圍的每一塊冰都進行了標號,船上有雷射測距儀,科考隊員去測距,每一次破冰,這個冰怎麼移動的,位移多少公分等等,報告給船長,讓他來判斷。在大家全都失望的時候,船一轉身,出現了閃電一般地裂縫,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沿著裂縫出去的,所以這就順利脫困了,這是好萊塢編劇都編不出來這樣的情景,真是天意。

所以說南極科考意義非常大,但是很艱辛,一不留神,出了事都是大事。

我們再講講北極,北極跟南極不一樣,北極是北冰洋,是地球最北端的一個冷凝器,像空調一樣調節地球的溫度。

中國在北極科考開展得很晚,2004年才開始建站,以前我們只能是民間去北極,因為我們沒有法律依據。一直到2004年我們科學家在國外發現了英文版條約,才知道1925年段祺瑞政府和挪威籤訂了一份條約。當時有一個島有爭議,挪威與很多國家籤訂條約,表示你承認這個島是挪威的,我就給你一些權利來就在北極進行科學考察,中國也是條約籤訂國。在這份條約基礎上,我們2004年才開始建立黃河站,到2013年就成了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

北冰洋為什麼給我的印象是多愁善感?因為它對氣候太敏感了。2010年8月20號的時候,我曾經跟著第4次北極科考隊伍到北極點,我發了一組照片,後來還有一位科學家專門打電話給國家海洋局,說新華社照片是不是發錯了。他說他去過北極點,北極點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當年去的北極是千裡冰原,那厚厚的一大塊冰,他說北極點的冰怎麼可能是這樣?真的是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

講了這麼多,最後再說一下,都說南極那麼好,我們能不能去?肯定能去。現在南極旅遊不像幾年前還是很稀罕的事,有兩類線路,一條是南極半島線路,另外一條是南極大陸線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中國遊客到那裡。從這些年南極旅遊的發展情況來看,旅遊對南極大陸的影響還是有限的,因為不允許人在那裡居住的,只能乘著郵輪在那裡走一走看一看,什麼也不允許帶來、什麼也不允許帶走,只能帶走記憶和一顆純淨的心。

內容整理:洪潮

製作:西區文化

相關內容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亮吧書房】今天,我們一起進行極地科考之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分享參與極地科考經歷
    本報訊(記者江瑜)38歲開啟極地科考之旅,今年68歲還將第13次踏上南極。昨天,極地科考全國巡講活動來到南京站,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和極地探險愛好者分享了他參與極地科考的經歷。
  • 「雪龍號」船長現場分享極地科考故事
    ……8月23日晚,我國極地事業和航海事業領軍人物、「雪龍號」老船長魏文良來到石家莊安利體驗館,與石家莊近百位小朋友和家長們分享了他眼中的南北極以及參與極地科考的難忘經歷。自1988年起,38歲魏文良就開啟了第一次南極之旅,之後的30年他曾經先後16次作為船長或擔任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帶隊遠徵南極,多次駕船和帶隊進行遠海和大洋考察。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這一次,氣象部門可謂是老少搭配。事實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新人不止丁明虎一人。
  • 評論:極地科考,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經之路
    作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後我國在南極建設的首個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國極地科考史上又一個新起點,也必將成為我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又一堅強基石。    從1984年第一次南極考察起,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經歷了30年的艱辛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 「來自極地的聲音」又到杭州,「極地環保周」展覽今天開啟
    今天下午,杭州低碳科技館開啟了一場「極地科考專家與您面對面」——極地科普知識講座我們生活環境的汙染對南極有什麼影響......講座圍繞極地科考的意義、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展開。除了極地科普巡講,杭州低科技碳館的「極地環保周」展覽也在當天開幕,展覽為期一周,免費開放。
  • 「高冷」雪龍號,我們致敬極地英雄!
    > 「雪龍「號 作為我國最大的極地破冰船、極地考察船 帶領科考隊員成功登陸南極 對中國的南北極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近日,「雪龍」號停靠在中國上海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為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 "雪龍2"號對極地科考有何重要意義?總設計師回應
    設計建造這樣一艘全新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歷經整整十年。談及它的誕生,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科考船設計專家、「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說,「對於『雪龍2』號,三門考試(常規試航、科考試航、破冰試航)順利完成一門,後面還有兩門,希望最後的總分對得起逝去的老師張炳炎院士,對得起這麼多人加在一起的十年寒窗。」
  • 我國正新建首艘極地科考船 破冰能力超「雪龍」號
    專家指出,機動性和破冰能力不足,是雪龍船此次受困的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一艘在南極破冰能力強大的科考船。目前,我國僅有雪龍船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因同時兼顧南、北極多項考察任務,無法開展大規模極地環境調查工作,多年來已超負荷運行,經歷幾次大修。雪龍船破冰能力約為1米,沒有專門破冰設備,僅靠自身重量碾碎冰塊再行前進。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發布主題曲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發布了電影主題曲《無盡光芒》,該首歌源自許巍同名專輯,由許巍創作的歌曲。寧靜而祥和的旋律也讓觀眾對這部獨特的影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以生活在極地中的不同人群為寫照,在以真實鏡頭記錄當地生活方式的同時,講述以「光」為信仰的一群人:作為本片主線人物,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在二層小樓的黃河站獨自度過了120個極夜。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光的意義」對於劉楊而言:「黑暗不能驅散黑暗,唯有光可以,光是我仍在黑暗中等待的意義。只要有光,我就會覺得離喜歡的自己更近一些。」
  • 中國最新極地科考船下水 未來可建核動力破冰船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之前一直使用的「雪龍」號破冰考察船是1993年3月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建造完工的,中國於1993年底從烏克蘭購入後按照極地考察的需求進行了改造。「雪龍」號排水量21025噸,破冰航速1.5節,能夠連續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積雪)。
  • 跟著「雪龍號」專家一起去「極地探險」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李延兵 通訊員齊耀祖)12月6日,共青團江西省委主辦,江西省青年志願者協會、安利江西分公司協辦的「2013極地科考—杜鵑花行動七彩環保課堂」活動在南昌縣黃馬鄉中心小學舉行。
  • 鬥魚直播地球計劃再啟程 攜萬千水友奔赴「極地追光之旅」
    來源:金融界網站北京時間10月23日,鬥魚「直播地球計劃」再度啟動,本次由主播高博帶隊的科考主播團隊,將前往地球上人類能夠生存的最北端——北緯78度的斯瓦爾巴群島進行直播,開啟為期20天的「極地追光之旅」。
  • 中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即將進入北極的科考船
    我們在很多的技術員這方面現在都有比較好的一些提升,為了能夠在這一方面有好的的發展就有很多的努力,畢竟在這裡有實力才能在更多領域做一些好的突破。而隨著現在科學技術以及能力的發展都有了更好的一些突破出現,我們現在就有一艘即將進入北極的科考船,在更大也有一些很好的技術提升。
  •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租用直升機失事墜海
    圖:南極科考船"雪龍號"租用直升機失事墜海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我國「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即將配備一架卡莫夫(卡32)直升機--「雪鷹」,目前已經從俄羅斯購買入境,正在深圳進行試飛,不久將進行正式交接手續。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大名鼎鼎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它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的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雪龍2」號此次北極科考究竟發現了什麼呢?讓我們先一睹為快!
  • 聚焦中國極地科考35年:親歷「冰山翻身」致命危機
    這樣的變化,也讓中國極地科考從跟跑國際,到與其他國家並跑,再到某些領域內領跑全球。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南大洋考察。「南大洋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全球變暖產生的大量熱量,是地球系統及其變化的關鍵。世界各國對南大洋的考察都是在不同區域進行相關研究,中國率先倡導以南大洋系統視野來進行研究。」孫波解釋,力圖呈現一個完整的南大洋物理動力框架,才能回答南大洋的變化對全球產生的影響。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9 月 27 日晚 8 點,抖音進行了2020年全世界首次北極科考直播。
  • 助力極地科考「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全新姿態出發試航
    「雪龍」號科學考察破冰船回廠停靠10號碼頭,將進行為期50天的艉軸特檢工程及維修;而「雪龍2」號科學考察破冰船則完成45天維保工作,以全新姿態出發進行科考試航。此外,此次維修也對地震空壓機進行了安裝調試,進一步完善了科考系統;同時也對部分科考設備和通信設備進行了優化改造。經過此次維修後,「雪龍2」船整船科考性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 在南極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中國幹了這幾件大事!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崑崙隊24日撤離崑崙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16名崑崙隊隊員自本月4日抵達崑崙站以來,開展了天文望遠鏡的維護和往年數據回收、天文臺址測量設備的安裝與運行、深冰芯鑽探設備維護與冰雪採樣、絕對重力測量等科考項目。
  • 鬥魚「直播地球」北極馴狗 狗拉雪橇開啟科考之旅
    北京時間10月27日,鬥魚「直播地球·極地追光之旅」科考團繼續帶領水友領略北極風光。鬥魚主播張天惟、谷雅熙分別乘坐由六條雪地犬驅動的雪橇車,在極夜中開展「狗拉雪橇」「運動會」直播。主播馴服「二哈」、駕駛雪橇中幾近翻車……這些爆笑以及驚險的場景都引發水友強勢圍觀。